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7篇
  免费   1391篇
  国内免费   1194篇
测绘学   129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415篇
地质学   5155篇
海洋学   498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242篇
自然地理   26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228篇
  2020年   206篇
  2019年   237篇
  2018年   214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235篇
  2015年   280篇
  2014年   338篇
  2013年   258篇
  2012年   326篇
  2011年   339篇
  2010年   295篇
  2009年   333篇
  2008年   298篇
  2007年   294篇
  2006年   245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73篇
  2001年   176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176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中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对太行山山前断裂中北段内相关断裂的空间位置和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了探测和研究。综合认为,保定-石家庄断裂和徐水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而徐水南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活动。上述断裂的最大潜在地震震级为6.5级。  相似文献   
992.
A chert-phosphorite unit from the Sugetbrak section in the Tarim Basin was analyzed for rare earth elements (Ce, Eu), redox sensitive proxies, and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δ13Ccarb and δ 13Corg) in the lower Yurtus Formation of the Early Cambrian period. Redox sensitive element ratios (Th/U, V/Cr, Ni/Co, and V/Sc) were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palaeo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ratios indicated that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chert-phosphorite-black shale unit ranged from suboxic to anoxic. Negative Ce and positive Eu anomalies in the chert-phosphorite assemblages of the studied Yurtus Formation indicated the existence of a redox-stratified ocean, similar to that of South China. Overturn or upward expansion of the deep water-mass probably reached the shallow marine zone after the formation of the Yurtus phosphori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gative Ce anomaly may be due to phosphoritic inheritance from the Ce-depleted signature of the overlying water column. Subsequent hydrothermal inputs and reduced detrital supplies of the deep water caused by the upwelling affected certain redox sensitive elements in the sedimentary basin. δ 13Ccarb and δ13Corg negative excursions in the Yurtus chert-phosphorite unit may be related to a transgression phase when episodic basinal upwelling moved 12C- and P-rich waters from the pelagic basin floor to the continental shelf. Although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in the Yurtus chert-phosphorite assemblages may have suffered from diagenetic alteration, they can be used to probe diagenetic conditions. Multi-proxy geochemical studies indicated that the δ 13Ccarb values of the Yurtus chert-phosphorite assemblages might be considered reflections of a predominantly suboxic environment that was subsequently affected by hydrothermal inputs due to the upwelling.  相似文献   
993.
羌塘盆地孔孔茶卡地区石炭系擦蒙组烃源岩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羌塘盆地孔孔茶卡地区石炭系擦蒙组(C2c)烃源岩形成的沉积环境进行探讨和研究。擦蒙组的岩石学、沉积相、元素地球化学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套烃源岩地层发育的沉积相为三角洲相;水解性元素和Fe族元素含量较高,表明其水体环境为滨岸-浅海,且古水深较浅;古气候指数C(C= ∑(Fe+Mn+Cr+Ni+V+Co)/∑(Ca+Mg+Sr+Ba+K+Na))的计算结果均大于0.8,指示出湿润的气候环境;Sr/Ba比值全部小于1,介于0.13~0.23之间,表明为盐度较低的陆相淡水沉积水体;根据V/Cr与V/Sc、V/(V+Ni)、Th/U、Ni/Co和Fe2+/Fe3+比值的变化,综合判断为富氧水体环境。上述这些条件均有利于繁殖大量的陆地生物和水生生物,这些有机物质通过水体的搬运沉积、富集形成了研究区石炭系一套较好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994.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等技术方法,系统分析了文安斜坡沙三段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及储集特征。研究表明,文安斜坡沙三段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杂基含量低,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中等;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占总孔隙的72.81%,储集物性较差,属中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早期碳酸盐胶结→长石、岩屑溶解/石英次生加大/高岭石充填→石英溶解/碳酸盐胶结→黄铁矿胶结。在有效储层物性下限计算的基础上,选取孔隙度差值作为参数,系统分析了有效储层控制因素。有效储层的形成主要受沉积微相、粒度、分选、成岩作用以及地层压力控制。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中碎屑颗粒越粗,分选越好,杂基含量越少,有效储层越发育;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较明显,是影响中深层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主要表现为长石等硅酸盐矿物的溶蚀,平均增孔量3.42%;早期地层超压抑制压实作用,保护孔隙,是有效储层发育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995.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青山口组三段划分3个四级层序(Cg2、Cg1、Cg0),每个四级层序均可划分为四级湖泊扩张体系域和四级湖泊收缩体系域,自下而上,Eg2地层分布范围最大,Sg2地层分布范围略小,地层尖灭线位于西斜坡的西部;Eg1地层尖灭线位于西斜坡的中部,Sg1地层分布范围比Eg1略小;Eg0地层尖灭线位于西斜坡的东部,Sg0地层尖灭线进一步东移。剖面上,富砂的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砂质滩坝在三级和各四级层序界面附近最为发育,而四级层序最大湖泛面附近以富泥的滨浅湖混合滩微相为主。平面上,不同四级层序体系域的沉积微相分布既有一定继承性,又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96.
