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219篇
地质学   162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应用埋袋法对毛乌素沙地天然分布的优势种臭柏、油蒿细根分解进行研究。对两年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臭柏、油蒿细根分解过程中C、P、K、Mg均表现为释放,释放率油蒿>臭柏,元素重量损失率K>P>C>Mg;N在臭柏分解中表现为积累,在油蒿分解中表现为释放;Ca在臭柏、油蒿细根分解中都表现为积累的趋势,积累率为油蒿>臭柏;能量在臭柏、油蒿细根分解过程中表现为释放。该研究为沙区土壤库中的能量转化和流动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2.
王勇  孔令伟  郭爱国 《岩土力学》2011,32(Z1):241-246
人为控制性放气是杭州地铁工程施工前防治浅层气地质灾害的必要措施。通过对浅层气藏形成中的水气运移过程分析可知,气藏原始包气带内的水压力和吸力沿厚度呈线性分布,孔隙水压力的大小与其相同位置处的静水压力相当;借助储层土体的室内土-水特征曲线并结合现场勘探资料,能够获得气藏初始饱和度分布。在分析有控放气措施下气藏内部水气运移基础上,利用GDS非饱和应力路径三轴系统地研究了气体释放过程中储气砂土的湿化变形,并给出了气体释放引起的含气地层沉降变形的预测方法。结果表明,在经历了形成过程中的自然脱湿后,储集层砂土被进一步压密,而工程放气措施引起的水浸或再吸湿过程中,单由饱和度或吸力减小所引起的砂土湿化变形量很小,可忽略其工程影响;有控放气措施下,由气体释放引起的浅层含气地层沉降沿气藏厚度自上而下依次递减,总沉降量约为气藏总厚度的1‰~5‰。  相似文献   
73.
胡巍  隋旺华 《岩土力学》2011,32(Z1):743-0748
运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破裂井筒的各种治理措施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评价了钢圈加固和喷射混凝土套壁、壁后注浆、地面注浆、开设卸压槽等各治理措施的工程效果。结果表明,钢圈加固和喷射混凝土套壁强度相对较小,适合紧急的抢险处理和防止破裂混凝土坠落,难以维持井壁的长期稳定;破壁注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井壁与土层相对位移的增大,防治井筒破裂效果良好,且预防性壁后注浆效果更为突出;地面注浆防治效果明显,在注浆孔数量不变的条件下,孔位的合理选择对保证地面注浆防治效果至关重要;卸压槽可以有效吸收纵向变形以抑制破裂井壁的发展,其开设在破裂处上部时,效果最好。分析结果可用于指导破裂井筒治理的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74.
基于岩心描述和镜下观察,分析了研究区下古生界硅化岩溶储集层的岩性特征。通过对沟通潜山 断块和古近纪洼陷的边界断层产状、潜山断块内下古生界产状的分析,认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具备埋藏岩溶作 用条件,提出了古近纪沉积物压释酸性水向潜山断块运移的3种方式,即:翘倾端断面补给畅流运移模式、倾 没端断面补给畅流运移模式和背斜凸起两侧双向渗入补给对流循环模式。利用这 3种模式可以合理解释研究区 下古生界潜山硅化岩溶储集层空间分布的特点和规律。翘倾端断面补给畅流运移模式可以解释潜山断块高部位 硅化岩溶层段储集层的发育情况,倾没端断面补给畅流运移模式和背斜凸起两侧纵向渗入补给对流循环模式, 可以解释潜山断块的低部位硅化岩溶层段储集层的发育情况。该模式还可以合理地解释硅化岩溶储集层在下古 生界赋存层位的 “ 穿层性”特点,同时也能够合理解释潜山断块周缘发育硅化岩溶层段,而潜山断块中心地带 很少出现硅化岩溶层段等现象。  相似文献   
75.
