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6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187篇
测绘学   124篇
大气科学   173篇
地球物理   111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513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184篇
自然地理   9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421.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RCs)are a vulnerable group of urban settlements that often face population shrinkage;however,population changes in RCs in China are not well understood.This study offers new insight into this matter through a robust analysis that features a longer time scale,a larger sample of RCs,and a finer unit of analysis.It finds new evidence that problems of population shrinkage in RCs are more serious than previous literature has suggested.Approximately 30%of the studied units have experienced either long-term or short-term population shrinkage,and many more are experiencing a slowing down of population growth.Problems are especially common among three types of RCs:the resource-depleted RCs,the forestry-based RCs,and RCs in Northeast China.These results underscore transition policy inadequacies in addressing population loss,and call for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diversified population policy that tackles the multifaceted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population shrinkage,including lack of industrial support,maladjustment to market oriented reformation,poor urban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population decline.  相似文献   
422.
中国老年人口分布的集疏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赵东霞  韩增林  王利 《地理学报》2017,72(10):1762-1775
中国已全面进入快速老龄化社会,研究老龄人口空间集疏格局及形成机制,不仅是开展老龄人口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是指导面向老龄化社会城市更新问题的关键所在。选取地级以上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五普、六普老年人口数据,采用老龄化率、集聚度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年和2010年全国城市老年人口分布的集疏格局及空间关联。研究表明: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总体处于老龄化中期水平,城市间老龄化空间分异较大,老年人口密集区城市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稀疏区城市则均位于胡焕庸线以西,这与总人口分布状况基本一致;高密区城市基本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密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中原、山东半岛、成渝和京津冀地区,为中国分布范围最广的老年人口集聚区;城市间人口老龄化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特征,空间集聚状况有所增强,人口老龄化空间格局表现出以热点区为中心,逐渐向外围过渡的“中心—外围”结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城市化建设、人口环境等是导致老年人口集疏格局的关键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423.
城市迁移人口居住空间分异——对深圳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深圳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将迁移人口按照户籍地划分为市内迁移、省内迁移和省际迁移3种类型。通过计算区位熵分析街道迁移人口比重在全市中的水平,并用空间自相关来识别其空间集聚状况,以揭示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异格局,进而用分异指数刻画迁移人口的分异程度。然后以街道迁移人口比重为因变量,住房因素和就业因素为自变量,采用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来分析和解释迁移人口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迁移人口区位熵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圈层结构分布特征,以南山区和福田区为中心向外依次为市内、省内和省外迁移人口;②迁移人口的居住分布存在空间集聚,市内迁移人口集聚分布在行政中心周围,省内迁移人口集中分布在商业中心周围,省外迁移人口集中分布在工业园区较多的关外街道;③省外迁移人口与本地人口之间的居住分异程度最高;④省外迁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显著地受住房因素的影响,省内迁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则受就业因素的影响,住房和就业因素对市内迁移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24.
坦桑尼亚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坦桑尼亚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辐射点,中国已成为坦桑尼亚第一大贸易伙伴。本文基于坦桑尼亚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及分地区统计数据,运用人口密度分析法、人口分布集中指数、人口重心模型和人口偏移增长模型,分析了坦桑尼亚自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变革以来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坦桑尼亚人口分布以中央铁路线为界,呈现“南疏北密”特征;②1988-2002-2012年间,人口分布不均衡发展的态势不断增强,人口分布重心始终处于中部偏北地区,且有继续北移的趋势;③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是人口再分布的主要过程,中心城市的人口集聚能力不断增强,达累斯萨拉姆省始终处于正向增长的绝对优势地位,以致周边地区出现明显的人口偏移负增长;④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对人口集聚的作用明显。上述结论对中坦在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及公共服务方面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5.
中国春运人口省际流动的时空与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构建人口省际流动的关系矩阵,透视2015年中国春节期间人口省际流动的动态过程、网络特征,并对各省人口流入、流出的规模差异进行测度。研究结论如下:①春节前后中国各省每日人口净流入人次存在显著的规律性特征,2月13-17日和2月25日-3月1日为各省节前返乡流和节后返工流期间人口净流入、流出峰值时段,可作为基于春运研究中国人口省际流动的重要依据;②识别了14个人口净流入省、17个人口净流出省,净流入位序前六省和后八省分别吸纳和提供了全国9成人口的集聚与扩散。人口主要流入省的沿海绵延和主要流出省的中部“人口塌陷”共同构成了双纵格局;③各省流出首位流的指向特征显著,南方人口流出省的流出指向存在共性,京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人口集聚路径存在差异。④移动数据为发掘人口流动过程中蕴含的丰富信息提供了平台,基于节后、节前净流入值差值的方法可以有效识别中国人口流动的规模差异、属性特征。通过与以往研究对比,证实了移动数据与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研究的诸多结论相似性。  相似文献   
426.