基于对珠江口盆地东部新近系下中新统珠江组碳酸盐岩1483块常规及铸体薄片显微特征的观察、描述以及古生物特征和岩石学特征的研究,依据碳酸盐岩颗粒组分和结构构造等特点,将珠江组碳酸盐岩划分为8个主要微相类型,并根据灰岩颗粒类型及相对含量的多少,将其进一步细分为22个次一级的微相类型。根据这些微相类型在纵向上的组合特征与环境意义,可在珠江组碳酸盐岩中识别出碳酸盐岩缓坡、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滩、台地边缘礁、台地前斜坡等6个沉积相带。这些沉积相的纵向演化规律揭示了东沙隆起在早中新世海平面上升过程中经历了由碳酸盐岩缓坡到台地的沉积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997.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的众多凹陷均有海陆过渡相沉积,沉积相类型包括海湾辫状河三角洲和河口湾-潮坪。本次研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将崖13-1气田古近系渐新统陵水组三段及二段各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在其内部进一步识别出10个中期基准面旋回(S1-S10)。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对陵水组三段及陵水组二段发育的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进行深入的探讨。陵水组三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发育海湾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具有独特的层理构造、富含泥质纹层以及遗迹化石丰富。该沉积体系自下而上潮汐作用越来越强,早期以河流作用为主(S1-S4),中期为河流和潮汐混合作用(S5-S6),晚期逐渐过渡到以潮汐作用占主导(S7-S8)。陵水组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生全面海侵,沉积作用方式及沉积特征更加复杂,生物成因构造更加独特,本次研究将其解释为河口湾-潮坪沉积(S9-S10)。研究表明,区域海平面的不断上升是研究区沉积相从海湾辫状河三角洲演化到河口湾-潮坪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98.
冀西北尚义盆地中生代沉积特征及古地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尚义盆地形成于早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内沉积了一套以紫红色、灰绿色陆源碎屑岩为主的地层,仅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局部夹薄层玄武安山质火山岩。通过系统分析尚义盆地的沉积岩、沉积相带展布特征及古水流、砾石成分等,分析了早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的物源区、汇水中心及古气候的演化,恢复了早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古地理格局。同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尚义盆地的沉积-充填样式,重点总结和综合分析了盆地内熔积岩、辉绿岩、边界断层等的发育特征,初步推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尚义盆地为伸展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999.
杭州湾庵东浅滩沉积物中发现有多种造迹生物,主要有蝼蛄、泥甲虫、宁波泥蟹、珠带拟蟹守螺、泥螺、弹涂鱼、蚂蚁和鸟类等,营造的生物遗迹主要为觅食迹、居住迹和爬行迹(爬迹、拖迹和鸟足迹)等。分析表明,浅滩不同亚环境的造迹生物及其遗迹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1)在潮上带植被茂密的草滩环境中,以层面上的生物觅食迹、居住迹和鸟足迹为主,造迹生物主要有蝼蛄、泥甲虫、蚂蚁和鸟类等,其中以蝼蛄的潜穴最为丰富。(2)在高潮滩的积水泥沼环境中,有大量近海喜盐植物,生物遗迹主要有宁波泥蟹的“J”形、“W”形和“Y”形潜穴、弹涂鱼的羽状爬迹、珠带拟蟹守螺在层面上营造的弧形、圆圈状的觅食迹和“C”形的条带状生殖迹。(3)在中、低潮间带的粉砂质环境中,以层面上珠带拟蟹守螺不规则的觅食迹为主。生物遗迹的分布与浅滩沉积底质沉积物粒度与含水量等特征密切相关。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杭州湾浅滩沉积的新遗迹学研究,而且对古代潮汐沉积及其环境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华北地块西南缘古元古代花岗斑岩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六盘山南段陇县固关镇东部出露多个原认为属于中-新生代的花岗斑岩岩体,其中的白家沟花岗斑岩显示古元古 代壳源岩浆活动的记录,属于钙碱性花岗岩系。该花岗斑岩高SiO2 (71.14%~73.33%),高碱(Na2O+ K2O=7.61%~8.70%), 富钾(K2O/Na2O=1.21~2.52,平均为2.03),具有准铝-弱过铝质特点(铝饱和指数A/CNK=0.93~1.09,平均1.00)。稀土元 素配分曲线呈轻稀土强烈富集的典型“海鸥型”样式,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44~0.47)。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K,Rb,Ba,Th,亏损高场强元素Ti,Nb,Ta,具有壳源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该花岗斑岩进行的锆石U-Pb LA-ICP-MS同位素年代测定获得了1 846±32 Ma的上交点年龄,说明花岗斑岩形成于古元古代而不是前人认为的中-新生 代,上奥陶统背锅山组砾屑灰岩实际上是沉积于古元古代花岗斑岩之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块西南缘 在古元古代时期处于强烈的伸展环境,这可能为古元古代贺兰坳拉槽向南延伸至六盘山南段提供了直接的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