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3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测绘学   119篇
大气科学   164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122篇
海洋学   230篇
天文学   57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18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华北地块早古生代古地磁结果的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自鄂尔多斯盆地边缘早古生代地层的1006块(153采点)定向古地磁岩芯标本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地层单元的岩石剩磁组分可分离出A、B两个主要分量.根据其稳定性检验结果,A分量(北西方向,低负倾角及其对方向)为岩石形成时期的特征剩磁分量,而B分量(北西方向,中至低正倾角及其对方向)则可能是晚古生代的重磁化分量.华北地块早古生代的古地磁参考极均位于大西洋;与此相应,华北地块位于南纬15°左右.  相似文献   
902.
Earth rotation parameters (ERP) in the interval 1899.7–1992.0 are obtained from re-analysis of the observed latitude/universal time variations by optical astrometry. Hipparcos Catalogue is used to define the celestial reference frame, within which the ERP are described, with special care devoted to 'problematic' double and/or multiple stars. The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 is defined by the adopted latitudes/longitudes of participating instruments and their secular motions as given by the NUVEL-1 NNR model of plate motions, and it is chosen to be very close to the 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 (ITRF). More than four million observations made with 48 different instruments at 31 observatories, located all over the world, are utilized to determine polar motion, celestial pole offsets and (after 1956) universal time UT1, all at 5-day intervals. Along with these parameters, the combinations of Love and Shida numbers, governing the tidal variations of the local verticals at individual observatories, are also determined.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covering almost a century, namely the long-periodic polar motion and length-of-day changes,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903.
Observations are presented of the polar ionosphere under steady, northward IMF. The measurements, made by six complementary experimental techniques, including radio tomography, all-sky and meridian scanning photometer optical imaging, incoherent and coherent scatter radars and satellite particle detection, reveal plasma parameters consistent with ionospheric signatures of lobe reconnection. The optical green-line footprint of the reconnection site is seen to lie in the sunward plasma convection of the lobe cells. Downstream in the region of softer precipitation the reverse energy dispersion of the incoming ions can be identified. A steep latitudinal density gradient at the equatorward edge of the precipitation identifies the general location of an adiaroic boundary, separating the open field lines of polar lobe cells from the closed field of viscous-driven cells. Enhancements in plasma density to the south of the gradient are interpreted as ionisation being reconfigured as it is thrust against the boundary by the antisunward flow of the viscous cells near noon. Each of the instruments individually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certain aspects of the ionosphere, but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aken together the different experiments complement each other to give a consistent and comprehensive picture of the dayside polar ionosphere.On sabbatical leave from Artic Geophysics, University Courses on Svalbard, N-9170 Longyearbyen, Norway  相似文献   
