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3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62篇
测绘学   507篇
大气科学   35篇
地球物理   212篇
地质学   335篇
海洋学   78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在较大地震的孕育过程中, 随着弹性应变能的不断积累, 孕震区有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 空间上的有序状态, 与之相联系的各种信息量的有序程度都有可能增加。 本文引入信息熵来描述前兆观测资料的空间扫描特征: 结果表明: 在4次福建地区中等地震前半个月至2个月, 在未来震中附近围成异常区域, 但异常表现各不相同, 异常区和异常量的大小与震级无明显关系, 震后异常区域均消失; 在4次地震中, 有1次地震发生在信息熵空间扫描围出的异常区内, 另外3次地震虽然不发生在异常区域内, 但震中都处于异常区域边缘, 最大距离不超过50 km以内, 这为判定震中位置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2.
报道了首次分离于东海海域的三叶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 Schiller)藻株号(LAMB100721),通过利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形态特征、显微结构和分子系统进化进行了详尽描述和鉴定。细胞长卵形或披针形,后端细长且尖,前端圆,最宽部位于细胞中央。顶刺长而显,三角状。壳面光滑,无刺或突起物。刺丝胞孔稀疏而不规则地分布于壳面边缘。叶绿体无具体形状,分布于整个细胞中,细胞核球形,位于中下部。老化的细胞可见细胞边缘的间接带,且间接带表面光滑。细胞长为19~25 μm,平均值为(22.6±0.9)μm;宽为11~16 μm,平均值为(13.2±1.1) μm。所测目标藻株的rDNA ITS序列长度为569 bp,其中GC含量为47.6%。三叶原甲藻系赤潮种,为东海原甲藻春季大规模赤潮的伴随种。加强有害赤潮的预防和监测工作是减少危害的有效途径,而对赤潮原因种的准确识别和鉴定则是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993.
Different high‐resolution techniques can be employed to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surface of glaciers. This is typically carried out using efficient, but also expensive and logistically demanding,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 technologies, such as airborne scanners and terrestrial laser scanners. Recent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s in the field of image analysis and computer vision have prompted the development of a low‐cost photogrammetric approach, which is referred to as ‘structure‐from‐motion’ (SfM). Combined with dense image‐matching algorithms, this method has become competitive for the production of high‐quality 3D models. However, several issues typical of this approach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application in glacial environments. In particular, the surface morphology, the different substrata, the occurrence of sharp contrast from solar shadows and the variable distance from the camera positions can negatively affect the image texture, and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obtaining a reliable point cloud from the imag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test the structure‐from‐motion multi view stereo (SfM‐MVS) approach in a small debris‐covered glacier located in the eastern Italian Alps, using a consumer‐grade reflex camera and the computer vision‐based software PhotoScan. The quality of the 3D models produced by the SfM‐MVS process was assessed via the comparison with digital terrain models obtained from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TLS) surveys that were performed at the same epochs.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errain gradients and different substrata (debris, snow and firn) was also evaluated in terms of the accuracy of the reconstruction by SfM‐MVS versus TLS.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lity of this new photogrammetric approach is similar to the quality of TLS and that point cloud densities are comparable or even higher compared with TLS. However, special care should be taken while planning the SfM survey geometry, to optimize the 3D model quality and spatial coverage.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4.
精密控制机械震源在地下介质变化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精密控制机械震源(ACROSS)的工作原理、发展历程、工作模式及信号检测等,介绍了国际上利用ACROSS开展观测实验的研究现状,并针对地震危险区域,提出可利用ACROSS进行地下精细结构探测及其动态变化监测研究,增强孕震环境和发震机理的认识水平,为地震物理预报研究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单扇区扫描联合三段团注技术在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0例临床表现急性胸痛并行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CTA检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心率范围50~75次/min,身体质量指数范围18~28。A组为实验组,采用单扇区采集重建技术,管电压100 k V,对比剂三段式团注,用量60~70 m L。B组为对照组,采用多扇区采集重建技术,管电压120 k V,对比剂两段式团注,用量90~100 m L。比较两组上腔静脉、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动脉及肺静脉的CT值和CNR(对比信噪比),同时比较两组肺动脉、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差别。结果:两组病例经t检验显示上腔静脉、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动脉及实验组内肺动脉、肺静脉CT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图像质量、噪声、CNR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辐射剂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辐射剂量降低40.19%。结论:单扇区扫描联合三段团注技术使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图像质量改善,具有较大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6.
