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1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218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97篇
地球物理   118篇
地质学   591篇
海洋学   139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9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81.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为典型的富火山物质的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压汞测试分析等方法,对兴安岭油层储层成岩作用及其控制下的储层质量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储层目前主要处于中成岩A期,整体经历了压实作用-早期方解石胶结作用/方沸石胶结作用-方沸石溶解/长石溶解作用/高岭石胶结作用/硅质胶结作用-晚期方解石胶结作用。兴安岭油层储层可以划分出强压实成岩相(I)、弱压实-方解石中强胶结成岩相(II)、中等压实-方沸石/长石强溶解成岩相(III)、中等压实-方沸石/长石中强溶解-高岭石强烈充填成岩相(IV)4种类型的成岩相。压实作用和早期方解石胶结作用导致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降低,方沸石和长石的溶解作用有效提高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高岭石的沉淀作用导致储层渗透率大大降低。成岩相I和成岩相II储层质量最差,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低,为典型的特低孔特低渗致密储层;成岩相III储层质量最好,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为中孔-中低渗储层;成岩相IV储层质量中等,具有较高的孔隙度,但渗透率较低,为中孔(特)低渗储层。  相似文献   
682.
二次生烃迟滞性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在渤海湾盆地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中国叠合盆地古生界烃源岩具有多次埋藏、异常受热、多次生烃和多次成藏的特点。不同成熟度、不同母质类型样品热解和高压釜模拟实验反映烃源岩的二次生烃不遵循Tissot经典的连续生烃演化模式,具有显著的迟滞效应,这种迟滞程度与烃源岩二次生烃时的原始成熟度有关,当Ro 等于 0.9%左右时迟滞性最小。究其原因受化学动力学机制控制,二次生烃反应活化能的分布体现了一次生烃受热降解形成的中间产物在一次演化中止前未能有效释放而部分聚集在干酪根内的特性以及化学结构在冷却后的高度固化,导致二次增温初期中间产物的快速释放和化学结构再次活化的惰性,从而使得二次生烃显现出脉冲式的非连续演化过程。基于二次生烃迟滞性量版,结合渤海湾盆地具体地质条件,从生烃史和生烃阶段组合的关键要素入手,采用关键要素递阶优选原则,依次通过对显著生烃深度、生烃率等要素的递阶分析,确定了渤海湾盆地二次生烃有利区.  相似文献   
683.
阿克苏地区地下水资源与水盐调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水和盐分运移平面模型和剖面模型运行结果,确定该区形成盐碱化的潜水水位的临界深度为2.2m。根据地下水位的理深和形成盐碱化的程度,划分出六个区域。在可能导致盐碱化加剧的区域采用以开采地下水为主,以降低地下水位;在有可能出现盐碱化地区,以采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相结合的灌溉方式;在地下水位埋藏较深(>5m)的地区,以地表水灌溉为主。从控制盐碱化和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出发,以环境、经济、技术和水动力条件为约束条件,以最大限度利用水资源为目标,建立了该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的优化模型,确定出各区地下水的最优开采量和地表水的合理引水量,制定出保汪农业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水资源最优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684.
黄姗  周立祥 《矿物学报》2012,32(1):166-171
采用H2O2氧化Fe2+并供应4种不同浓度葡聚糖的方法,探讨在H2O2氧化体系中葡聚糖对次生铁矿物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聚糖对次生矿物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葡聚糖浓度的提高,次生矿物内的Fe含量降低,而S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且所有处理的K含量均较低;没有葡聚糖处理的次生矿物XRD特征峰与黄钾铁矾吻合,而添加葡聚糖后形成的次生矿物的特征峰与施氏矿物吻合,但是所有处理的次生矿物的结晶度都不高;随着葡聚糖浓度的提高,次生矿物的颗粒尺寸降低,比表面积增加。因此,葡聚糖能够抑制次生矿物的合成,并且阻止次生矿物由施氏矿物向黄钾铁矾的转变。  相似文献   
685.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yphoon Morakot(2009) during its passage across Taiwan was investigated with the WRF model. When Morakot approached eastern Taiwan, the low-level center was gradually filled by the Central Mountain Range(CMR), while the outer wind had flowed around the northern tip of the CMR and met the southwesterly monsoon to result in a strong confluent flow over the southern Taiwan Strait. When the confluent flow was blocked by the southern CMR, a secondary center(SC) without a warm core formed over southwestern Taiwan. During the northward movement of the SC along the west slope of the CMR, the warm air produced within the wake flow over the northwestern CMR was continuously advected into the SC, contributing to the generation of a warm core inside the SC. Consequently, a well-defined SC with a warm core, closed circulation and almost symmetric structure was produced over central western Taiwan, and then it coupled with Morakot's mid-level center after crossing the CMR to reestablish a new and vertically stacked typhoon. Therefore, the SC inside Morakot was initially generated by a dynamic interaction among the TC's cyclonic wind, southwesterly wind and orographic effects of the CMR, while the thermodynamic process associated with the downslope adiabatic warming effect documented by previous studies supported its development to be a well-defined SC. In summary, the evolution of the SC in this study is not in contradiction with previous studies, but just a complement, especially in the initial formation stage.  相似文献   
686.
