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9篇
  免费   593篇
  国内免费   1339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2238篇
地球物理   810篇
地质学   632篇
海洋学   7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89篇
自然地理   305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02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73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355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232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91.
北京城市暴雨和雨型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敏  谭向诚 《水文》1994,(3):1-6
暴雨是北京洪水的主要成因,同时也是水资源补给的重要来源。本文编制了北京的五塔寺站(下称北京站)T=5,10,15,20,30,45,60,90,120min及3,6,12,24h等13个时段,N=200,100,50,20,10,5,2等7个不同重视现期的设计暴雨公式。同时,以10min,1和2h为单位时段,统计分析出120min,12和24h的设计雨型。本成果能满足北京城近效区水利工程,地下雨洪  相似文献   
992.
一次大暴雨过程的湿Q矢量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运成 《气象科技》2009,37(3):281-286
结合2005年7月18~19口出现在青藏高原东侧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对改进前(Q^*)后(Q^q)两种非地转湿Q矢量的散度和锋生函数进行了比较诊断分析。结果表明:①改进后的掣矢量散度辐合场在位置、强度及走向上对暴雨区的反映都较改进前的Q^*矢量更为准确。低层大气强迫为产生暴雨区上升运动的主要强迫作用,在不稳定的层结下使大气加速上升而产生强对流。②包含了所有非绝热效应的湿Q矢量锋生函数对暴雨中心和雨区走向的反映更准确,锋生作用更强。当出现一定程度降水后,由于大量不稳定能量的释放,锋消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993.
为了解北碚地区的降水风险规律,减少地区旱涝引起的灾害损失.利用北碚区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年降水观测资料(1981~2010年),结合信息扩散理论模型,分析北碚地区的降水风险及成因.结果显示:(1)北碚地区降水的概率曲线为单峰型,峰值在1000~1100mm,夏季降水量离散程度比春、秋两季高,存在明显的旱季或涝季.(2)汛期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的概率分布曲线趋势基本一致,也存在一些差异.(3)降水日分布特征显示雨量从21时开始增加,03时累积雨量为最大值,20时达到最低水平;降水频次从21时开始逐渐增加,并在08时达到最大.在暴雨小时降水量中5mm/h以下的降水次数最多,约占总次数的41%.  相似文献   
994.
The lack of uncertainty measures in operational satellite rainfall (SR) products leads to a situation where users of the SR products kn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errors in the products, but they have no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errors. The authors propose a semiparametric model to characterize the conditional distribution of actual rainfall (AR) given measures from SR products. The model consists of two components: a conditional gamma density given each SR, and a smooth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amma parameters and SR. The model is developed for monthly rainfall, estimated from a satellite with sampling frequency once a day, averaged over an area of 512 × 512 km2 in the Mississippi River basin. The conditional distribution results are more informative than deterministic SR products since the whole conditional distribution enables users to take appropriate action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risk assessments and cost/benefit analyses.  相似文献   
995.
Soil hydrology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Guadelperalón experimental watersh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land use and vegetation cover on runoff and infiltration within the Dehesa land system. Five soil–vegetation units were selected: (1) tree cover, (2) sheep trials, (3) shrub cover, (4) hillslope grass and (5) bottom grass. The results of the simulated rainfall experiments performed at an intensity of 56·6 mm h−1 during one hour on plots of 0·25 m2, and the water drop penetration time test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water repellency in the Dehesa land system under drought conditions. Low infiltration rates (c. 9–44 mm h−1) were found everywhere except at shrub sites and in areas with low grazing pressure. Soil water repellency greatly reduced infiltration, especially beneath Quercus ilex canopies, where fast ponding and greater runoff rates were observed. The low vegetation cover as a consequence of a prolonged drought and grazing pressur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soil water repellency, induces high runoff rates (15–70 per cent). In spite of this, macropore fluxes were found in different locations, beneath trees, on shrub-covered surfaces, as well as at sites with a dominance of herbaceous cover. Discontinuity of the runoff fluxes due to variations in hydrophobicity causes preferential flows and as a consequence deeper infiltration, especially where macropores are developed. © 199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6.
使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分析1999年6月13~14日内蒙古一次锋面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条件、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特征,对锋面降水云系的分布进行讨论,为人工增雨飞行播撒作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1年9月18日和2013年9月18日四川盆地西北部的两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均发生在无低涡且低温条件下,受西风槽东移的影响,最大降水发生在龙门山迎风坡,地形作用对两次暴雨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四川盆地内的水汽来源既可以来源于孟加拉湾,在有台风配合的情况下也可以来自于东海;2001年9月18日暴雨中低层低空急流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热力、水汽和动力辐合条件;2013年9月18日暴雨中地形造成的低层强烈辐合和南亚高压造成的高层强辐散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于低温条件下盆地西北部的暴雨需注意副高对西风槽的阻挡作用,同时需注意低层偏东风分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998.
庞朝云  黄山  张丰伟 《气象科技》2016,44(5):805-810
利用机载PMS粒子探测系统对2006年8月27日甘肃省中部一次降水性天气过程进行空中观测,对云中微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云层中小粒子对含水量的贡献较大,云层主要以平均直径小于20μm的小云滴为主。在低层云滴浓度和含水量大于上层,而平均直径小于上层,符合"播撒-供给"降水机理,云上部主要增长方式有凝华增长、淞附增长,在云下部主要增长机制是碰并增长。  相似文献   
999.
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发生的降雨阈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伟  唐川 《水科学进展》2013,24(6):786-793
搜集了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发生的降雨数据,采用詹氏法和修正法两种雨场分割法对其进行处理,研究了降雨参数(降雨强度、累积雨量和降雨历时)与泥石流发生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发生的降雨阈值模型。结果表明:采用詹氏法和修正法这两种雨场分割方法所获得的降雨参数之间存在差异。两者的累积雨量差异不大,但后者的平均雨强要小于前者,其原因在于修正法改善了詹氏法估计降雨时间过短的缺点,延长了降雨历时。通过分析平均雨强~历时、累积雨量~历时、标准化平均雨强~历时和标准化累积雨量~历时之间的关系,采用单线法建立了汶川震区暴雨泥石流发生的降雨阈值。研究成果在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的泥石流灾害事件中进行了应用与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00.
近35 年青藏高原雨量和雨日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格桑  唐小萍  路红亚 《地理学报》2008,63(9):924-930
利用青藏高原1971-2005 年49 个气象台站逐日雨量和雨日资料, 分析了青藏高原年、 季雨量和雨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 近35 年西藏大部分地区年雨量、雨日呈现显著增加趋 势, 而青海省大部分地区雨量、雨日却呈减少趋势。夏半年, 高原上雨日减少, 雨量增加, 说明降水越来越集中, 降水强度在增加。冬半年, 高原上雨日、雨量均在增加。高原夏半年小雨(0.1~4.9 mm) 雨日减少, 雨量增加; 小雨(5.0~9.9 mm) 和中雨的雨日和雨量均呈增加趋 势, 大雨以上的雨日和雨量均减少。冬半年, 青藏高原小雪、中雪、大雪不同量级日数和雪 日的平均雪量均呈增加趋势; 暴雪日和雪量变化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