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5篇 |
免费 | 175篇 |
国内免费 | 15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4篇 |
大气科学 | 122篇 |
地球物理 | 297篇 |
地质学 | 379篇 |
海洋学 | 120篇 |
天文学 | 24篇 |
综合类 | 38篇 |
自然地理 | 1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43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49篇 |
2014年 | 73篇 |
2013年 | 74篇 |
2012年 | 47篇 |
2011年 | 61篇 |
2010年 | 33篇 |
2009年 | 61篇 |
2008年 | 60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53篇 |
2005年 | 56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30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51.
区域政策的调控效应分析——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文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案例研究,分析了我国区域政策的调控效应。认为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虽存在不足,但对调控区域经济仍然发挥了积极作用。首先,财政转移支付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欠发达地区的财政困难。其次,财政转移支付与大多数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较强。目前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低于发达地区,与各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资金投向有关。第三,财政转移支付对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文章基于山东半岛岩溶洞穴(上小峰洞)一根长约41 cm的石笋SD1的铀系测年和稳定同位素组成分析,获得138. 0~125. 8 ka B. P.平均分辨率为30年的石笋δ18O 和δ13C时间序列,并据此讨论了倒数第二次冰消期区域气候和环境变化的特征及与全球变化的联系.在倒数第二次冰消期,上小峰洞石笋( SD1)δ18O的变化与中国南方石笋δ18O的变化具有类似的阶段变化特征,进一步确认了冰消期北大西洋气候对亚洲季风的重要影响.通过对山东石笋高分辨δ18O记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发现该记录存在显著的约60年、 75年和1620年周期,表明太阳活动和北大西洋涛动与该地区气候变化有紧密的联系.同时,通过对比东亚季风区高分辨率石笋记录,认为在倒数第二次冰消期为"两步冰消"的变化特征.除此之外,上小峰洞石笋碳酸盐δ18O冰期和间冰期平均值的差异仅为0. 7‰,远小于内陆洞穴石笋碳酸盐δ18O冰期和间冰期平均值的差异(羊口洞约为1. 4‰,董哥洞约为2. 2‰,三宝洞约为2. 4‰).这一显著差异可能主要源于海岸线迁移造成的海陆格局的变化对区域季风降水及降水氧同位素组成的重要影响;并且冰期-间冰期海平面变化对近海环境记录、大陆架下垫面、海洋沉积物气候指标等都可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3.
应用Kriging方法研究格尔木河流域地下水位动态观测网的优化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下水动态是水文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获满足一定精度要求全面而合理的地下水位动态资料具有现实经济效益。本文研究格尔木河流域地下水位动态测网,通过选取理想的变差函,运有Kriging方法进行地下水位的线性无偏最优估计和计算估计误差的标准差,结合给定的允许误差限评判地下水位动态观测网的配置是否合适,并提出调整现有观测网的方案 相似文献
54.
55.
Water temperature dynamics in High Arctic river basin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espite the high sensitivity of polar regions to climate change and the strong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upon ecosystem processes, 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 of water temperature dynamics in Arctic river systems is limited. This research gap was addressed by exploring high‐resolution water column thermal regimes for glacier‐fed and non‐glacial rivers at eight sites across Svalbard during the 2010 melt season. Mean water column temperatures in glacier‐fed rivers (0.3–3.2 °C) were lowest and least variable near the glacier terminus but increased downstream (0.7–2.3 °C km–1). Non‐glacial rivers, where discharge was sourced primarily from snowmelt runoff, were warmer (mean: 2.9–5.7 °C) and more variable, indicating increased water residence times in shallow alluvial zones and increased potential for atmospheric influence. Mean summer water temperature and the magnitude of daily thermal variation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some Alaskan Arctic rivers but low at all sites when compared with alpine glacierized environments at lower latitudes. Thermal regimes were correlated strongly (p < 0.01) with incoming short‐wave radiation, air temperature, and river discharge. Principal drivers of thermal variability were inferred to be (i) water source (i.e. glacier melt, snowmelt, groundwater); (ii) exposure time to the atmosphere; (iii) prevailing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v) river discharge; (v) runoff interaction with permafrost and buried ice; and (vi) basin‐specific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e.g. channel morphology). These results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potential changes in high‐latitude river systems in the context of projected warming in polar regions. We hypothesize that warmer and more variable temperature regimes may prevail in the future as the proportion of bulk discharge sourced from glacial meltwater declines and rivers undergo a progressive shift towards snow water and groundwater sources. Importantly, such changes could have implications for aquatic species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and influence rates of ecosystem functioning in high‐latitude river systems.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56.
