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7篇
  免费   511篇
  国内免费   593篇
测绘学   386篇
大气科学   376篇
地球物理   964篇
地质学   1191篇
海洋学   273篇
天文学   42篇
综合类   207篇
自然地理   11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61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恢复2009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间川滇活动块体中-北部1012次2.0≤M_L≤5.0地震的震源谱,计算标量地震矩M_o、震源尺度r和应力降△_σ等震源参数并拟合各参数间的定标关系,基于区域地震构造背景、活动断裂展布以及地震活动的成丛分布将研究区划分成四个统计单元,分别讨论各构造单元的应力分布特征、地震应力降随地点位置的变化以及应力-应变加载作用与区域变形的动力学过程的关联.结果显示:中小地震释放的应力降△_σ在0.1~10 MPa;标量地震矩M_o与近震震级M_L呈现较好线性关系(lgM_0=0.92M_L+10.46);应力降与地震大小的关系与Nuttli的增加应力降(ISD)模型比较吻合(1g△_σ=0.31 1gM_0-3.92).震源应力降结果显示:①金沙江断裂端部为低应力区,断裂单元整体滑动速率较高、强震活动极少,不具备强震发生的应力高度集中条件;在3条次级断裂构成的条带断裂结构中,理塘断裂上的应力-应变加载作用自北西向南东逐渐减弱,相对闭锁的北西段较其他部位更易积累应变.②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应力降以康定为界南低北高,南段(康定-石棉)短期内难以积累较高应变,北段(甘孜-康定)应力水平较高,已发生的中强地震尚未能填充地震矩释放的亏空区,段落局部仍有较高的应力积累.③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上高应力降地震事件集中,该单元的应变积累强、应力水平最高,地震危险性大.④丽江—小金河断裂上不同震级地震的应力降特征并不相同,推测与当地复杂的构造背景有关,具体原因尚需深入探讨;木里地区应力背景较低,可能受当地构造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地震应力降随地点位置而系统变化,高应力降地震事件多发生在断裂与断裂的交汇部位,而断裂无闭锁条件、断裂以蠕滑为主且断面松弛、断裂端部为高温或破碎塑性变形带时,多以低应力降地震事件为主;与通常所认为的"走滑断裂不易积累应力"相反的是,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均表现出较高的应力水平,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已发生的中强地震无论数量还是强度都尚不足以释放已经积累的能量,另一方面也许是在区域变形的复杂动力学过程中,当构造单元间阻碍断层运动和协助积累应力的作用占主导时,相同震级的地震会释放更多的应力.  相似文献   
992.
2017年8月9日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发生MS6.6地震,震中44.3°N、82.9°E,震源深度11km,精河地震发生在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附近,基于远震波形记录反演的震源机制为逆冲型,地质调查结果显示主震破裂未出露地表。利用地震精定位研究余震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余震展布与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的走向基本吻合,且余震主要分布在主震西侧,单侧破裂特征明显,余震的深度集中在5~15km。基于M-t图分析序列的衰减特征发现,截至2017年8月20日,序列中ML2.0、ML3.0余震相对丰富,衰减基本正常。G-R关系给出的b值为0.54,外推最大余震震级为MS5.6,h值为2.17,均显示该序列为主-余型。MS≥4.0余震的等待时间与发生时间较好地满足双对数线性关系,同样为主-余型地震的特征。断层面上静态滑动量分布相对单一且集中,最大滑动位于沿倾向10km处附近,与地质调查主震断层未出露地表的结果一致,同时也表明主震破裂较充分。基于数字波形资料计算出的余震视应力与震级间很好地符合指数关系,扣除震级变化影响后的序列视应力未出现显著高值,也表明此次破裂的能量释放比较充分。  相似文献   
993.
地震分析预报的重力变化异常指标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定义了描述地震前重力变化异常时变距和量级的参数S和G。根据收集到的89个4.0级以上地震震例,统计分析了震前重力变化异常范围和量级与震级的关系,得到了流动重力地震分析预报的量化参考指标。结果表明:5、6、7、8级地震震级判定的重力变化异常量级参考指标分别为50、70、90、120μGal,重力变化异常范围参考指标分别为140、220、350、660km。此外,由于流动重力观测周期等方面的局限性,根据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尚难以获得震级与重力变化异常时间过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4.
This study focuses on analysis of hydrological model parameter uncertainty at varying sub-basin spatial scal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variation in sub-basin spatial scale had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entire flow simulations. However, the different sub-basin spatial scale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flow quantiles. The coarser sub-basin spatial scale provided a better coverage of most prediction uncertainty in observations. However, the finer sub-basin spatial scale produced the best single simulation output closer to the observations. In general, the optimal sub-basin spatial scales (ratio to the entire watershed size) in the two test watersheds were found to be in the ranges 14–19% and 2–4% for good simulation of high and low flows, respectively. It is therefore worthwhile to put more effort into reproducing different flow quantiles by investigating an appropriate sub-basin spatial scale.  相似文献   
995.
