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5篇
  免费   333篇
  国内免费   687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121篇
地球物理   513篇
地质学   1753篇
海洋学   71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33篇
自然地理   34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991.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冲绳海槽北部柱状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分布和组成特征。样品中正烷烃显示出明显的双峰分布,其中高分子正烷烃显示出明显的奇数碳优势;低分子的正烷烃显示出偶数碳优势,其丰度最大值位于C16和C18处。该柱状沉积物中120~140cm层样品(样品S10-7)中沥青、正烷烃以及脂肪酸的含量都要远高于其他层位样品,且该层位样品中正十八烷酸质量比(16.915μg/g)要高于其他层位样品1~2个数量级。S10-7样品中3个成熟度参数也高于其他样品,预示该层位样品受到明显的热蚀变。S10-7样品中有机质的分布和组成情况预示该柱状沉积物样品周围可能存在未被发现的热液区。本研究旨在揭示该柱状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同时评估该区热液活动的可能性。本研究的开展可为该区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及热液活动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992.
大亚湾颗粒有机物生化组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亚湾海域颗粒有机物(POM)的生化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场采样调查分别于1995年5月和11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POM生化组成有很大的影响。核电站的运作使大亚湾海域有局部升温现象,温度升高,使经类含量升高。蛋白持含量受无机氮盐含量影响显著,由于大亚湾POM中蛋白质的含量不高,而且大亚湾水域呈贫氮特征,适当增加有该海区无机氮的含量对于提高大亚湾POM的生物营养性具有现实意  相似文献   
993.
Au的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广东 《现代地质》1994,8(3):357-364
本文主要概述国外Au的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研究的进展.Au可呈多种形式迁移,在低温热浪中,主要呈硫氢络合物或与有机质吸附在一起搬运;而在高温热液系统中,Au主要以氯络合物形式迁移。成矿流体沸腾、有机质作用、非晶态硫化物表面吸附及流体混合与围岩的相互作用等是金矿床形成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994.
在博斯腾湖选取了13个点位,于2012年5、8、10月测定表层和底层水体中的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颗粒有机氮和叶绿素a含量.结果显示颗粒和溶解有机碳在表层水体中的浓度与底层相近.博斯腾湖水体中颗粒有机碳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其平均浓度从春季(0.64 mg/L)到夏季(0.71 mg/L)变化不大,但在秋季变化十分显著(浓度达1.58 mg/L).其中西北湖区和湖心区颗粒有机碳的季节变化最明显,东部湖区颗粒有机碳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博斯腾湖水体的颗粒有机碳在春、秋两季主要来自外源输入,在夏季受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影响较大.博斯腾湖水体中溶解有机碳也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夏季浓度(平均为9.3 mg/L)略低于春、秋两季(平均为10.3 mg/L).溶解有机碳在河口区的季节变化最强,其夏季浓度明显偏低,主要是由于开都河河水的稀释作用.总体上,博斯腾湖水体中溶解有机碳浓度的变化主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湖北浮桥河水库悬浮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1999年按季度对湖北浮桥河水库悬浮物进行采样和分析.浮桥河水库悬浮物现存量干重平均为9.991mg/L,有机碎屑是水库悬浮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占93.22%,浮游生物仅占6.78%.悬浮物的无灰重为3.45mg/L,其中有机碎屑无灰重的比例占85.54%,浮游生物无灰重占14.46%.悬浮物碳为1.539mg/L,其中有机碎屑碳占81.46%,浮游生物碳占18.54%.浮桥河水库悬浮物氮、磷含量分别为0.257mg/L和0.0143mg/L,其中有机碎屑氮、磷分别为0.200mg/L和0.0072mg/L;浮游生物氮、磷分别为0.057mg/L和0.0071mg/L.悬浮物可作为判断水库营养类型的指标,同时也可用来估算水库滤食性鱼类的鱼产潜力.  相似文献   
996.
为探究洪泽湖入湖河流沉积物有机磷的空间分布及外源输入对其形态转化的影响,本文利用Ivanoff法开展有机磷形态特征研究,并通过实验室添加常见外源有机质和铁离子,深入探讨外源物质对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变化的长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洪泽湖入湖河流沉积物有机磷含量范围为34.8~398.6 mg/kg,占总磷的7.7%~36.9%,其中非活性有机磷(NOP)中活性有机磷(MLOP)活性有机磷(LOP).濉河沉积物LOP平均占比为19.4%,高于其他河流,而成子河NOP平均占比最高,为56.41%,表明有机磷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而言,安河和濉河沉积物中总氮、总磷和有机磷含量显著高于成子河和淮河,显示前两条河流有较高的污染水平.冗余分析表明河流沉积物有机磷形态明显受到其理化性质影响,而不同污染程度沉积物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外源物质添加能够活化沉积物的有机磷,促使NOP向LOP和MLOP转化,有机质输入引起的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变化要大于铁元素输入,而外源物质输入对污染较重河流沉积物的有机磷转化作用更为显著.因此,减少入湖河流周边的外源污染排放是减少湖泊生物可利用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7.
