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The status of polyculture and rotational culture in Chinese marine life is reviewed. 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 is summarized.  相似文献   
22.
本文对鱼蚌套养中光合细菌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池比对照池每亩增产11.99%,节省电44.5度,净利润提高40.9%。  相似文献   
23.
微生物群落在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环境质量及养殖动物的生长和疾病暴发密切相关。为了考察中国明对虾不同混养模式中的微生态状况,本研究基于 16S rRNA 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了 6 种不同中国明对虾混 养池塘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差异。结果表明,6 种混养池塘沉积物的主要微生物均为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 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与褐牙鲆的混养,会导致变形菌门丰度升高,同时抑制放线菌门的生长。中国明对虾、海蜇、菲律宾蛤仔混养具有最高的沉积物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通过对微生物功能进行预测发现,化能异养和含硫化合物的呼吸是中国对虾混养池塘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功能。中国明对虾、海蜇、菲律宾蛤仔混养沉积物中部分细菌的某特异性富集,可以提高沉积物中溶解氧量并促进化学物污染物的降解。综上所述,中国明对虾、海蜇、菲律宾蛤仔混养模式在 6 种不同中国明对虾混养池塘中微生态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24.
三疣梭子蟹与凡纳滨对虾混养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海水陆基围隔实验方法探讨三疣梭子蟹和凡纳滨对虾混养的适宜配比和水环境的变化,并比较其养殖效果.实验中对虾6个放养密度分别为0,15,45,75,105,135 尾/m~2;三疣梭子蟹的密度为6尾/m~2.实验结果表明,经过60 d的养殖,混养组梭子蟹的成活率、规格和净产量均优于梭子蟹单养组,其中,混养对虾密度为45尾/m~2组(45.71%,43.22 g/ind,1 191 kg/hm~2)最高,其次是75尾/m~2组(44.58%,39.13 g/ind,1 050 kg/hm~2),梭子蟹单养组(35.13%,32.87 g/ind,693 kg/hm~2)最低.混养6尾/m~2密度梭子蟹条件下,对虾的养成规格和成活率与对虾密度呈负相关.实验后期各混养组水体中总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总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单养组,且随对虾放养密度增高显著上升.水体总氨氮含量各混养组在养殖50 d后均超过500 μg/L.本实验表明:三疣梭子蟹与凡纳滨对虾混养的最佳配比为三疣梭子蟹6尾/m~2,对虾45~75尾/m~2.  相似文献   
25.
几种虾、贝、藻混养模式能量收支及转化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采用围隔实验方法,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青蛤(Cyclina sinesis)、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lichevoides)和活菌净水剂的不同单、混养生态系统的能量收支和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期间系统接受的总太阳光辐射能为1 983.2 MJ/m2。浮游植物对光能的利用效率在各处理间无差异(0.147±0.007)%,混养江蓠显著地提高了总利用效率(0.308±0.019)%。总能量的转化效率,虾藻混养(28.36%)和江蓠单养(27.65%)最高,其次是虾贝藻混养(26.70%),对虾单养(12.24%)最低。单位净产量对饲料能的消耗,对虾单养(21.24 MJ/kg)最多,虾菌、虾贝混养(18.76~18.97 MJ/kg)次之,而虾藻、虾贝藻混养(2.64~3.24 MJ/kg)则显著地降低了饲料消耗量。实验中投喂组都有较多的能量沉积,对虾单养沉积量达到1.10 MJ/m2,虾贝混养(1.30 MJ/m2)稍高,而虾贝藻、虾菌、虾藻混养平均为0.53 MJ/m2,显著地低于对照。结果表明,混养青蛤和菊花心江蓠显著地提高了对虾养殖中的光能利用率和能量转化效率,减少了能量沉积,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6.
探究引起银鲫在不同养殖模式下的形质差异原因及形质饰变途径和机制,进而揭示养殖模式致其改变生存对策的内在逻辑,对于指导银鲫养殖模式的改进与优化具重要现实意义。随机选取池塘生态主养模式(M1)和池塘生态套养模式(M2)下经7个月养殖的异育银鲫夏花苗种各70尾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系统开展了两种池养模式下异育银鲫形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池养期间两实验群体的生长速度总体上呈M2>M1,在21项生物学表型性状中,M2实验群体显著大于M1实验群体的为L1 (体长)、L4 (头宽)、L11 (肛后体长)和NM (净体质量)(P<0.05);(2)所涉20项形质评价性状中, M1、M2实验群体间具显著差异(P<0.05)的高达16项,聚类分析也指示两者间的欧式距离已达到显著水平(P<0.05),即M1、M2实验群体已在形质特征上出现显著分化;(3)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到的5个特征值均大于1的主成分,其累...  相似文献   
27.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与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混养池塘和凡纳滨对虾单养池塘为研究对象,对两池塘水体的理化因子及浮游生物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混养池塘水体的溶解氧与单养池塘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混养和单养池塘的化学需氧量(COD)、亚硝酸盐和氨氮的含量在实验过程中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但混养池上升趋势较缓,两池塘的上述指标在养殖前期差异不显著,养殖后期有显著差异(P<0.05)。在养殖后期,混养池塘的浮游植物丰度显著大于单养池塘(P<0.05),而浮游动物丰度显著低于单养池塘(P<0.05)。结果表明,混养金钱鱼可有效改善凡纳滨对虾精养池塘的水质,降低亚硝酸盐、氨氮及COD的含量,稳定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控制池塘中浮游动物的过度繁殖。  相似文献   
28.
INTRODUCTIONTheworld’sshrimpcultureindustryhasbeensufferingfromviralepidemicdiseasesandfellintoadif ficultpositionforyears.Itisgenerallyacceptedtodaythatthediseaseswerecausedmainlybywaterpollu tioncreatedbyshrimpcultureitself,bothinshrimppondsandincoas…  相似文献   
29.
贝藻混养生态系统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辉  李志伟 《海洋科学》2014,38(10):52-55
2013年4~6月,在室内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进行了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s)和孔石莼(Ulva pertusavar)4种配比模式的混养实验。各实验组扇贝密度均为48只/m3,孔石莼密度分别为55、121、255和338g/m3。每周采样测定水体中营养盐(NH4-N、NO3-N、NO2-N、PO4-P)的含量及养殖生物的生长情况。扇贝与孔石莼的混养实验结果表明,在养殖系统中引入孔石莼可以改善养殖环境,扇贝和孔石莼的适宜混合比例为1︰1(贝肉湿质量:藻类湿质量)能取得较好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30.
海水池塘施肥混养滤食性鱼贝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验于1995年7月10日至9月16日,在烟台市黄海水产集团公司第二养虾场进行。采用围隔生态系实验法,利用4个海水池塘陆基围隔(5m×5m)初步研究了台湾红罗非鱼(Ore-ochromismossambicus×O.niloticus)与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施肥混养的效果。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的生产力为1.24g/m2·d,负荷力为3830.0kg/hm2;罗非鱼的生产力为1.86g·(m2·d)-1,负荷力为1580.8kg/hm2。鱼贝对施入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15.06%和6.80%,比单养罗非鱼要高;总生产力和总负荷力都明显高于单养罗非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