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篇 |
大气科学 | 24篇 |
地球物理 | 9篇 |
地质学 | 31篇 |
海洋学 | 5篇 |
综合类 | 6篇 |
自然地理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质问题主要有地表塌陷、地裂缝、泥石流、滑坡和崩塌以及软土沉陷等。其成因除最直接的自然因素所致外,还有人为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诱发而加剧城市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根据珠江三角洲城市地质问题的现状,提出了城市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晋祠泉断流与地下水资源保护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晋祠泉域岩溶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阐述了晋泉形成机理和断流原因,认为晋泉断流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说明地下水资源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采取统一的、科学的、多层次的全面管理,才能有效地保护有限的地下水资源,唤醒人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旅游合作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是一项开放度、关联度极高的新型产业,区域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建立区域旅游合作关系。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旅游合作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收集、分析,研究表明,区域旅游合作关系形成的最重要的基础是地缘关系,或者是基于某种共同的目的,特别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旅游合作关系可以给旅游区带来很多潜在的利益,但这种关系的建立也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国内外对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的研究主要涉及研究的进展和模式、合作的政策及实践3个方面,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主要为历史资料收集与实地调研。 相似文献
4.
针对天水的干旱气候 ,通过对各类大气和非大气因子的相关普查和统计检验 ,所得到的相关因子 ,可作为分析研究干旱气候成因及气候预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国2000年干旱情况分析及发展趋势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分析了2000年2 ̄7月份我国北方高温少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与国外及我国历史上的干旱特征进行了对比;从大气环流、海洋、天气气候及全球变化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干旱的成因;回顾了今年春、夏季北方少雨(干旱)的预报服务情况,并初步展望了未来秋、冬、春季降水趋势;建议在制订相应应急政策、加强保护生态环境及水资源的同时,加强气象部门对人工影响天气、干旱预警系统及干旱机理等方面的业务建设和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利用T213 0场预报资料对2008年4月18日新疆天山北坡带中部石河子垦区发生的50 a不遇强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8.04.18”强寒潮天气主要成因是:里黑海脊发展东移与东欧脊同位相叠加并顺转, 脊前东北风带建立并加强,诱导泰米尔半岛冷空气沿脊前东北气流西南下到横槽中, 迫使横槽转向强烈发展东南压,并形成高空急流,强锋区和强冷高压;由于高压脊部分东南垮,导致中高纬度强冷空气大举东南下,造成强寒潮天气过程;西南急流与冷空气的交汇产生了较强的动力辐合和水汽辐合,对大暴雪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大暴雪发生在较强的能量锋区、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 相似文献
7.
海河平原东部地区地面沉降机理与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河平原东部地区是中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之一。地下水开采量占该地区供水总水量的60%以上。深、浅层地下水超采量均超过500亿m^3。该区也是山前拦蓄地表径流最高的地区,大小水库达1820多座,拦蓄能力320亿m^3,控制山区流域面积近90%。在地下水补给源减少与大规模超采地下水的综合作用下,造成平原区河流干涸、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含水层疏干及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同时诱发了含水层之间强越流渗透以求动力场平衡问题,第四系松散地层出现垂向压密而导致地层塑性变形。在滨海平原区,区域性地层垂向压密变形存在缓慢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地面沉降致灾过程至少存在3个阶段,即自然沉降机制阶段、缓变劣变质变阶段以及快速衰变破坏阶段。缓变劣变质变阶段是采取措施减灾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8.
三江平原中东部沼泽湿地形成及其演化趋势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平原中东部是沼泽湿地集中连片分布地区。研究区有阶地沼泽和河漫滩沼泽两大类型沼泽分布,进一步可划分为4个沼泽体,即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毛苔草(Carex lasiocarpa)沼泽;毛苔草沼泽;睡菜(Menyanthes trifoliata)—水木贼(Equisetum limosum)沼泽;漂筏苔草(Carex pseudocuraica)—毛苔草沼泽。研究区沼泽湿地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为:①新构造运动的大面积沉降;②地势低平,坡降平缓、河道变迁,复杂的微地貌,易于积水,促使沼泽湿地的大面积形成;③厚3~17m的第四纪粘土层沉积地表,使地表渗透性差;④气候因素,研究区处于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集中于夏季,且多秋雨,冬季积雪深度大,封冻期长,季节性冻土层厚;⑤水文因素,河流比降小,糙率大,流速缓,多为沼泽性河流,春汛与夏汛之间只出现平水不出现枯水,洪水期间,洼地和河流受松花江、黑龙江等大河、大江的洪水顶托,研究区的承泄条件差,内水不能外排,长期积蓄地表。目前研究区沼泽有变干的趋向。 相似文献
9.
10.
海底管道是海上油气生产的重要设施,而管道悬空是影响其安全运作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海底管道复勘资料,利用ArcGIS对埕岛油田海底管道的在位状态以及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重点统计分析了管道悬空特征和悬空规律,并分析了海底管道悬空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悬空管道占总调查管道总长度的4.03%,主要分布在水深为5~15 m范围内的三角洲前缘斜坡上。近90%悬空管段的长度<60 m,其中以10~20 m最为常见。超过90%悬空管段的悬空高度<1 m,其中以0.2~0.4 m最为常见。研究区海底管道悬空的主要原因为海床冲刷,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沉积物特征、地形地貌以及海洋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