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9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44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1209篇
海洋学   69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新寮岽铜多金属矿是近年来在粤东地区新发现的一个铜矿床,在该矿区绿泥石化十分强烈,并与铜矿化关系密切。按照矿物共生组合关系,矿区绿泥石可分为与硫化物共(伴)生及未与硫化物共(伴)生呈单独产出两类,两类绿泥石主要呈叶片状、纤维状、蠕虫集合体状等形态产出。本文在岩矿鉴定的基础上,以矿区绿泥石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其微区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孔深的增加,与矿化有关绿泥石的Si和Mg元素含量逐渐升高,Al、Fe、Mn元素含量逐渐降低,而与矿化无关的绿泥石成分变化规律不明显。两类绿泥石主要为富铁种属的蠕绿泥石、铁镁绿泥石;绿泥石为泥质岩或者铁镁质岩受热液交代蚀变的产物,绿泥石结构的离子置换主要体现为Fe对Mg的置换,反映其可能形成于富铁及相对酸性环境;由绿泥石地质温度计估算得出两类绿泥石形成温度为166.32~245.62℃,平均为219.15℃,且与硫化物共(伴)生的绿泥石的形成温度相对较高,但两者均属中-低温范围。绿泥石的形成机制主要表现为溶蚀-结晶和溶蚀-迁移-沉淀结晶2种。  相似文献   
72.
滇西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成矿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肖晓牛 《地质与勘探》2011,47(2):170-179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是金沙江-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与新生代富碱斑岩有关的斑岩型矿床之一.本文重点提供了流体包裹体中稀土微量元素和矿石S、Pb同位素分析结果,并对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本区流体包裹体稀土总量较低,∑REE介于5.19×10-6~9.0×10-6之间,反映轻重稀土分馏程度的∑LREE/...  相似文献   
73.
冀北北岔沟门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北岔沟门铅锌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具有大型超大型远景的矿床,其成矿系统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以斑岩型Mo矿体为中心,向外或向上依次为细脉浸染型Cu-Pb-Zn矿体、爆破角砾岩型Pb-Zn矿体、浅成低温热液型(高硫型或低硫型)Cu-Ag-Pb-Zn或Ag-Mn-Pb-Zn矿体.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矿体是在不同阶段形成的,与不同类型岩浆作用有关.其中,钼成矿作用发生最早,与石英二长岩岩浆作用有关,成矿物质来源于下地壳,其成矿流体的稳定同位素特征接近于典型的岩浆流体,成矿流体含盐度高,成矿温度为中高温;铅锌铜多金属成矿作用晚于钼成矿作用,与二长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成矿物质来源于被深熔和流体渗滤的古元古代岩石,成矿流体具有演化天水或岩浆水与天水混合的特点,成矿温度为中低温;浅成低温热液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形成最晚,与早白垩世粗面质浅成岩浆活动(正长斑岩或石英正长斑岩)有关,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具有多元混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74.
李富  马东升  居维伟 《江苏地质》2017,41(1):138-147
通过东南亚—西太平洋多岛地区的热带雨林特殊景观土壤的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圈定了12个Cu-Pb-Zn-Ag组合异常,其中6个异常工程验证见矿,扩大了矿体。12个异常中,Ⅰ-1号异常面金属量占全区总面金属量的62.48%,NAP评序值远远大于其他异常,异常元素达13个,是研究区浓集与矿化中心。研究表明,在热带雨林特殊景观地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与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相结合能有效地指导多金属矿床找矿。  相似文献   
75.
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北缘,分为中区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外围的热液型铅锌银矿床,具有明显的水平矿化分带性,矿体受构造控制。通过野外工作及室内综合研究认为,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多期性。矽卡岩形成时期的控矿构造为F0断层,金属硫化物形成时期的控矿构造为F21与F25断层。F0、F21、F25断层为含矿热液运移的主要通道,倒转背斜、向斜构造则为含矿热液的富集成矿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相似文献   
76.