基于OpenSEES软件平台,建立了凯威特型单层球面网壳的纤维模型,通过增量动力分析方法,研究了球面网壳的塑性发展过程,判定了网壳结构的破坏类别;通过分析杆件纤维应力随时间的变化,杆件的塑性发展,以及失效杆件的位置分布,揭示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的倒塌机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跨度、矢跨比以及屋面质量对地震作用下单层球面网壳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Using hydraulic parameters is essential for describing soil detachment and developing physically based erosion prediction models. Many hydraulic parameters have been used, but the one that performs the best for describing soil detachment on steep slopes when the lateral expansion (widening) of rills is not limited has not been identified. An indoor concentrated flow scouring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on steep loessial slopes to investigate soil detachment rates for different flow rates and slope gradients.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a slope‐adjustable plot (5 m length, 1 m width, 0.5 m depth). Sixteen combinations of 4 flow rates (10, 15, 20, and 25 L/min) and 4 slope gradients (17.6%, 26.8%, 36.4%, and 46.6%) were investigated. The individual and combined effects of slope gradient and flow hydraulic parameters on soil detachment rate were analy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oil detachment rate increased with flow rate and slope gradient. Soil detachment rate varied linearly and exponentially with flow rate and slope gradient, respectively. Multivariate, non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flow depth exerted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soil detachment rate, followed by unit discharge per unit width, slope gradient, and flow rate in this study. Shear stress and stream power could efficiently describe the soil detachment rate using a power equation. However, the unit stream power and unit energy of the water‐carrying section changed linearly with soil detachment rate. Stream power was an optimal hydraulic parameter for describing soil detachment. These findings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concentrated flow erosion on steep loessial slopes.  相似文献   
997.
在Vlachos等提出的双模态时变修正Kanai-Tajimi功率谱模型及其参数识别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杜修力等提出的Kanai-Tajimi功率谱滤波方法并引进遗传算法及二次优化识别技术进行改进,建立地震动时变功率谱的参数模型化方法。通过集集地震波的时变功率谱模型参数识别及模拟地震动算例,验证改进后的双模态时变修正Kanai-Tajimi功率谱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方法可运用到重大工程结构抗震分析的设计地震动输入中。  相似文献   
998.
地震液化是引起地基失稳和上部结构损害的直接原因之一,而液化震害预防的第一步就是对工程场地进行液化预测和判别。静力触探(CPT)作为最主要的原位测试技术,因其具有快速、低廉、高效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液化判别。根据国内外近年来CPT技术的发展,对不同形式的CPT[孔压静力触探技术(CPTU)技术,电阻率孔压静力触探(RCPTU)技术、地震波孔压静力触探技术(SCPTU)技术等]在地震液化评价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的论述。特别介绍一种基于状态参数进行液化判别的方法,另外还简要介绍基于概率统计分析法。比较和梳理各种液化判别方法的差异性,最后,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现有CPT液化判别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分析结果表明:状态参数法能够同时考虑围压应力和孔隙比的影响,有效地将室内试验与现场试验联系起来;SCPTU、RCPTU液化判别框架还需进一步拓展与完善;概率统计分析法需结合相应软件使其更具适用性。  相似文献   
999.
基于正交试验的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敏感性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勇军  全伟  贺拴海 《地震研究》2006,29(2):176-181
利用大型有限元程序,对某一连续刚构桥进行了地震响应敏感性参数分析。基于正交试验,采用地震时程分析法研究了桥梁跨数和墩高、行波波速、桩土作用、地震波类型等参数对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的影响。发现不同的反应值,如最大弯矩和最大位移对应了不同的敏感性参数。在所考虑的因素中,墩高和桩土作用对连续刚构桥的地震响应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00.
随机子空间方法在桥塔模态参数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环境振动的结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正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大热点。环境振动方法就是仅仅利用结构测试的输出信号进行结构的模态参数识别,随机子空间方法就是其中的一种。随机子空间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线性系统辩识方法,可以有效地从环境激励的结构响应中获取模态参数。它属于时域的方法,该方法不需要进行FFT变换,它不仅可以识别结构的频率,而且可以识别结构的阻尼和振型。文章首先介绍了随机子空间的理论,然后用该方法对正在施工中的南京长江三桥的南塔进行模态参数识别,通过与其他方法的识别结果进行比较,证明随机子空间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