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 Based on the Mohr-Coulomb failure principle and Rankine's theory, the laterally loaded pile ultimate resistance formulas of sand and soft clay proposed by Reese and Matlock respectively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modified ultimate resistance formulas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ultimate resistance formula is developed for horizontally loaded pile in multi-layer soil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effect of the overburden soil pressure on the calculation of soil layer. It is significant to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f the ultimate resistance formulas in API and ZCS Rules into offshore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22.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白垩系志丹群的6个岩组分布俱全,地质与水文地质信息丰富。介绍了位于该区的具有勘探与长观双重意义,集全孔段取心、四层分层抽水试验、三层长期观测于一井的B5号井的井身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通过B5号多层位超深试验观测井的施工,证明了一井多用途的经济性和可能性,积累了多层位超深观测井施工经验,为整个鄂尔多斯盆地水文地质调查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3.
初步探讨了中国大陆地壳“块带镶嵌多层叠覆”的结构特征和多阶段的构造演化过程。中国大陆地壳新元古代中期以来的一级构造单元有中朝、塔里木、扬子、敦煌4个陆块和中央、西北、东北、西南、东南5个造山区(带)。中朝陆块的形成源于古元古代期间发生的古大陆裂解;扬子、塔里木和敦煌陆块的形成源于新元古代早期发生的古大陆裂解。西北造山区的形成源于古生代晚期洋盆关闭、大陆碰撞并叠加新生代陆内再造山;东北造山带的形成过程包括古生代碰撞造山及中生代增生、碰撞造山;中央造山带至三叠纪大陆碰撞才最后形成并叠加有新生代再造山;东南造山带的形成经历了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多次造山作用;西南造山带主要是中—新生代造山作用的产物。这些单元都具有“块带镶嵌多层叠覆”的结构特征和多阶段构造演化的特点。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可以划分为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新元古代中期—古新世和始新世以来4个构造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不同的超大陆裂解-聚合旋回。其中新元古代中期以来的地壳形成演化与全球洋陆格局中的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古太平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5个动力学体制有关,相应地可以归结为古亚洲、古特提斯、古太平洋、特提斯和太平洋5个造山域。正是这些多阶段的超大  相似文献   
24.
颜丹平  金哲龙  张维宸  刘少峰 《地质通报》2008,27(10):1687-1697
川渝湘鄂多层拆离推覆构造发育于秦岭-大别造山带、雪峰山厚皮构造带与四川盆地之间。这个薄皮构造带是在晚中生代沿一系列岩石薄弱层从南东向北西多层拆离滑脱构造作用下形成的,然而单纯的地表构造地质调查无法揭示各滑脱层是如何控制区内褶皱-断层关系的。因此,对拆离滑脱层进行识别是认识区内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的关键。利用单轴岩石力学实验方法,对取自区内沿达县-大庸地质剖面不同岩性地层组合的样品进行岩石力学分析,并结合前人在区内已经获得的数据,结果表明区内至少发育5个可能的区域性拆离滑脱层。这些滑脱层主要由泥质岩、粉砂岩和泥质灰岩组成的,分别沿下寒武统牛碲塘组(Det I)、下志留统罗惹坪组和龙马溪组 (Det II)、下二叠统栖霞组(Det III)、下三叠统大冶组(Det IV)和中三叠统巴东组 (Det V)发育。野外调查表明,Det I控制了深部构造层次的断弯褶皱和叠瓦扇, Det II 可能控制了中部构造层次的断展褶皱和拆离褶皱,Det III则可能与Det IV和Det V一起,共同控制了上部构造层次的侏罗山式褶皱。  相似文献   
25.
武红岭 《地球学报》1999,20(3):225-231
针对地球动力学研究中的板壳力学模型的分层问题,根据等效原则, 给出了用各分层弹性参数和厚度表示的中性面位置、折合抗弯刚度和等效弹性参数。结合实际地壳受横向和侧向力作用时产生的弯曲形变和应力,具体介绍了用这种折算模量的方法去求解地壳中的应力、应变状态, 并通过比较等效应力与各分层应力的差异, 阐明了岩石力学性质的不同对各圈层应力的影响作用。研究进一步表明,来自地壳深部的垂直向上的力是造成上部地壳伸展类构造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6.
为研究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在局部构件失效后的连续倒塌机制,基于ABAQUS纤维梁单元和分层壳单元,采用课题组开发的材料本构子程序iFiberLUT,进行了一栋33层钢管混凝土框架-核心筒混合结构在1、17、33层柱和核心筒墙体失效工况下的连续倒塌非线性动力分析,研究了典型柱和剪力墙失效后剩余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机制。结果表明:33层构件失效时上部节点位移反应最大,17层次之,1层最小,相比核心筒墙体失效,柱失效时上部节点竖向位移更大,震荡更明显;各工况作用对核心筒影响均较小,且核心筒的存在增强了楼板的薄膜效应,提高了结构抗倒塌能力,失效位置距核心筒越近提高越显著;典型构件失效后结构的传力路径遵循"就近原则"向周围构件传递,楼板和核心筒有力的提高了结构的冗余传递路径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27.
江苏省陆路交通发达但地区差异明显。本文围绕江苏省陆路交通地理国情监测实践,通过分析陆路交通的空间特征、功能特征、社会经济影响效应等特征,构建了基于多层次特征的江苏省陆路交通全景式监测指标体系。依托多源时空信息和互联网大数据,研究了支撑陆路交通各特征指标监测的系列关键技术,形成了江苏省陆路交通地理国情监测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28.
多层采空区调查中瞬变电磁法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成友  刘洪福 《物探与化探》2007,31(Z1):108-110
有些煤层存在2层或2层以上的采空区,目前很多方法只能有效地探测最顶层采空区。针对这一情况,根据多层采空区的地球物理特征,利用瞬变电磁法,通过分析多测道电压剖面图和拟视电阻率断面图,准确地探测出了多层采空区的位置。结果表明,根据多层采空区地球物理特征,利用瞬变电磁法准确探测多层采空区的位置划清责任是形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9.
内蒙古中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遥感调查及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选择内蒙古中部地区作为典型荒漠化区域,根据荒漠化土地分类体系,确定决策树的结构以及各类地物在树形中的位置。基于各类地物的光谱反射特性和图像数据反映的综合特征,采取相应的识别和提取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遥感数据源。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从多光谱及多时相TM和ETM+遥感数据中提取出的光谱反射特性、土壤调节植被指数、土壤亮度指数以及土壤湿度指数等复合指数进行不同地物的分类和提取。结果表明:利用决策树分层提取法可以有效地排除和避免提取地物时多余信息的干扰及影响,目标明确。然后,通过图像代数检测法及目视解译法确定1990-2000年土地荒漠化的变化信息,对内蒙古中部地区的荒漠化演变规律做出分析。最后,结合研究区气候数据,在GIS支持下,通过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和气候因子变化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研究区影响环境变化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与蒸发量(干燥度)。  相似文献   
30.
李雪丁 《台湾海峡》2011,30(3):336-340
海表层温度(SST)是一个决定海气相互作用以及生物栖息条件适宜性的海洋环境关键参数,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手段获取,对检验锋面多发、水文条件复杂的近岸区域卫星遥感SST产品的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大型海洋环境多层监测浮标获取的SST数据对台湾海峡MODIS遥感SST产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MODIS遥感与实测SST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两者的均方根误差为0.5l℃,平均偏差为一0.02℃,平均绝对偏差为0.42℃,相关系数为0.988;MODIS遥感与实测SST数据之间可能存在季节性差异,均方根误差以夏季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