白秧坪Pb-Zn-Cu-Ag多金属矿集区夹持于金沙江和澜沧江断裂之间,隶属兰坪盆地北部,分为东、西2个矿带。文章采用闪锌矿、方铅矿的Rb-Sr法和成矿阶段方解石的Sm-Nd法,对白秧坪Pb-Zn-Cu-Ag多金属矿床东矿带华昌山和下区五矿段进行了成矿年代厘定,获得方铅矿以及闪锌矿和方铅矿的矿物组合Rb-Sr等时线年龄为(32.8±1.5)Ma,方解石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33.32±0.43)Ma。研究表明,通过对特定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采用Rb-Sr法和Sm-Nd法获得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从而起到了相互验证的作用,并对矿床的成矿背景具有一定的指示性。通过成矿年龄的探讨,认为东矿带铅锌为主的矿化期主要产生于青藏高原东缘晚碰撞阶段(40~26)Ma,伴随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形成逆冲推覆构造和赋矿地层,控制了Pb-Zn矿床的形成和发育。该期Pb-Zn矿床与兰坪盆地金顶和西矿带Pb-Zn矿床、囊谦盆地Pb-Zn矿床和沱沱河盆地Pb-Zn矿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77.
银山多金属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构造动力热液成矿及火山-岩浆热液成矿两个阶段。构造动力热液成矿奠定了银山矿床矿化的基本格局,火山-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叠加其上,形成了银山大型或特大型金铜多金属矿床。大量事实表明,两种成矿作用在时间上具同期性,构造动力热液成矿稍早些。在空间和成因上两者密切相关,它们构成了构造动力-火山岩浆同步一体的成矿体系。  相似文献   
78.
以多期遥感数据为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提取了广东省大宝山多金属矿、云浮硫铁矿、石菉铜矿3个典型矿区生态复绿的位置、面积、变化趋势,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查明了矿区生态复绿现状,结果表明:大宝山多金属矿共有3个生态复绿区,生态复绿面积总计约10.08万m~2;云浮硫铁矿生态复绿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采场,面积总计约65.21万m~2;石菉铜矿总计有生态复绿区25.4万m~2,其中已复绿区15.4万m~2,正在复绿区10.0万m~2,还有大片区域急需复绿。最后总结了3个矿区生态复绿措施和效果,并提出值得借鉴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该文采用的技术方法能够为其他矿区特别是大范围矿区生态复绿的快速提取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9.
威海-文登成矿带为胶东东部地区重要金及多金属成矿带,文登汤村店子金及多金属矿床为该成矿带内典型矿床,其形成与分布受米山断裂及次级断裂的控制。米山断裂次级断裂近EW向断裂带内发现7条矿化蚀变带,且在蚀变带内圈定4个金及多金属共生矿体,分别为Ⅰ-1,Ⅰ-2,Ⅱ-1,Ⅲ-1,其中Ⅱ-1矿体规模最大,赋存于Ⅱ矿化蚀变带中,呈细脉状,倾向NNE,倾角60°±,走向400 m,斜深250 m,赋存标高+60 m~-180 m,并共生银及铅、锌等多金属矿。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原生矿石,地表为氧化矿石。矿体主要由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组成,围岩为中细粒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围岩蚀变主要是绢英岩化、黄铁矿化等。通过对汤村店子金及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初步建立了成矿模式,进一步指出找矿方向及找矿标志,为后期找矿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0.
七宝山多金属矿床是一种罕见的钙矽卡岩和镁矽卡岩共生型矿床。矿床赋存于印支期-早燕山期斑状花岗岩与中-上石炭统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及附近。矿床的形成经历2个成矿期:早期以形成钙-镁矽卡岩和磁铁矿为主的金属矿物为特征,后期以发生多次金属硫化物的矿化为特征。矿床的物质组成十分复杂,可利用的组分除Cu、Pb、Zn之外,Ga、Ge、In、Cd、Au、Ag、Te、Fe等亦可综合利用。斑状花岗岩是幔源岩浆与上地壳物质同熔混染的产物,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为岩浆水,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地质地球化学证据一致支持斑状花岗岩为成矿母岩;围岩的化学性质变化决定了矽卡岩化的类型。七宝山多金属矿床既属特殊的成因类型,又极具工业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