904.
宋贯一(1991,2006)相继发现日-地之间存在一种奇特的能量(动量)相耦合的自然现象:当太阳辐射光压作用于地表之后,地球表面物质的特殊物理性质会自然地把太阳辐射光压立刻分解为两部分,即P1和P2.其中P1为全球各纬度带内单位海洋和陆地表面接收到的等值光压(P1为随时间和纬度而变化的变量).在一个回归年的时段内,由P1在北、南两半球上的不平衡分布激发自转轴摆动,引起转动惯量的变化(该变化是目前所了解到的地球转动惯量的最大变化)并产生极移,该项极移运动的周期为12个月左右.由于P1在北、南半球上的分布相对赤道是基本对称的和规则的,P1对自转轴摆动的激发可称谓“规则性激发”;P2为全球各纬度带内单位陆地和海洋表面接收到的光压值之差(P2为随时间和纬度而变化的变量).在一个回归年的时段内,由 P2在北、南两半球上的不平衡分布激发自转轴摆动而产生的极移运动周期为14个月附近.由于P2在北、南两半球上的分布相对赤道是不对称和不规则的, P2对自转轴摆动的激发可称谓“不规则性激发”.这种天然存在的力源,恰恰是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研究地球自转的地球物理学家渴望寻找的那种既能激发自转轴产生自由章动、又使其摆动含有两个不同周期(12个月和14个月)的激发力源.正是这一奇特自然现象的发现,才使长期以来困扰地球物理学领域内的极移、极移所包含两个周期的涨落变化及由此引起的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等自然之谜得以破解成为可能. 本文作者仅对天文观测的极移运动周期及其极移运动所包含的两个周期分量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的成因作出了详细的解析,并得出如下结论: (1)极移运动主要是由太阳光压P1 和P2共同激发引起的.天文观测的极移摆动周期的涨落变化是太阳光压(P1+P2)激发自转轴摆动过程中,在空间上自转轴的摆动中心相对自转轴中心(地心)移动造成的,涨落范围在395~403±2天之间,即天文观测的极移运动的实际计算周期应在13.0~13.3个月之间变化.(2)极移所含的周年期摆动是由太阳光压P1激发的.天文观测的周年期摆动周期涨落很小,变化于365.24~365.53天之间.在一个回归年内,由于日-地间距离的变化,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光能产生微小差异则是造成观测的周年摆动周期稍有拖长的原因.(3)极移所含的钱德勒摆动周期是由太阳光压P2激发的.天文观测的钱德勒周期涨落较大,变化于426~437±2天之间,即实际计算周期应在14.0~14.4个月之间变化.观测的钱德勒摆动周期的变化是太阳光压P2激发自转轴摆动过程中,在空间上自转轴的摆动中心相对自转轴中心(地心)移动造成的.上述的定量解析数据均得到实际观测资料的验证,为极移光压成因理论的正确性提供了具体详实的证据.  相似文献   
905.
石炭纪以来地磁场倒转速率与地球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地磁极性年表、磁性地层学基础上分析地磁场倒转速率自石炭纪以来的变化特征与地核/下地慢耦合关系,并吸收前人有关真极移方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讨论地磁场倒转速率、真极移速率、下/上地幔对流以及岩石圈动力学过程的关系,以及与东亚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可能存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906.
海上船噪声干扰的压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船噪声干扰是海上地震数据中的主要干扰源之一,由于大多数情况下具有侧面波的性质,常规去线性规则干扰的处理技术无法将其压制.采用空间域转换的方法,将共炮点域中的规则船干扰,转换为共偏移距域内的随机干扰,用现今流行的随机干扰压制技术,就可以达到压制船干扰的目的.文中给出了压制船干扰的实例.  相似文献   
907.
通过引进章动坐标系相对惯性参照系的转动角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导出了一个可同时解出章动和极移的地球自转方程,用这个方程可同时研究地球的强迫和自由转动。与现行研究地球自转的惯用方法相比,该方法综合性强,易于理解。  相似文献   
908.
本文简要介绍激光码头标校方案,采用电子全站仪的极坐标法测定激光束首尾两点的坐标,来解算惯性导航平面倾角(θ、ψ)和航向角κ。文中对DIOR 3002测距仪无反光镜合作时的测距精度、电子全站仪的定点精度、电子全站仪之间同步测量、数据自动传输等作了详细的试验,得出了适合于激光码头标校最佳测量条件,为激光码头标校部分代替船坞标校提供了论证基础。  相似文献   
909.
云会才  李启高 《北京测绘》2012,(4):49-51,78
阐述了极坐标法在山体边坡爆破测量中的应用。包括在杭甬高速公路拓宽工程中306标段施工边界线、坡顶线、坡底线和坡的开挖线的放样,炮孔深度的测算等。极坐标法在山体边坡爆破测量中对工程的施工既起到了保障和检校的作用,又起到了对工程施工降低成本费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910.
介绍了深基坑变形监测的特点、技术方法,并寻找误差来源、进行精度分析及采取必要措施以提高监测精度。最后根据郑州某大型商场具体说明监测方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