咸淡水驱替过程中含水介质渗透性变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野外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采集青岛市大沽河下游咸水入侵区砂样,首先对含水介质的粒度和矿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室内砂槽模拟试验,对咸淡水驱替过程中含水介质的渗透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咸淡水相互驱替时,含水介质的渗透性会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驱替液盐浓度的变化,使得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等非膨胀性粘土矿物经释放、迁移、絮凝和沉积,从而重新分布所引起的。含水介质渗透性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即位于距入水处不同水平距离以及不同高度处的含水介质,其渗透性变化规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6.
于2011年5-8月,选择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人工固沙植被区藻类、藓类和混生结皮覆盖的土壤为对象,研究了极端降雨量(降雨量44.7 mm、强度0.04 mm,min-1)、极端降雨强度(降雨量8.3 mm、强度0.55 mm·min-1)及普通降雨(降雨量16.3 mm、强度0.02 mm·min-1)条件下的碳释放过程.碳释放量的测定采用Li-6400-09土壤呼吸室,降雨结束后立即开始观测,直到呼吸速率恢复到降雨前水平时停止观测.结果表明:极端降雨(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结束初期藻类和混生结皮覆盖土壤的呼吸速率受到明显抑制,藻类结皮覆盖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0.12 μmol·m-2·s-1和0.41 μmol·m-2·s-1,混生结皮覆盖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0.10 μmol·m-2·s-1和0.45μmol·m-2·s-1;而极端降雨对藓类结皮覆盖土壤的影响不明显,呼吸速率分别为0.83 μmol·m-2·s-1和1.69μmol·m-2·s-1.这说明处于演替高级阶段的藓类结皮能够很好地应对短期的极端降雨事件.  相似文献   
77.
78.
Google地图应用之广东省地区JOPENS地震速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  陈贵美 《华南地震》2011,31(3):41-49
利用Google公司提供的电子地图服务,以B/S结构(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作为系统设计架构,监听JOPENS实时系统发送的地震触发消息,访问JOPENS数据库,根据广东省地区的监测要求,制定检索、筛选策略,获取地震详细信息,显示在浏览器网页上.采用Google地图的JOPENS地震速报系统可以使地震信息发布的显示内容...  相似文献   
79.
对苏、鲁、皖、豫交界地区地震活动进行研究,指出该区2006年10月-2010年10月出现一个长轴约230km的3级地震空区。该空区及附近地区存在多项中期异常,即ML≥3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能量强,中等地震震中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及低b值等。讨论认为,苏、鲁、皖、豫交界地区存在多项中期异常,与2004年10月24日太康4.7级地震的强度不匹配,未来具有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80.
Popocatépetl Volcano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Mexican Volcanic Belt, within a densely populated region inhabited by over 20 million people. The eruptive history of this volcano indicates that it i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wide range of eruptions, including Plinian events. After nearly 70 years of quiescence, Popocatépetl reawakened in December 21, 1994. The eruptive activity has continued up until the date of this submission and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a succession of lava dome growth-and-destruction episodes, similar to events that have apparently been typical for Popocatépetl since the fourteenth century. In this regime, the episodes of effusive and moderately explosive activity alternate with long periods of almost total quiescence.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five years of volcano-tectonic seismicity preceding the initial eruption of the current episode. The evolution of the V-T seismicity shows four distinct stages, which we interpret in terms of the internal processes which precede an eruption after a long period of quiescence. The thermal effects of a magma intrusion at depth, the fracturing related to the slow development of magma-related fluid pathways, the concentration of stress causing a protracted acceleration of this process, and a final relaxation or redistribution of the stress shortly before the initial eruption are reflected in the rates of V-T seismic energy release. A hindsight analysis of this activity shows that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seismicity in the third stage asymptotically forecast the time of the eruption. The total seismic energy release needed to produce an eruption after a long period of quiescence is related to the volume of rock that must be fractured so imposing a characteristic threshold limit for polygenetic volcanoes, limit that was reached by Popocatépetl before the eru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