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59篇 |
免费 | 593篇 |
国内免费 | 133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7篇 |
大气科学 | 2238篇 |
地球物理 | 810篇 |
地质学 | 632篇 |
海洋学 | 77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89篇 |
自然地理 | 30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81篇 |
2022年 | 102篇 |
2021年 | 147篇 |
2020年 | 143篇 |
2019年 | 165篇 |
2018年 | 156篇 |
2017年 | 176篇 |
2016年 | 134篇 |
2015年 | 173篇 |
2014年 | 180篇 |
2013年 | 355篇 |
2012年 | 189篇 |
2011年 | 175篇 |
2010年 | 140篇 |
2009年 | 180篇 |
2008年 | 165篇 |
2007年 | 232篇 |
2006年 | 224篇 |
2005年 | 190篇 |
2004年 | 135篇 |
2003年 | 112篇 |
2002年 | 98篇 |
2001年 | 73篇 |
2000年 | 70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56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42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91.
北京城市暴雨和雨型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暴雨是北京洪水的主要成因,同时也是水资源补给的重要来源。本文编制了北京的五塔寺站(下称北京站)T=5,10,15,20,30,45,60,90,120min及3,6,12,24h等13个时段,N=200,100,50,20,10,5,2等7个不同重视现期的设计暴雨公式。同时,以10min,1和2h为单位时段,统计分析出120min,12和24h的设计雨型。本成果能满足北京城近效区水利工程,地下雨洪 相似文献
992.
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湿Q矢量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结合2005年7月18~19口出现在青藏高原东侧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对改进前(Q^*)后(Q^q)两种非地转湿Q矢量的散度和锋生函数进行了比较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改进后的掣矢量散度辐合场在位置、强度及走向上对暴雨区的反映都较改进前的Q^*矢量更为准确。低层大气强迫为产生暴雨区上升运动的主要强迫作用,在不稳定的层结下使大气加速上升而产生强对流。②包含了所有非绝热效应的湿Q矢量锋生函数对暴雨中心和雨区走向的反映更准确,锋生作用更强。当出现一定程度降水后,由于大量不稳定能量的释放,锋消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993.
为了解北碚地区的降水风险规律,减少地区旱涝引起的灾害损失.利用北碚区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年降水观测资料(1981~2010年),结合信息扩散理论模型,分析北碚地区的降水风险及成因.结果显示:(1)北碚地区降水的概率曲线为单峰型,峰值在1000~1100mm,夏季降水量离散程度比春、秋两季高,存在明显的旱季或涝季.(2)汛期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的概率分布曲线趋势基本一致,也存在一些差异.(3)降水日分布特征显示雨量从21时开始增加,03时累积雨量为最大值,20时达到最低水平;降水频次从21时开始逐渐增加,并在08时达到最大.在暴雨小时降水量中5mm/h以下的降水次数最多,约占总次数的41%. 相似文献
994.
The lack of uncertainty measures in operational satellite rainfall (SR) products leads to a situation where users of the SR products kn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errors in the products, but they have no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errors. The authors propose a semiparametric model to characterize the conditional distribution of actual rainfall (AR) given measures from SR products. The model consists of two components: a conditional gamma density given each SR, and a smooth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amma parameters and SR. The model is developed for monthly rainfall, estimated from a satellite with sampling frequency once a day, averaged over an area of 512 × 512 km2 in the Mississippi River basin. The conditional distribution results are more informative than deterministic SR products since the whole conditional distribution enables users to take appropriate action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risk assessments and cost/benefit analyses. 相似文献
995.
Artemi Cerda Susanne Schnabel Antonio Ceballos Dionisia Gomez-Amelia 《地球表面变化过程与地形》1998,23(3):195-209
Soil hydrology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Guadelperalón experimental watersh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land use and vegetation cover on runoff and infiltration within the Dehesa land system. Five soil–vegetation units were selected: (1) tree cover, (2) sheep trials, (3) shrub cover, (4) hillslope grass and (5) bottom grass. The results of the simulated rainfall experiments performed at an intensity of 56·6 mm h−1 during one hour on plots of 0·25 m2, and the water drop penetration time test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water repellency in the Dehesa land system under drought conditions. Low infiltration rates (c. 9–44 mm h−1) were found everywhere except at shrub sites and in areas with low grazing pressure. Soil water repellency greatly reduced infiltration, especially beneath Quercus ilex canopies, where fast ponding and greater runoff rates were observed. The low vegetation cover as a consequence of a prolonged drought and grazing pressur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soil water repellency, induces high runoff rates (15–70 per cent). In spite of this, macropore fluxes were found in different locations, beneath trees, on shrub-covered surfaces, as well as at sites with a dominance of herbaceous cover. Discontinuity of the runoff fluxes due to variations in hydrophobicity causes preferential flows and as a consequence deeper infiltration, especially where macropores are developed. © 199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6.
99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1年9月18日和2013年9月18日四川盆地西北部的两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均发生在无低涡且低温条件下,受西风槽东移的影响,最大降水发生在龙门山迎风坡,地形作用对两次暴雨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四川盆地内的水汽来源既可以来源于孟加拉湾,在有台风配合的情况下也可以来自于东海;2001年9月18日暴雨中低层低空急流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水汽和动力辐合条件;2013年9月18日暴雨中地形造成的低层强烈辐合和南亚高压造成的高层强辐散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于低温条件下盆地西北部的暴雨需注意副高对西风槽的阻挡作用,同时需注意低层偏东风分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998.
999.
搜集了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发生的降雨数据,采用詹氏法和修正法两种雨场分割法对其进行处理,研究了降雨参数(降雨强度、累积雨量和降雨历时)与泥石流发生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发生的降雨阈值模型。结果表明:采用詹氏法和修正法这两种雨场分割方法所获得的降雨参数之间存在差异。两者的累积雨量差异不大,但后者的平均雨强要小于前者,其原因在于修正法改善了詹氏法估计降雨时间过短的缺点,延长了降雨历时。通过分析平均雨强~历时、累积雨量~历时、标准化平均雨强~历时和标准化累积雨量~历时之间的关系,采用单线法建立了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发生的降雨阈值。研究成果在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的泥石流灾害事件中进行了应用与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00.
近35 年青藏高原雨量和雨日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利用青藏高原1971-2005 年49 个气象台站逐日雨量和雨日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年、 季雨量和雨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近35 年西藏大部分地区年雨量、雨日呈现显著增加趋 势, 而青海省大部分地区雨量、雨日却呈减少趋势。夏半年, 高原上雨日减少, 雨量增加, 说明降水越来越集中, 降水强度在增加。冬半年, 高原上雨日、雨量均在增加。高原夏半年小雨(0.1~4.9 mm) 雨日减少, 雨量增加; 小雨(5.0~9.9 mm) 和中雨的雨日和雨量均呈增加趋 势, 大雨以上的雨日和雨量均减少。冬半年, 青藏高原小雪、中雪、大雪不同量级日数和雪 日的平均雪量均呈增加趋势; 暴雪日和雪量变化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