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9篇
  免费   511篇
  国内免费   624篇
测绘学   405篇
大气科学   397篇
地球物理   984篇
地质学   1252篇
海洋学   285篇
天文学   42篇
综合类   207篇
自然地理   11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126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77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大震前显示的地震震源机制趋于一致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构造应力场的制约下强震孕育过程中特定阶段, 震源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大体一致, 根据这一特点, 定义各个震源机制解的P轴, B轴, T轴和构造应力场的3个应力主轴在3维空间的夹角之和为一致性参数a, 研究强震前应力场变化特征。 对2006年11月15日千岛岛弧MW8.3地震和2001年6月23日秘鲁MW8.4地震研究表明, 大震发生前孕震区一致性参数a比较低, 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的差异较小, 说明这些前震受到了震源区应力场的统一作用, 而主震发生之后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参数比较高, 说明后续发生的地震的震源机制散乱, 表明背景应力场的控制作用开始减弱。  相似文献   
902.
汶川大地震前电离层参量的变化特征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重庆,兰州,曲靖和拉萨的电离层测高仪数据和IGS全球TEC数据,分析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前电离层参量的变化特征,发现震前2~3天多个电离层参量均出现异常增强现象,且主要出现于震中以南区域.其中foF1和foE于震前2天的正午在重庆出现最大约4.5%和9%的相对增加.foEs,h′F和hmF2出现多次异常增加,无明显规律性,h′F的异常增加主要出现在夜间.foF2和TEC在震前2~3天的午后至日落时段出现显著的异常增强.TEC在南半球磁共轭区也出现异常增强,且随时间推移具有向磁赤道漂移的趋势.foF2和TEC的震前异常现象很明显且具有独特规律性,作为地震电离层异常前兆参数是合适的.根据经验公式由电离层参量估算的可能与地震过程有关的F区异常电场的量级与Pulinets基于异常电场假说的理论模拟值一致.  相似文献   
903.
深反射地震剖面技术是揭示岩石圈精细结构的有效手段,获得高质量的原始资料是揭示岩石圈精细结构探讨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前提和基础.松潘地块地表条件和地下地质构造复杂,资料信噪比低.本文针对松潘地区地表地质条件、激发接收条件及环境等因素,通过实例数据对比分析影响该工区原始单炮记录品质的主要原因,为反射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工作提供几点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04.
利用近震直达Pg波和Sg波垂直向最大振幅比方法,求出安徽及周边地区1974年以来246次ML2.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得到安徽不同分区不同时段的震源机制优势综合解,分析不同分区构造应力场的特点。对安徽地区中小震震源机制解中应力轴参数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其优势方向与华东地区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相同。研究安徽地区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特征发现,在中强震发生前,一致性参数均出现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905.
Using hydraulic parameters is essential for describing soil detachment and developing physically based erosion prediction models. Many hydraulic parameters have been used, but the one that performs the best for describing soil detachment on steep slopes when the lateral expansion (widening) of rills is not limited has not been identified. An indoor concentrated flow scouring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on steep loessial slopes to investigate soil detachment rates for different flow rates and slope gradients.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a slope‐adjustable plot (5 m length, 1 m width, 0.5 m depth). Sixteen combinations of 4 flow rates (10, 15, 20, and 25 L/min) and 4 slope gradients (17.6%, 26.8%, 36.4%, and 46.6%) were investigated. The individual and combined effects of slope gradient and flow hydraulic parameters on soil detachment rate were analys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oil detachment rate increased with flow rate and slope gradient. Soil detachment rate varied linearly and exponentially with flow rate and slope gradient, respectively. Multivariate, non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flow depth exerted the greatest influence on the soil detachment rate, followed by unit discharge per unit width, slope gradient, and flow rate in this study. Shear stress and stream power could efficiently describe the soil detachment rate using a power equation. However, the unit stream power and unit energy of the water‐carrying section changed linearly with soil detachment rate. Stream power was an optimal hydraulic parameter for describing soil detachment. These findings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concentrated flow erosion on steep loessial slopes.  相似文献   
906.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PGA), frequency content and time duration are three fundamental parameters of seismic loading.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eismic load frequency and its effect on the underground structures. Eight accelerograms regarding different occurred earthquakes that are scaled to an identical PGA and variation of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with ratio of peak ground velocity (PGV) to PGA, as a parameter related to the load frequency, are considered. Then, concrete lining response of a circular tunnel under various seismic conditions is evaluated analytically. In the next, seismic response of underground structure is assessed numerically using two different time histories. Finally, effects of incident load frequency and frequency ratio on the dynamic damping of geotechnical materials are discussed. Result of analyses show that specific energy of seismic loading with identical PGA is related to the seismic load frequency. Furthermore, incident load frequency and natural frequency of a system have influence on the wave attenuation and dynamic damping of the system.  相似文献   
907.
