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5篇
  免费   318篇
  国内免费   405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223篇
地球物理   566篇
地质学   855篇
海洋学   697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04篇
自然地理   38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91.
为研究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问题,通过对河北平原典型试验场贯穿包气带18.5m钻孔剖面土样的物理性质,地球化学指标,有机质含量的测试和微生物的培养鉴定,发现土体的氮素,可溶盐含量(TDS),Cl^-含量以及微生物细菌的变化随深度不呈简单的线性分布。经分析认为,剖面中的粘性土层是生物的活性层,在氮素转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剖面中多种指标的变化与地质结构呈良好 对应关系,反映环境演化的过程,同时表明,包气带存在着更多尚待提取的全球变化对比研究信息。  相似文献   
192.
河南西峡-内乡琥珀矿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西峡-内乡琥珀矿床是我国琥珀市场上原料的重要产地。通过对该矿床的地层、岩相、古地理以及水动力条件等因素的分析研究,以及对琥珀矿体地质特征、琥珀物理性质及化学组成特征的研究,认为该琥珀矿床属于晚白垩世河流冲、洪积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193.
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碳、氮、磷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的表层以及柱状沉积物中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和有机磷含量,并结合不同植被不同植株部位中碳、氮、磷的含量变化,分析了潮滩沉积物中碳、氮、磷的垂向和水平分布特征与规律,探讨了不同生态带以及潮滩植被对碳、氮、磷等生源要素的富集作用。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苏北潮滩湿地各生态带对不同的测量指标有着不同的富集作用,互花米草滩的总有机碳、总氮和有机磷含量要远大于其他几个生态带,光滩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最高; 粒度效应是控制互花米草前缘地带以及互花米草滩沉积物中有机碳和氮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盐蒿和芦苇滩中有机碳和氮的分布更多的是受粒度之外的其他因素影响; 不同生态带表层沉积物中的C/N比值分布,大致可反映其有机物来源的差异,而不同生态带中柱状沉积物中的C/N比值相对接近,很难根据C/N比值大小来对不同生态带中的有机物来源进行判断,这可能是埋藏在柱状沉积物中的有机物更多的受到了早期成岩作用造成的。植被对潮滩湿地中碳、氮、磷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3种物质在互花米草、盐蒿和芦苇中的含量差别不是很大,因此潮滩植被对沉积物中上述3种物质的贡献差别主要是由不同植被的生物量和其所处环境的沉积动力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4.
水溶性污染物在土壤中转化的原位实验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一种研究水溶性污染物在土壤中运转化的原位实验方法,该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研究黄土中氨氮的运移转化规律,克服了土柱实验存在的破坏土壤结构及氧化还原电位发生变化等所引起的实验误差。  相似文献   
195.
This paper presents a large palaeolimnological study of the pre-industrial and industrial history of atmospheric lead pollution deposition in Sweden. Both lead concentrations and 206Pb/207Pb ratios have been analysed in 31 lakes covering most of Sweden, plus one lake in north-west Russia. Four of the lakes have varved (annually-laminated) sediments. Isotope analysis is a sensitive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distinguish pollution lead from natural catchment lead and to detect early pollution influence, because the 206Pb/207Pb ratio in unpolluted background sediments in Sweden was > 1.3, while that of lead from pollution, derived from ores and coal, was < 1.2. The sediments show a consistent picture of past temporal changes in atmospheric lead pollution. These changes include: the first traces of pollution 3,500-3,000 yrs ago; a pollution peak in Greek-Roman Times (about 0 AD); lower lead fall-out between 400 and 900 AD; a significant and permanent increase in atmospheric lead fall-out from about 1000 AD; an increase with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 major increase following World War II; the maximum peak in the 1970s; and decreasing fall-out over the last decades. The four varved sediments provide high-resolution records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They reveal pollution peaks about 1200 and 1530 AD which match the history of metal production in Europe. According to the varve records the lead pollution level in the late 1990s had decreased beneath the level of the 1530s. The pollution level 1200 AD was about 35% of the 1980s, when lead pollution was still near its all time high. About 50% of the total accumulated atmospheric lead pollution deposition through time was deposited in the pre-industrial period. The sediments also show a consistent picture of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atmospheric lead deposition over time, with higher deposition in south Sweden and declining levels to the north, which supports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main sources of pre-industrial atmospheric lead pollution in Sweden were cultural areas in mainland Europe and Great Britain.  相似文献   
196.
洞庭湖的冲淤变化和空间分布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高俊峰  张琛  姜加虎  黄群 《地理学报》2001,56(3):269-277
在实测的1974,1988,1998年1:2.5万地形图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洞庭湖24年来的冲淤规律,得到了2个时期(1974-1988,1988-1998)洞庭湖冲淤量和冲淤区域的空间分布位置,研究表明,洞庭湖近24个来总的趋势冲淤厚度没有明显的变化,为0.017m/a。以两期冲淤变化的趋势预测了2010年三峡工程全部完工时洞庭湖的冲淤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998-2010年间洞庭湖将平均淤高0.33m。最后以3年数字地形模型为基础,分析了洞庭湖24年来的不同水位下湖盆容积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7.
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防治结构及计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平川沟泥石流为例 ,基于对冲淤变动型沟谷泥石流基本特性的分析 ,遵循“以泄为主、导排结合”的防治原则 ,提出了有效治理此类泥石流的汇流 #速流结构 ;运用地基梁计算理论对速流槽进行了力学分析计算 ,比较详细地进行了汇流槽侧墙、锚固桩的内力计算。  相似文献   
198.
中国峨眉山地区湿沉降化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酸雨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缘。峨眉山酸雨频率达到85.4%,雨水pH值平均为4.37。冷杉分布于海拔1700m-3098m区域,森林遭到破坏。为了弄清峨眉山污染物质的来源,从1998年4月开始在22个取样点每月采集水样。本文中主要论述1998年6月的雨水化学成分特征。  相似文献   
199.
临南地区石油运移方向与成藏期次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原油及油砂抽提物中含氮化合物分析、原油生物标志成熟度参数及储层流体包裹体烃类成分分析,研究了临南地区石油运移的方向、距离、成藏期次。结果表明临南油田仅有一期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属中新世末形成的成熟原油,4 甲基甾烷含量较高。曲堤油田存在两期油气运聚成藏过程,早期原油成熟度低,4 甲基甾烷含量低,运移距离较远,成藏后大部分散失 ;晚期充注的原油成熟度较高,4 甲基甾烷含量也较高,并保存至今。  相似文献   
200.
本文报道了我国再次在华南6217花岗岩型铀矿床中发现硒铅矿,测定了该矿物的化学成分,结合该铀矿床的矿物组合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讨论了硒铅矿的生成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