Cyclic tests on two large‐scale models of existing bridge piers with rectangular hollow cross‐section were performed in the ELSA laboratory. The prototype structure is an existing reinforced concrete highway bridge constructed in Austria in 1975. The piers presented several seismic deficiencies and consequently they showed poor hysteretic behaviour and limited deformation capacity as well as undesirable failure modes that do not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codes for seismic‐resistant structures. Experimental data are compared to numerical and empirical predictions.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57.
利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分解(MV-EOF)等方法,研究了在季节变化尺度上南海季风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在1993—1994年前后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由爆发偏晚转变成爆发偏早。第一模态表现为冬夏反位相的年周期变化,但爆发早年夏季风持续时间略长于爆发晚年,空间上都反映了南海中央海盆区的夏季强降水和850 hPa上南海北部的气旋性环流异常,但夏季风爆发早年中国华南沿海降水加强而南海南部降水偏少。相应的大范围环流场上主要反映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后进入盛夏时节亚太地区大范围的环流特征,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偏强,东亚季风槽位置偏北,爆发偏晚年则相反。第二模态反映了南海季风系统春秋反位相的季节变化,且秋季的振幅更强,空间降水场上对应着秋季华南沿海和南海北部与南海中南部北旱南涝的跷跷板式分布,850 hPa风场上则主要表现为异常的东北季风,该模态时空特征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的秋季,冬季风建立也偏早,越南及周边地区的降水偏多。相应的大范围环流场上则主要反映了冬季风的环流特征,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的秋季,菲律宾以东的热带对流减弱,PJ波列增强,爆发晚年则相反。 相似文献
58.
在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中,静态效应会影响解释结果.这里主要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正演计算,采用阻抗相位校正法、空间滤波法以及视电阻率导数解释法,对存在静态效应的理论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对比结果表明,前二种方法对静态效应起到了一定的压制和改善作用,且阻抗相位校正法效果相对较好,而通过视电阻率导数解释法,可以准确地反映地下真实异常形态. 相似文献
59.
基于我国南方地区岩溶发育极不均匀、水位水质动态变化快的特点,通过对信息熵法和防污性能法所得结果的对比,分析在缺少系列监测资料条件下,利用岩溶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价结果快速布设地下河系统水动态监测网的可行性及其布设原则。根据防污性能评价结果,结合水循环特征,桂林海洋-寨底地下河系统水动态监测网需由17个监测站组成;采用信息熵法对现有35个监测站进行优化后,认为只需要12个监测站就可组成最优监测网,但这12个监测站点与采用防污性能评价法得到的点位完全重合,且均位于防污性能差的地区。对比分析认为,以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评价结果布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是可行性的,因为岩溶发育区既是防污性能差的地区,也是地下水动态变化快的地区,能充分反映地下河系统水质水量变化。采用防污性能评价法布设地下水动态监测网时,需要充分认识和了解地下河系统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河管道结构特征,且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在岩溶发育相对较弱的系统中部(基本上不存在防污性能差的地区)不设置监测站点;(2)在距离地下河出口较近的岩溶发育区内(即防污性能差的地区)监测站点可由地下河出口替代;(3)对于多支管道系统,岩溶发育相对较弱且距离较短的小型支管道上可以不布设监测站,由支管道与主管道交汇处的监测站代替。 相似文献
60.
太行山前倾斜平原区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分析及其趋势预测--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太行山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地下水的开采量大大增加,多年的连续超采,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本文以河北省栾城县为例,在研究区内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对区内的地下水进行全面监测的基础上,对区内多年的地下水动态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区内的浅层地下水位总体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区内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农业的季节性开采是影响地下水动态的主要因素,地下水位表现为典型的开采型动态,在现有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地下水位将以1m/a的速度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