根据我国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和四川盆地三叠系须家河组砂岩成岩作用和次生孔隙形成机制的研究,总结了碎屑岩成岩过程中长石、高岭石、伊利石之间的物质交换及其对次生孔隙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1)砂岩埋藏前组成中长石的类型及相对含量、含膨胀层的粘土矿物(如同期火山物质)的数量、系统的开放性与封闭性以及流体中额外钾离子的存在与否直接控制了长石的溶解方式和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2)在热力学上最不稳定且低温条件下更易溶解的偏基性斜长石在同生到埋藏成岩作用初期已大量溶解,并伴随高岭石的沉淀,在热力学上相对稳定的钾长石是保存时间最长的长石类型,也是以后埋藏成岩过程中对次生孔隙贡献最多的长石类型;(3)在埋藏成岩作用初期到120—140℃古地温以前的成岩阶段中,蒙皂石.伊利石的转化反应是克服埋藏成岩过程中钾长石溶解动力学屏障的重要机制,如果骨架颗粒中存在较多的钾长石和较多的含膨胀层的粘土矿物,则次生孔隙主要由钾长石溶解提供,并有斜长石的钠长石化或自生钠长石沉淀,这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石盒子组和三叠系延长组次生孔隙的主要形成机制;(4)在120~140℃古地温以后的深埋藏成岩阶段中,高岭石的伊利石化是克服埋藏成岩过程中钾长石溶解动力学屏障的另一重要机制,而钾长石的溶解又是封闭条件下高岭石的伊利石化的必要伴随反应,地层中钾长石和高岭石的相对数量控制了长石的溶解以及溶解产物中钾长石、高岭石、伊利石三种矿物间的数量关系,只要地层中钾长石(或高岭石)没有消耗完,钾长石的溶解和高岭石伊利石化反应就会持续发生并在深埋藏条件下形成次生孔隙,这是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太原组和四川盆地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砂岩?  相似文献   
687.
基于对反应过程吉布斯自由能增量的计算,探讨了长石的3种端元组成(钾长石、钠长石和钙长石)溶解生成高岭石、伊利石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钾长石、钠长石和钙长石在成岩过程中均可以自发地向高岭石、伊利石转化。在长石的这3种类型中,钙长石溶解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增量最低,并明显具有正的温度效应,说明钙长石最不稳定且在低温条件下更易溶解;钾长石溶解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增量最高,并具有较大的负的温度效应,说明钾长石稳定性较高且在埋藏成岩条件下更易溶解;钠长石溶解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增量中等,受温度影响不大,但温度升高时其稳定性仍有所下降。与温度相比,压力对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增量几乎没有影响。因此,砂岩中的次生孔隙,尤其是埋藏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次生孔隙应与钾长石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钠长石,但其可能受到蒙皂石向伊利石转化反应的缓冲,在埋藏成岩条件下溶解较为困难,并可能造成斜长石的钠长石化或自生钠长石的沉淀。  相似文献   
688.
油气运移是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之一,依据油气运移方式及动力和空间位置等可分为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2个阶段,其中,二次运移决定了油气主要运移方向以及源—汇—聚成藏的空间位置。二次运移包括:油气通过储集层及不同类型载体的运移;已形成油气聚集或油气藏在圈闭条件变化尤其是断层活动引起的再次运移。毋庸置疑,断层作为油气运聚的主要载体其在油气运移和聚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前人对断层在油气运移输导作用的研究多集中在运聚机理的定性描述上,对油气二次运移中断层运聚输导作用分析尚缺少宏观、立体及实际的手段。鉴此,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惠西南转换带油气运移及断层对油气的封堵输导机制的研究中,尝试在应用地球物理方法获取的高质量断层剖面分析基础上,精细刻画断层走向以及微裂隙的分布特征,深入剖析断层对油气封堵与输导作用的差异,进而为油气运移路径分析等提供技术支持。采取的具体技术方法是:首先,对地震数据体做方差体属性分析,并提取时间切片进而确定断层空间展布特征;其次,在方差属性体基础上实施蚂蚁体追踪技术,进一步刻画断层微裂隙概貌,深入分析不同断层及其不同部位对油气封堵与输导差异;再次,利用成像精度较高的三维可视化技术进一步分析断层空间上对油气封堵与输导的作用,为剖析油气运移路径及方向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总之,这种地震与地质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及方法,大大提高了油气二次运移方向判识的精度及可靠性,故对油气勘探目标的评价优选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89.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深层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发育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钻井取心分析测试、岩石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等手段,对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深层成岩作用和次生孔隙发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深部碎屑岩地层经历了强烈的压实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复杂的交代作用和多期次的溶解作用,原生孔隙消失殆尽。胶结作用是降低深层孔渗性能的主要因素,方解石类、黄铁矿、高岭石、绿泥石等成岩矿物的大量析出与次生孔隙发育密切相关;溶解作用使深层碎屑岩产生粒间溶孔、溶缝、溶蚀填隙物内孔隙和铸模孔等次生孔隙。从晚成岩A期到晚成岩C期,有机质成熟过程、粘土矿物转化、烃类与硫酸盐矿物的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等造成的酸性地层水介质,使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深部碎屑岩储层在不同构造部位分别发育2~4个次生孔隙发育带。  相似文献   
690.
为研究次级断裂发育状况,探讨了一种地震解释主断层与地质力学相结合的边界元模拟方法:首先在安德森断层分类体系下,依据断层与应力组合特征,完善次级断裂构造演化事件分类;然后应用应力张量降阶、线性叠加原理,简化应力与位移平衡方程,并在此基础上使用蒙特卡洛方法反演古应力场;最后求解应力、应变与不连续位移平衡方程,获取地层现今应力分布,分析次级断裂开度、相对密度等信息。运用该方法在杨柳矿区童亭背斜区域开展试验,结果表明区域内最小水平主应力以近北西向为主,主断层之间广泛发育交叉断裂带,次级断裂发育带连通性强,为杨柳矿区隐蔽灾害评估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