刘新  吴定桂  江和龙  宋娜 《湖泊科学》2020,32(2):440-449
活性氧物种(ROS)参与天然水体系统中的光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影响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环境归宿及生态效应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对草源型可溶性有机物(DOM)分解过程中ROS的产生过程并不清楚.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首先构建了室内测定3种ROS(~3CDOM~*、~1O_2、·OH)的方法,进而分析草源植物——苔草(Carex tristachya)残体浸出液中DOM光降解过程中ROS的产生过程.结果表明:ROS累积含量的产生随着DOM的降解逐渐升高在3种自由基含量中,~3CDOM*的产生含量最多,·OH产生含量低于另外2种ROS两个数量级.CDOM含量与~3CDOM~*、~1O2、·OH浓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尤其与~3CDOM~*和~1O_2浓度的显著性水平最高,·OH次之.ROS浓度与水质指标呈现出不同的线性相关关系,与硝态氮浓度呈负相关关系,而与亚硝态氮浓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且亚硝态氮对ROS浓度影响效果极显著.同时类蛋白荧光峰值强度的衰减与ROS累积含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脱明在DOM的光降解过程中蛋白质小分子的降解是产生ROS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综上通过对草源型DOM光降解过程中ROS产生过程的研究,增加了对湖泊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产生ROS的过程、迁移、转化、归宿及其作用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8.
Arctic glaciers are rapidly responding to global warming by releasing organic carbon (OC) to downstream ecosystems. The glacier surface is arguably the most biologically active and biodiverse glacial habitat and therefore the site of important OC transformation and storage, although rates and magnitudes are poorly constrained.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measurements of OC fluxes associated with atmospheric deposition, ice melt, biological growth, fluvial transport and storage (in superimposed ice and cryoconite debris) for a supraglacial catchment on Foxfonna glacier, Svalbard (Norway), across two consecutive years. We found that in general atmospheric OC input (averaging 0.63 ± 0.25 Mg a-1 total organic carbon, i.e. TOC, and 0.40 ± 0.22 Mg a-1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i.e. DOC) exceeded fluvial OC export (0.46 ± 0.04 Mg a-1 TOC and 0.36 ± 0.03 Mg a-1 DOC). Early in the summer, OC was mobilised in snowmelt but its release was delayed by temporary storage in superimposed ice on the glacier surface. This delayed the export of 28.5% of the TOC in runoff. Biological production in cryoconite deposits was a negligible potential source of OC to runoff, while englacial ice melt was far more important on account of the glacier's negative ice mass balance (–0.89 and –0.42 m a-1 in 2011 and 2012, respectively). However, construction of a detailed OC budget using these fluxes shows an excess of inputs over outputs, resulting in a net retention of OC on the glacier surface at a rate that would require c. 3 years to account for the OC stored as cryoconite debris. © 201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9.
湖泊沉积物有机碳埋藏是陆地碳循环中重要的环节,对全球碳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洱海是云贵高原第二大淡水湖,目前对洱海生态环境变化、重金属与营养盐污染等已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近百年来沉积物有机碳埋藏时空变化与驱动因素缺乏系统的分析.本文通过对洱海北部湖区典型岩芯(编号EH2012)以及其他湖区13个沉积岩芯中有机碳(OC)含量的分析,结合湖泊生态环境与气候因子变化,研究了近百年来沉积物有机碳埋藏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C/N摩尔比值表明洱海沉积物中OC以湖泊内源为主,不同湖区岩芯中OC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以EH2012岩芯为例,OC含量历史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1970年以前,表现出较稳定的低值;1970-2000年,OC含量逐渐增加;2000年以来,OC含量增加更加明显并达到近百年来的最大值.近百年来,EH2012岩芯有机碳累积速率(OCAR)呈逐渐增加趋势,变化范围为7.9~87.2 g/(m2·a),平均OCAR(OCAR)为24.1 g/(m2·a);OCAR变化与OC含量和区域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全球变暖与营养驱动下的湖泊生产力提高可能是近年来OCAR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重金属Cd污染初始时间建立的时标,1982年以来不同湖区OCAR为17.1~44.7 g/(m2·a),采用克里金插值得到的全湖OCAR均值为31.4 g/(m2·a);不同湖区OCAR与磷累积速率呈显著正相关,指示了湖泊营养水平对有机碳埋藏空间变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1860年以来博斯腾湖碳沉积过程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博斯腾湖3个不同点位岩芯,在210Pb和137Cs年代序列基础上,利用沉积物中的各理化指标,分析了该湖碳沉积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各指标的相关性、沉积速率、C/N、同位素特征等,探讨了该湖1860年以来碳沉积环境的变化过程,为干旱区湖泊碳埋藏研究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1860-1910年,沉积速率相对较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磁化率、中值粒径、总无机碳(TIC)较为稳定,总有机碳(TOC)含量相对较低,此时该湖有较多陆源有机质的输入;1910-1950年,湖泊西部浅水域沉积速率明显高于东部深水区,西北湖区水域有大量外源物质的输入,而湖泊初级生产力较低,内源贡献相对较小;1950-1980年,全湖TOC、TIC含量均呈现升高的趋势,尤其是西北近黄水沟水域升高最快,湖泊内源贡献在增加,陆源组分的输入相对前一阶段要少;1980-2002年,沉积速率快速升高,尤其湖泊东部水域最为明显,TOC含量均呈现升高的趋势,湖泊西部水域初级生产力要高于东部深水区,湖面蒸发较强,气候比较温暖;2002年以来,全湖沉积速率相对较高,外源有机质贡献较小.过去150年博斯腾湖沉积物碳累积速率整体上呈现出升高的趋势,尤其是近50年来快速升高,东部湖区碳累积速率比西部湖区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