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5篇
  免费   333篇
  国内免费   688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121篇
地球物理   513篇
地质学   1754篇
海洋学   71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33篇
自然地理   349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76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碳酸盐岩排烃条件及其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喆  钟宁宁  黄志龙 《地球化学》2006,35(2):167-173
碳酸盐岩排烃问题一直是地球化学界争论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模拟实验中的一个难点。通过对碳酸盐岩与泥岩生排烃过程中的产物和排烃动力的定量模拟实验研究,确定了碳酸盐岩烃源岩的有效排烃方式,讨论了碳酸盐岩在排烃临界条件下的有机质丰度的取值范围。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岩排烃模式与泥岩的模式不同,有其特殊的排烃方式;在碳酸盐岩排烃过程中生烃增压是主要的排烃驱动力;有机质丰度下限值不是一个定值,正好相反,随着热演化温度的不同,有机质丰度下限值也不尽相同。根据碳酸盐岩特殊的排烃模式,源岩有机碳含量0.4%~0.5%可能是满足碳酸盐岩源岩有效排烃条件的临界有机质丰度范围值。  相似文献   
982.
H+和有机酸对可变电荷土壤铝释放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流动搅动法研究了在模拟酸雨和低分子量有机酸条件下可变电荷土壤铝释放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pH3.5的模拟酸雨作用下,红壤和黄壤中流出液铝的浓度范围约为15~40μmol/L,铝的释放快反应来源于土壤交换性铝和有机络合态铝,铝的释放慢反应对应于含铝矿物的溶解。赤红壤和砖红壤上在0~300min内流出液铝的浓度范围约为1~5μmol/L,流出液pH值大于4.5,对H 的缓冲作用表现为阳离子交换、SO24-的专性吸附释放OH-和矿物表面的质子化;当流出液pH值小于4.5时,H 开始溶解土壤中的含铝固相,铝释放的最后浓度为20~30μmol/L。用相近pH值的有机酸溶出土壤铝的浓度比pH3.5的模拟酸雨要高,特别是在砖红壤上,开始就有大量铝的释放,其浓度为20~75μmol/L,红壤上是70~150μmol/L,随时间延长,流出液中的铝浓度分别为10~20μmol/L和20~30μmol/L。有机酸作用下铝的释放机制主要是有机酸被土壤吸附后,有机酸与位于表面晶格中的铝原子形成络合体,促进了铝的溶解;其次是有机酸的吸附掩盖了土壤表面的质子化过程,增强了酸的溶解,以及有机配体对铝的络合作用,增加了铝的释放量。不同有机酸对铝的溶出能力也有不同,其释放铝能力的大小为: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这取决于有机配体与铝的络合能力。  相似文献   
983.
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高寒草甸草原是青藏高原上最主要的放牧利用草地资源之一。选择青藏高原东北隅海北站内具有代表性的高寒草甸土壤进行高分辨率采样,测定土壤根系和有机碳含量。研究得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贮存有巨大的根系生物量 (23544.60 kg ha-1~27947 kg ha-1) 和土壤有机碳 (21.52 GtC);自然土壤表层 (0~10 cm) 储存了整个剖面土壤有机碳总量的30%左右。比较发现,高寒草甸土壤的有机碳平均贮存量 (23.17×104 kgCha-1) (0~60 cm) 较相应深度的热带森林土壤、灌丛土壤和草地土壤的有机碳贮存量高约1~5倍多。在全球碳预算研究中,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库不可忽视。随着全球变暖,表层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的CO2将增加。为了减少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应加强高寒草甸土壤地表覆被的保护,合理种植深根系植物。这对减缓全球大气CO2浓度升高的速率以及可持续开发高寒草甸的生态服务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4.
本文测定了海南儋州湾南岸柱状沉积物的粒度、总有机质参数(TOC、C/N和 δ13C)和类脂生物标志物含量,并通过端元混合模型使用红树植物特征标志物蒲公英萜醇含量、长链正构烷烃含量和δ13C值半定量区分了海南儋州湾南岸沉积有机质来源,尤其是红树林的贡献.另外,通过估算沉积物的有机碳储量来评估儋州湾红树林区域的储碳能力.在...  相似文献   
985.
大亚湾颗粒有机物生化组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亚湾海域颗粒有机物(POM)的生化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场采样调查分别于1995年5月和11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POM生化组成有很大的影响。核电站的运作使大亚湾海域有局部升温现象,温度升高,使经类含量升高。蛋白持含量受无机氮盐含量影响显著,由于大亚湾POM中蛋白质的含量不高,而且大亚湾水域呈贫氮特征,适当增加有该海区无机氮的含量对于提高大亚湾POM的生物营养性具有现实意  相似文献   
986.