地震液化是引起地基失稳和上部结构损害的直接原因之一,而液化震害预防的第一步就是对工程场地进行液化预测和判别。静力触探(CPT)作为最主要的原位测试技术,因其具有快速、低廉、高效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液化判别。根据国内外近年来CPT技术的发展,对不同形式的CPT[孔压静力触探技术(CPTU)技术,电阻率孔压静力触探(RCPTU)技术、地震波孔压静力触探技术(SCPTU)技术等]在地震液化评价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的论述。特别介绍一种基于状态参数进行液化判别的方法,另外还简要介绍基于概率统计分析法。比较和梳理各种液化判别方法的差异性,最后,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现有CPT液化判别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分析结果表明:状态参数法能够同时考虑围压应力和孔隙比的影响,有效地将室内试验与现场试验联系起来;SCPTU、RCPTU液化判别框架还需进一步拓展与完善;概率统计分析法需结合相应软件使其更具适用性。  相似文献   
908.
在琥珀热处理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常规宝石学方法和红外光谱仪,测试并跟踪收集和对比分析了实验样品热处理前、后的宝石学参数和红外光谱的变化规律及琥珀内含物的演化、改造与破坏标识,并对获得的琥珀热处理效果进行了成因分析,从而总结出鉴定琥珀热处理的关键证据。研究结果表明:(1)折射率的增加、荧光的弱化或湮灭是热处理琥珀的重要佐证;(2)盘状裂隙、红色流纹、汽化纹、龟裂纹和氧化裂纹是热处理琥珀的重要标识;(3)FTIR光谱中I=2930cm-1/I=1735cm-1比值若≤1,可视为热处理琥珀的红外光谱指纹检测依据;(4)1735,1700cm-1处的羰基(C?O)伸缩振动与1260~1156cm-1处的C—O伸缩振动吸收强度的明显增强及多峰合并的趋势反映出热处理琥珀表面的热氧化反应;C?O浓度的增加可能是热处理琥珀红色的生色团,同时又是热处理琥珀荧光的淬灭剂。  相似文献   
909.
在满足边坡整体力平衡、力矩平衡以及边坡微条柱力平衡的条件下,提出了一个综合各种三维极限平衡法的通用形式,该通用形式包含3个表达式。通过这3个表达式利用已有方法的假定条件就可以得到原方法的表达形式,并将他们解析化,不仅大大降低了传统三维极限平衡法的计算工作量,还使得具体实现各种方法时,编程变得更方便,计算更简便,提高了计算效率。最后,通过经典算例,利用通用形式导出的各种方法的解析形式,分析了滑体宽度、滑面强度参数以及滑面剪切力方向对稳定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通用形式是正确有效的。  相似文献   
910.
通过分析抽水试验过程中井损产生的原因及确定方法,运用水位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井损计算方法,对乌兰陶勒盖水源地WL6号孔的抽水试验资料的井损计算程序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该水源地理想降深与实际降深的经验公式。利用Aqui Test软件,分别计算了忽略井损和考虑井损两种情况下潜水(承压水)抽水井渗透系数及给水度(贮水率),从计算结果来看,计算井损、修正降深所得的各参数的值要比不考虑井损的值大;井损对潜水的抽水试验资料的影响要比承压水的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