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321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Petrographic observations of two Vindhyan black shales (Rampur Shale of the Semri Group and Bijaigarh Shale of the Kaimur Group)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eatures:
–  •general wavy lamination,
–  •contorted and folded thin shreds of organic matter,
–  •wavy pyritic laminae,
–  •‘teeth and socket’ structure.
These features are indirect evidence of microbial mat colonization during the Proterozoic. The microbial mats probably fixed carbon at the sediment surface, stabilized sediment and recycled organic matter and were the primary producers, unlike during the Phanerozoic time.  相似文献   
52.
通过定义一个能客观定量描述大气环流四维时空变化的风向改变指数WI,用以研究大气环流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季节转换。在对纬向平均的WI做了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后,得到了其前四个模态。第一模态揭示的是全年平均的WI空间分布的基态。第二模态反映的是WI场的偏差中呈现准调和变化的部分,热带、副热带、温寒带季风区在该模态中均有明显体现。第三模态反映的是WI场的偏差中呈现非调和变化的部分,该部分揭示了因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的差异和因大气、海洋流体的非线性效应,其所造成的从春到秋与从秋到春的季节变化的不对称性以及平流层的二月突变现象。第四模态反映的是全球各层盛行风反向区域从春到夏的北进和从夏到秋南撤的现象。  相似文献   
53.
Trends in graded precipitation in China from 1961 to 2000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aily precipitation rates observed at 576 stations in China from 1961 to 2000 were classified into six grades of intensity, including trace (no amount), slight (≤ 1 mm d^-1), small, large, heavy, and very heavy. The last four grades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so called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 1 mm d^-1).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trend of the graded precipitation days are examined. A decreasing trend in trace precipitation days is observed for the whole of China, except at several sites in the south of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while a decreasing trend in slight precipitation days only appears in eastern China. The decreasing trend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race precipitation day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warming trend and corresponding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in China for the same period, indicating a possible role played by increase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cloud formation processes. For the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days, a decreasing trend is observed along the Yellow River valley and for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Southwest China, while an increasing trend is found for Xinjiang,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Northeast China and Southeast China. The decreasing trend of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days for the middle- lower Yellow River valley and the increasing trend for the lower Yangtze River valley are most likely linked to anomalous monsoon circulation in East China.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ibutor to the trend in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depends upon the region concerned.  相似文献   
54.
为了揭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断裂带在晚石炭世—中三叠世逆冲断层生长的位移模式和位移—长度关系,本文通过地震剖面解释、地层回剥分析和断层古位移测算来厘定古断层的末端位置,明确断裂生长连接历史,并结合幂律关系,探究了断层生长模式以及断裂带岩性组合、运动学、反转和断层系统内在特征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杭锦旗断裂带的构造演化受基底断裂的分段性制约。其北东走向的分段(泊尔江海子断裂东段)形成较早;在垂向上,断裂中部的位移大,向两端递减;在平面上,断裂末端与东西走向的分段(泊尔江海子断裂西段)叠覆,导致局部位移增大,最终发生硬连接。东西走向的三眼井断裂形成于晚石炭世,先后经历了断层分段、横向扩展和连接的演化阶段。乌兰吉林庙断裂作为调节带断裂,其活动相对较弱且局部发生反转。根据断层位移—长度剖面的几何形态和断层演化阶段分析,可将杭锦旗断裂带的逆冲阶段的位移模式分为4种类型:①近对称的三角状或椭圆状,代表独立断层;②左右极不对称的锯齿状或双峰状,代表断层之间发生软连接作用;③不规则波状,反映多条小型断层的连接作用;④异常尖峰状,代表大型断裂后期位移的调整。杭锦旗断裂带的D_(max)/L数据集与全球其他地区比较,要低一个数量级,可能与断裂带的后期反转有关。最后,针对杭锦旗断裂带在不同时期的构造演化和D_(max)/L变化特征,提出了断裂带逆冲阶段演化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55.