Au的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广东 《现代地质》1994,8(3):357-364
本文主要概述国外Au的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研究的进展.Au可呈多种形式迁移,在低温热浪中,主要呈硫氢络合物或与有机质吸附在一起搬运;而在高温热液系统中,Au主要以氯络合物形式迁移。成矿流体沸腾、有机质作用、非晶态硫化物表面吸附及流体混合与围岩的相互作用等是金矿床形成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987.
在博斯腾湖选取了13个点位,于2012年5、8、10月测定表层和底层水体中的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颗粒有机氮和叶绿素a含量.结果显示颗粒和溶解有机碳在表层水体中的浓度与底层相近.博斯腾湖水体中颗粒有机碳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其平均浓度从春季(0.64 mg/L)到夏季(0.71 mg/L)变化不大,但在秋季变化十分显著(浓度达1.58 mg/L).其中西北湖区和湖心区颗粒有机碳的季节变化最明显,东部湖区颗粒有机碳的季节变化相对较小.博斯腾湖水体的颗粒有机碳在春、秋两季主要来自外源输入,在夏季受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影响较大.博斯腾湖水体中溶解有机碳也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夏季浓度(平均为9.3 mg/L)略低于春、秋两季(平均为10.3 mg/L).溶解有机碳在河口区的季节变化最强,其夏季浓度明显偏低,主要是由于开都河河水的稀释作用.总体上,博斯腾湖水体中溶解有机碳浓度的变化主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8.
湖北浮桥河水库悬浮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1999年按季度对湖北浮桥河水库悬浮物进行采样和分析.浮桥河水库悬浮物现存量干重平均为9.991mg/L,有机碎屑是水库悬浮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占93.22%,浮游生物仅占6.78%.悬浮物的无灰重为3.45mg/L,其中有机碎屑无灰重的比例占85.54%,浮游生物无灰重占14.46%.悬浮物碳为1.539mg/L,其中有机碎屑碳占81.46%,浮游生物碳占18.54%.浮桥河水库悬浮物氮、磷含量分别为0.257mg/L和0.0143mg/L,其中有机碎屑氮、磷分别为0.200mg/L和0.0072mg/L;浮游生物氮、磷分别为0.057mg/L和0.0071mg/L.悬浮物可作为判断水库营养类型的指标,同时也可用来估算水库滤食性鱼类的鱼产潜力.  相似文献   
989.
为探究洪泽湖入湖河流沉积物有机磷的空间分布及外源输入对其形态转化的影响,本文利用Ivanoff法开展有机磷形态特征研究,并通过实验室添加常见外源有机质和铁离子,深入探讨外源物质对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变化的长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洪泽湖入湖河流沉积物有机磷含量范围为34.8~398.6 mg/kg,占总磷的7.7%~36.9%,其中非活性有机磷(NOP)中活性有机磷(MLOP)活性有机磷(LOP).濉河沉积物LOP平均占比为19.4%,高于其他河流,而成子河NOP平均占比最高,为56.41%,表明有机磷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而言,安河和濉河沉积物中总氮、总磷和有机磷含量显著高于成子河和淮河,显示前两条河流有较高的污染水平.冗余分析表明河流沉积物有机磷形态明显受到其理化性质影响,而不同污染程度沉积物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外源物质添加能够活化沉积物的有机磷,促使NOP向LOP和MLOP转化,有机质输入引起的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变化要大于铁元素输入,而外源物质输入对污染较重河流沉积物的有机磷转化作用更为显著.因此,减少入湖河流周边的外源污染排放是减少湖泊生物可利用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0.
刘新  吴定桂  江和龙  宋娜 《湖泊科学》2020,32(2):440-449
活性氧物种(ROS)参与天然水体系统中的光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影响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环境归宿及生态效应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对草源型可溶性有机物(DOM)分解过程中ROS的产生过程并不清楚.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首先构建了室内测定3种ROS(~3CDOM~*、~1O_2、·OH)的方法,进而分析草源植物——苔草(Carex tristachya)残体浸出液中DOM光降解过程中ROS的产生过程.结果表明:ROS累积含量的产生随着DOM的降解逐渐升高在3种自由基含量中,~3CDOM*的产生含量最多,·OH产生含量低于另外2种ROS两个数量级.CDOM含量与~3CDOM~*、~1O2、·OH浓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尤其与~3CDOM~*和~1O_2浓度的显著性水平最高,·OH次之.ROS浓度与水质指标呈现出不同的线性相关关系,与硝态氮浓度呈负相关关系,而与亚硝态氮浓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且亚硝态氮对ROS浓度影响效果极显著.同时类蛋白荧光峰值强度的衰减与ROS累积含量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脱明在DOM的光降解过程中蛋白质小分子的降解是产生ROS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综上通过对草源型DOM光降解过程中ROS产生过程的研究,增加了对湖泊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产生ROS的过程、迁移、转化、归宿及其作用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