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1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118篇
测绘学   93篇
大气科学   83篇
地球物理   339篇
地质学   261篇
海洋学   71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岩溶区桩基下溶洞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取值的不确定性及其样本数量的有限性,给桩基下溶洞顶板稳定性的评价带来了一定困难。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建立桩基下溶洞顶板抗冲切、抗剪切和抗弯力学简化模型,并从理论上推导相应的稳定性验算公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区间分析理论和结构非概率可靠性度量方法,提出了基于区间非概率可靠性方法的桩基下溶洞顶板稳定性评价方法。该方法采用MATLAB中的INTLAB工具箱进行区间运算,并运用截断法消除运算过程中的区间扩展现象,最后通过比较溶洞顶板体系的非概率可靠性指标η与1的大小来判断桩基下溶洞顶板稳定性。以丹霞高速互通中D匝道2#桩基下溶洞为例,计算出该桩基下溶洞顶板体系的非概率可靠性指标η=7.95,该值大于1说明该桩基下溶洞顶板处于稳定状态,且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相符,表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分别以3种功能函数为单位,研究当区间变量的变异系数C不同时(C从0.01递增至0.1),对应非概率可靠性指标η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随各区间变量变异系数C的增大,相应非概率可靠性指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溶洞顶板厚度h的变异性对评价结果影响最大,其次为桩端阻力分担比T,桩顶反力F的影响相对最小。  相似文献   
192.
在场地岩土工程勘察中,为使所取土样之间满足数据独立性的要求,本文提出应使钻孔取样间距等于土的相关距离,这样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地基土的特性。根据Vanmarcke提出的随机场模型,结合数理统计和随机过程理论,采用递推平均法计算得到土的相关距离,其计算数据来自现场静力触探试验。  相似文献   
193.
张峰  李四海  刘金 《海洋测绘》2008,28(3):68-71
在船舶监控系统中应用3S技术,实现了船只航迹线的动态绘制,系统能够根据船只航行方向动态显示航行轨迹,程序开发过程中涉及到偏转角度算法和距离插值两个核心算法。实践表明,这两个算法的合理应用,在航迹线可视化表现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4.
带宽不够、波形易失真是纳秒级脉冲信号测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测量系统的方波标定数据为标准建立测量系统的差分方程和卷积两种模型,并分别运用于实际试验的双指数脉冲信号的波形预测和重构中,对比两种模型的信号处理结果发现,卷积模型比差分方程模型更适用于纳秒级脉冲信号的波形预测和重构.  相似文献   
195.
本文研究了基于数据采样的无人船舵减摇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考虑到采样过程存在延迟现象,引用动态时滞区间的方法,构造相应的Lyapunov-Krasovskii泛函(LKF).此方法将固定时滞区间扩展成为动态时滞区间,不仅放宽了时滞区间上界和下界的限制,还能同时获得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MI)的更小保守性的相关稳定性判据.最终可以获得一个更宽松的标准来分析基于数据采样的无人船舵减摇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最后,举例说明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6.
门妮  代树林  佴磊 《探矿工程》2008,35(8):73-76
小净距隧道由于不受地形条件以及总体线路线型的限制,较连拱隧道有施工工艺简单、造价较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青睐。用有限单元法对小净距隧道不同中柱厚度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格里菲斯破坏判据以及德鲁克-普拉格判据,拟合出最大拉应力及各判据屈服函数与净距的拟合曲线,在保证其稳定的基础上,对小净距隧道最合理净距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97.
The Yenice–Gönen Fault (YGF)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ctive tectonic structures in the Biga peninsula. On March 18, 1953, a destructive earthquake (Mw = 7.2) occurred on the YGF,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a part of the southern branch of the North Anatolian Fault Zone (NAFZ). A 70 km-long dextral surface rupture formed during the Yenice–Gönen Earthquake (YGE).In this study, structural and palaeoseism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YGF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YGF surface ruptures have been mapped and three trenches were excavated at Muratlar, Karaköy and Seyvan sites.According to the palaeoseismic interpretation and the results of 14C AMS dating, Seyvan trench shows that an earthquake of palaeoseismic age ca. 620 AD ruptured a different strand of the 1953 fault, producing rather significant surface rupture displacement, while there are indications that at least two older events occurred during the past millennia. Another set of trenches excavated near Gönen town (Muratlar village) revealed extensive liquefaction not only during the 1953 event, but also during a previous earthquake, dated at 1440 AD. The Karaköy trench shows no indications of recent reactivations.Based on the trenching results, we estimate a recurrence interval of 660 ± 160 years for large morphogenic earthquakes, creating linear surface ruptures. The maximum reported displacement during the 1953 earthquake was 4.2 m.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palaeoseismologically determined earthquake recurrence interval and maximum displacement, slip-rate of the YGF has been calculated to be 6.3 mm/a,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present-day velocities determined by GPS measurements.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cumulative displacement of the YGF is 2.3 km. This palaeoseismological study contributes to model the behaviour of large seismogenic faults in the Biga Peninsula.  相似文献   
198.
我国西部冬季扰动源涡与东部夏季雨带分布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柳艳香  汤懋苍 《高原气象》2001,20(1):109-112
我国西部 (85°10 5°E)冬季“扰动源涡”的位置对夏季东部雨带的配置具有支配作用。当西部“源涡”位于 35°N以北时 ,东部雨带多出现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 (Ⅰ类雨型 ) ;源涡位于 32°35°N之间时 ,夏季雨带多出现在淮河流域 (Ⅱ类雨型 ) ;当源涡位于 32°N以南时 ,雨带多出现在长江流域或江南 (Ⅲ类雨型 )。藏东南热点区冬季的中强地热脉冲对我国夏季江淮和川黔的大水具有很强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9.
非等时空距GM(1,1)模型在建筑物沉降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灰色理论为指导,GM(1,1)模型为基础,提出用最小二乘原理对灰色模型进行优化,大大提高非等时距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并对某海堤监测数据进行预报,检验结果表明预测值达到很好精度,由此证明,此方法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0.
塔河油田下奥陶统溶蚀段的测井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为该盆地油气中储量最大,产量最高的油田。下奥隐统是塔河油田最重要的储集层段,而下奥陶统中溶蚀成因的孔洞又是该层段最主要的储集空间。通过对该溶蚀段的研究,笔者认为该溶蚀段具有可以识别的测井响应,其密度呈指状急剧降低,是溶蚀段最明显的特征,并以此与中上奥陶统的瘤状灰岩形成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