刘焕才  许芃  李曼 《地理科学》2021,41(3):544-552
基于1961—2018年降水观测资料,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大气诊断等方法对山西夏季不同等级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山西夏季降水量主要由大雨贡献(51.9%),但在降水频次上以小雨为主。山西大雨与小雨事件存在显著差异。小雨多年平均雨量由南至北递增,而大雨却由南至北递减。此外,EOF表明全区一致型均是不同等级降水中的主空间模态,但在小雨和大雨中高载荷区存在明显差异。② ENSO在影响山西降水特别是大雨中占据主导,而NAO在小雨中作用更为突出。对大气环流异常结构的诊断分析表明,冷(暖)ENSO位相时,源于热带西太平洋并经由南海北上的季风水汽输送增强(减弱),同时在ENSO和中高纬度大气活动联动调控下,在东亚地区建立的异常反气旋(气旋)可通过其西支南(北)风气流引导(抑制)季风水汽向山西进一步纵深推进,两者共同调配使得山西大雨事件增多(减少);NAO主要通过一条沿西欧?东欧?乌拉尔山?蒙古高原的高纬度路径对降水施加影响,NAO正(负)位相时,在蒙古高原甚至山西建立的深厚异常(反)气旋通过其南支西(东)风一方面阻挡低纬度季风水汽进入山西,另一方面增强(减弱)山西有限的内陆水汽供应,从而引起山西小雨事件的增多(减少)。  相似文献   
56.
2015年汛期我国南方季节内东西反相旱涝型及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霖  陈丽娟  李维京  范广洲 《气象》2017,43(6):705-715
本文利用站点数据、再分析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了2015年汛期(4—9月)内我国南方逐候降水的空间模态及其对应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汛期,南方地区汛期总体表现为东西反向降水型,体现了强El Nino发展年的一般特征,但进一步分析发现汛期内候尺度东西反向降水型具有多样性特征。对候尺度降水资料EOF展开后的第一模态(EOF1)和第三模态(EOF3)为两类东西反相型降水,在对流层高、中、低层都有明显的差异。EOF1东多西少(A1)型是由低层菲律宾反气旋主导的降水型,副热带高压偏强西伸显著,南亚高压偏强偏东,我国南方东部的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而EOF3的东多西少(A2)型是由热带气旋活动主导的降水型,南海北部为气旋式环流;副热带高压偏强,相对于A1型偏东;南亚高压较常年同期偏强、偏东,东南沿海降水偏多。EOF1的东少西多(B1)型明显受到南下冷空气活动的影响,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相对偏东,印缅槽增强,有利于南方西部降水偏多。而EOF3的东少西多(B2)型是菲律宾反气旋位置异常主导的结果,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强偏西,引导水汽到南方西部地区。2015年汛期内东西反相旱涝型与菲律宾反气旋活动及位置、热带气旋活动及位置、冷空气活动路径有密切的关系,受到多种环流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
杨晓霞  夏凡  张骞  侯淑梅  刘畅 《气象科技》2018,46(3):605-618
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30日夜间和31日夜间鲁西北连续两天强降雨天气进行诊断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产生在西风槽前和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偏南暖湿气流中,西风槽稳定少动,台风在东南沿海北上,副高加强北抬,为鲁西北连续两天的强降水提供了天气尺度背景。925hPa及以下的低层,来自于渤海的偏东气流和来自于华东沿海的东南气流同时向鲁西北强降水区输送水汽,低层比湿大,CAPE和K指数较高。第1次强降水产生在偏南气流的暖区中,降水强度大,维持时间短。第2次强降水期间,低层有冷空气锲入,把暖湿气流抬升,前期为对流性降水,中后期转为稳定性降水,降水强度小,维持时间较长。850hPa及以下倒槽式切变线和中尺度低涡环流是造成强降水的中尺度影响系统,近地面层来自于渤海的东北气流与来自于东南沿海的东南暖湿气流形成中尺度涡旋,产生气旋式辐合上升,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对流云团在鲁西北形成长形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稳定少动,有明显的列车效应和后向传播特征。强降水具有较强的日变化,夜间发展增强,白天减弱。  相似文献   
58.
嵌入式GIS系统实时响应的软件方法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嵌入式GIS的大量应用使得研究其实时性具有现实意义,选定嵌入式处理器等硬件平台后,可通过软件方法改善其实时性能。空间数据组织结构、多任务双缓存技术、地图符号绘制算法和合理数据调度等方法在本文中被详细阐述以提高实时性。测试结果表明,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9.
壳聚糖分离膜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膜分离材料及膜分离技术是一个相当受重视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的领域[1,2]。反渗透法是一项新型的膜分离技术。  相似文献   
60.
GCF-1500冲击反循环工程钻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GCF—1500 冲击反循环工程钻机的技术参数和性能特点。钻机采用了冲击反循环方式,钻进效率高,适应地层面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