随着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发展,其被广泛应用于震后同震位移参数等基础资料的获取。本文简要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然后以2008年于田MS7.3级地震为例,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在正断层型地震的同震位移等参数获取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实际垂直位移与视垂直位移的比值(Vo/H)与地形坡度角(α)以及断层倾角(β)的关系。通过5个典型断错地貌的三维激光扫描,获得了2008年于田MS7.3级地震的垂直和水平同震滑移量,垂向和左旋位移均为1—3.5m左右,揭示出于田MS7.3级地震为一次正断与左旋运动分量大致相当的地震。由于断层走向的变化,在地表破裂南段表现为左旋位移大于垂直位移。5处测量点的地表变形带宽度介于10—25m之间。  相似文献   
997.
以松辽盆地南部大安油田扶余油层致密砂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VGStudio MAX强大的CT数据分析功能结合Avizo软件先进的数学算法,建立了大安油田扶余油层致密砂岩多尺度三维数字岩心模型,该模型具有样品无损、结果直观、数据丰富等优势;同时结合环境描电镜(ESEM)、Maps图像拼接技术、铸体薄片、恒速压汞等油气分析测试方法对松辽盆地南部大安油田扶余油层微观孔隙特征进行了定量表征,为进一步开展大安油田扶余油层渗流机理的研究打下了基础。研究表明:微米尺度下,大安油田扶余油层储集空间类型以溶蚀型孔隙和微裂缝为主,不同孔渗的样品孔喉的形态和尺寸有所不同,孔喉形态多为球状和条带状,孔喉分布状态主要有连片状和孤立状两种;纳米尺度下,大安油田扶余油层储集空间类型以矿物颗粒内部或表面的溶蚀孔隙和微裂缝为主,纳米孔喉形态上多呈小球状、管状,微裂缝对纳米级孔隙有很好的沟通作用。喉道半径较窄是造成样品的实测渗透率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8.
崔明娟  郑俊杰  赖汉江 《岩土力学》2016,37(Z2):397-402
微生物固化技术(MICP)是岩土工程领域新兴起的一种不良地基处理技术,不同地基土体之间的颗粒粒径并不相同,其固化效果也可能存在一定差别。选用3种不同颗粒粒径范围的砂土进行微生物固化处理,并基于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孔隙体积测量和洗酸处理,从宏观角度分析颗粒粒径对微生物固化效果的影响。结合扫描电镜测试,从细观角度对微生物固化机制进行了初探。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固化砂土中碳酸钙晶体以颗粒簇形式堆积在砂土颗粒表面及颗粒间接触处,其尺寸随碳酸钙晶体堆叠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对于颗粒粒径较小的砂土,颗粒间孔隙较易被碳酸钙晶体填充密实,固化试样内有效碳酸钙晶体比例较大,“结构性”较强,无侧限抗压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比较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两种方法对腹主动脉及分支血管的影像学评估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条件的行腹部CT血管成像或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的患者。分析比较两组图像,并测量腹主动脉及分支血管管腔的直径。结果:共30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CT增强扫描与MR增强扫描图像均可以清晰显示腹主动脉及其主要的动脉分支。两种成像方法测量的腹主动脉前后径(CT,17.38 mm±2.69 mm;MR,16.96 mm±2.82 mm),腹腔干直径(CT,7.56 mm±0.96 mm;MR,7.16 mm±1.35 mm),肠系膜上动脉直径(CT,7.61 mm±1.29 mm;MR,7.17 mm±1.39 mm),右肾动脉直径(CT,5.88 mm±1.12 mm;MR,5.46 mm±1.51 mm),左肾动脉直径(CT,5.75 mm±0.82 mm;MR,5.40 mm±1.29 mm),P>0.05,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关系数:腹主动脉r=0.773,腹腔干r=0.610,肠系膜上动脉r=0.605,右肾动脉r=0.664,P=0.000,存在强相关;左肾动脉r=0.435,P=0.016,存在中等程度相关。结论:使用MR增强扫描和CT增强扫描获得的血管测量数据同样准确,两种影像学评估方法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000.
马耕  张帆  刘晓  冯丹  张鹏伟 《岩土力学》2016,37(Z2):216-222
为研究水力压裂时地应力对破裂压力和水力裂缝的影响规律,采用水力压裂试验系统,以相似材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水力压裂物理模拟试验,并借助煤岩断面三维扫描系统、位移计提取了水力裂缝信息。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主应力差的增大,破裂压力逐渐降低,破裂时间也逐渐缩短;随着主应力差的增大,破裂面的表面积逐渐增加,破裂面变得逐渐粗糙;围压相近时水力裂缝易出现转向、分叉,压裂液的动力效应越明显;水力裂缝张开度随着主应力差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研究结果可为水力压裂试验的进一步研究、裂缝网络系统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