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5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241篇
测绘学   191篇
大气科学   120篇
地球物理   290篇
地质学   470篇
海洋学   133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16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传统测量学实验中存在着实验时间有限、实验内容局限、实验模式单一以及实验指导力量薄弱等问题。文中结合多元智能理论,探讨测量学实验教学改革方法,构建多元化测量学实验模块,搭建"三位一体"的实验平台,完善实验模块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加强学生多元化实验的评价体系,从而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02.
针对云雾复杂气候条件下无人机可见光影像难以获取的问题,文章在分析了地质灾害应急遥感监测伴随的复杂气候条件的基础上,根据目前无人机传感器的构造原理,通过对各种红外滤片的分析和比较,研究基于红外滤片元器件的无人机传感器红外改制技术和红外影像数据增强方法,对航摄传感器进行红外改装。实验结果表明,无人机红外传感器在多云雾条件下能够获取高精度清晰影像,有效解决云雾条件下地质灾害应急数据获取难题,为地质灾害应急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1998-2012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时空差异及动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国家、区域和省级三个层面上分析了1998-2012年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变化趋势,并基于Theil指数探讨了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时空差异,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从人文视角探讨了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全国尺度上,中国耕地复种指数总体上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在区域尺度上,复种指数最高的为中部地区,最低的为东北地区;而复种指数增长最快的是东北地区,最慢的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呈下降趋势。3中国31个省份复种指数各不相同,且差距大,复种指数增长最快的是新疆、宁夏和云南。4由Theil指数值的大小可知,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差异呈缩小态势,其主要原因为四大区域间的差异。5人口非农化比重对耕地复种指数产生了显著负向作用,产业非农化比重、农业政策、人均经营耕地和农村家庭人均经营纯收入对耕地复种指数产生了显著正向作用。最后,本文认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水平,促进土地流转,形成土地规模化经营,以及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及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惠农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国家惠农政策的诱致作用,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国耕地复种水平。  相似文献   
104.
探讨网络游记文本中的地名使用特征及其研究意义,地名使用状态的定量特征能够反映游客对旅游地景观的认知结构与旅游行为的一般过程。在现有中文分词技术基础上,结合游记文本中的地名使用特点,选用ATF*PDF方法计算特征词汇在整个旅游文本集中使用状态的综合权重,设计了一种基于大量网络游记文本的热度地名自动提取方法,为不使用自定义地名库的旅游地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以游客点评网游记为样本的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实现旅游相关地名的快速提取,地名使用热度越高,提取准确率越高;对地名提取结果的类型结构分析发现了自然和人文旅游地游记在词汇使用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指示了旅游文本地名的分布意义及其对旅行过程其他信息解读的潜在价值,预示了网络游记文本在进一步解析旅游者的旅游地认知特征和旅游行为过程方面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5.
王颖  刘晓冉  程炳岩  孙佳 《气象科学》2020,40(4):560-568
基于重庆34个国家气象站1981—2016年5 min,24 h至3 d的过程最大雨量共18个年极值降水序列,利用线性矩法计算6种常用概率分布函数的模型参数,通过备选最优模型筛选法客观选取各站各历时极值降水的最优概率模型,并将优选结果应用于重庆不同历时百年重现期降水的计算。结果表明:模型优选方法得到的重庆各站不同历时极值降水的最优线型略有差异,广义极值分布占比最大,三参数Weibull分布次之,三参数对数正态分布第三,皮尔逊Ⅲ型和Gumbel分布相当,指数分布最差。最优线型计算的重庆不同历时百年重现期降水的空间分布大值区由短历时的点状分布向长历时的片状分布转变,渝东北的大值中心受地形影响不断向北移动。基于线性矩法的概率模型参数估计及客观的线型优选过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可应用于其他工程气象参数的推算中。  相似文献   
106.
107.
多回击负地闪先导通道的辐射和光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闪电VHF窄带干涉仪辐射源定位系统和高速摄像系统,对青海大通地区一次有5次回击的负地闪放电过程进行了同步观测,对比分析了通道传输过程的辐射和光学特征.结果表明,光学通道亮度能补充VHF干涉仪定位先导通道的电流特征,VHF干涉仪定位弥补了光学设备拍摄弱放电和云内流光通道的不足;在通道分枝结构上,干涉仪定位的通道和光学通道呈现出很好对应.干涉仪定位分枝通道的辐射源点较明显,但分枝光学通道的出现明显落后于干涉仪定位辐射源通道.对用两种不同观测手段探测的先导通道进行速度计算,发现两者计算的直窜先导和直窜梯级先导速度量级一致,均为106m·s-1,但干涉仪在时间的获取及精确量化上有优势,干涉仪定位计算先导速度的精确度高于光学通道定位.  相似文献   
108.
介绍了基于树的多关键词快速文本搜索算法,并针对该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在不增加预处理时间和内存空间消耗的前提下有效避免搜索中漏搜和多搜,无损于该算法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109.
Modal parameters of structural systems have commonly been determined using system identification (SI) methods for damage detection and health monitoring. For determining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integrity of structural systems correctly, modal parameters of a healthy structure have to be obtained with adequate certainty so that these parameters can be used as reliable references for the healthy system to compare with those of the damaged system. In this study,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modal parameters identified using strong motion time histories recorded on two bridge structures is assessed. The confidence intervals of identified modal frequencies and damping ratios are obtained using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and sensitivity analyses in conjunction with eigenrealization algorithm. The dependence of the statistical bounds on model parameters is examined. The effect of using different number of sensors on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s evaluated using simulated time history data from a validated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a bridge.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10.
 The Site Characterization and Analysis Penetrometer System (SCAP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subsurface petroleum contamination at Aberdeen Proving Ground, Maryland. The SCAPS is a rapid site-screening tool developed by the Tri-Services (U.S. Army, Navy, and Air Force) to reduce the cost of installation restoration activities. The system, consisting of a geophysical cone penetrometer fitted with a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petroleum sensor, is capable of simultaneous, real-time delineation of subsurface stratigraphy and petroleum contamination. Onsite processing of the SCAPS data allows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of both subsurface stratigraphy and petroleum contaminant distribution. The site investigation described herein successfully identified three distinct areas of subsurface petroleum contamination caused by leaking underground storage tanks containing No. 2 healing oil. The SCAPS petroleum sensor response was verified by obtaining 20 soil samples and performing onsite and conventional laboratory analyses for petroleum contaminants. Verification sample results indicate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CAPS fluorescence data and conventional measures of petroleum contamination. This investigation illustrates the capabilities of the SCAPS for rapid site characterization. Received: 27 November 1995 · Accepted: 11 December 19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