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口与经济是反映区域差异的两大主要指标,其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的形成有密切关联。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产业结构是影响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在产业转移加快的背景下,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对二者空间演变协调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重心、不一致指数及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核心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边缘区经济增长加快,但人口向核心区集聚态势依然存在;基于不一致指数与不均衡指数的分析表明,与边缘区GDP快速增长导致区域GDP格局显著变化不同,边缘城市的人口增长并不显著且集中在部分城市;尽管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分布格局呈现相对稳定的“核心—边缘”格局,但人口与经济增长不协调性增强推动了长三角人口与经济总体协调性的提高。本文尝试从市场、政府及人均GDP等因素对长三角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协调的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427.
李国平  宋昌耀  孙瑀 《地理科学》2017,37(12):1785-1794
利用中国县域建制镇数据,研究了中国小城镇常住人口与就业岗位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分位数回归实证检验了就业岗位对小城镇人口集聚的影响。主要结论是: 中国县域小城镇常住人口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尤其是哈大沿线、成渝地区、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省份。2009~2014年,中国小城镇常住人口密度普遍上升,中国小城镇常住人口比重在胡焕庸线两侧基本保持着稳定状态。中国县域小城镇非农就业岗位分布与常住人口分布大致吻合,且集聚程度更高。中国县域小城镇就业岗位促进常住人口的集聚。随着县域小城镇人口规模的增加,就业岗位对小城镇常住人口集聚的影响逐渐降低,且第三产业就业岗位数量对人口集聚的影响将超过第二产业。分区域看,县域小城镇就业岗位的人口促进作用对东部地区最为显著,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相似文献   
428.
选择环境敏感性、交通优势度、水土资源丰度、人口聚集程度及附属设施4个方面的12个指标构建评价要素体系,对山东半岛地区人口和产业布局适宜性进行分类评价,利用AHP求取各指标权重,借助GIS软件空间叠加功能,计算人口和产业布局适宜性大小,并将其分为5个等级。评价结果显示:人口布局适宜性以强区为主,主要分布在胶莱盆地及烟台东部地区;制造业布局适宜性强区主要分布在潍北地区、威海市中部地区、青岛市环胶州湾地区、日照市东港区;新兴产业布局适宜性强区主要分布在威海市北部地区、青岛市沿胶州湾地区,烟台市北部地区有零星分布;物流行业布局适宜性强区主要分布在烟台市北部沿海、环胶州湾地区及潍坊市市域范围内。  相似文献   
429.
In this study two statistical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assess buffers within the farm food chain in late preindustrial Iceland. Both methods arrived at similar quantitative assessments. The chain's tangible links were grass, livestock, and the human population, but it began with temperature, the primary determinant of grass yield and a proxy for grass yield in this study. The buffers were large in spite of the marginal nature of cattle, sheep, and horse farming in the subarctic climate, and the poverty of much of the population. One method of study involved comparison of livestock reductions and human population decrease in seven crises between 1784 and 1888, with attention to temperature data for crises after 1823, when continuous systematic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began. The other method is time-series analysis using temperature observations, livestock counts which began in 1817, and several human demographic variables. The discussion focuses on likely buffers, notably alternative sources of winter fodder for livestock and of food for the human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430.
 This paper applies a compartmental epidemic model to estimating the mixing relations that support the transfer of HIV infection between risk populations within the countries of Western Europe. To this end, a space-time epidemic model with compartments representing countries with populations specified to be at high (gay men and intravenous drug injectors ever with AIDS) and low (the remainder who are sexually active) risk is described. This model also allows for contacts between susceptible and infectious individuals by both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travel. This system is calibrated to recorded AIDS incidence and the best-fit solution provides estimates of variations in the rates of mixing between the compartments together with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way. This solution indicates that, for all the countries, AIDS incidence among those at low risk is expected to remain extremely small relative to their total number. 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low risk partner acquisition rate, however, suggests this endemic state might be fragile within Europe during this century. The discussion examines the relevance of these mixing relationships for the maintenance of disease control. Received: 4 May 2000 / Accepted: 9 July 2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