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2篇 |
免费 | 130篇 |
国内免费 | 21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1篇 |
大气科学 | 35篇 |
地球物理 | 165篇 |
地质学 | 446篇 |
海洋学 | 438篇 |
天文学 | 22篇 |
综合类 | 67篇 |
自然地理 | 3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55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70篇 |
2018年 | 52篇 |
2017年 | 68篇 |
2016年 | 54篇 |
2015年 | 48篇 |
2014年 | 69篇 |
2013年 | 113篇 |
2012年 | 61篇 |
2011年 | 74篇 |
2010年 | 51篇 |
2009年 | 76篇 |
2008年 | 80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75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39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针对信息系统防雷工作中经常出现电源N-PE(中性线与保护地)电压过大而影响设备正常工作的情况,分析了N-PE电压产生的机理,它们是纯电阻引起的N-PE电压、地电路环路引起的N-PE电压和公共阻抗干扰引起的N-PE电压;分讨论了引起N-PE电压的常见原因以及降低N-PE电压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42.
影响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生态学因子的研究:温度和饵料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研究了在5个温度梯度和4个饵料密度的20个试验组合下,萼化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的种群增长规律。结果表明,该轮虫实验种群的最适温度范围是28—32℃,临界高温是36-40℃;最适饵料密度是45-65×106个/ml。这两个生态因子的最佳组合是温度32℃,饵料密度为65×106个/ml,此时,种群达最大密度3.4×103个/ml。 相似文献
43.
为了探究光背团水虱的食性特征,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于2015年冬季和2016年夏季对广西北海廉州湾红树林中光背团水虱及其食物来源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值和δ15N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冬季和夏季光背团水虱的δ13C值大小范围为-22.85‰~-21.87‰,平均值为(-22.46±0.35)‰;δ15N值大小范围为11.02‰~12.85‰,平均值为(11.88±0.56)‰;光背团水虱的δ13C值、δ15N值变化范围较小,表明其食物来源较为简单。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冬季与夏季光背团水虱的平均δ13C值差异不显著(P>0.05),而夏季的δ15N值普遍高于冬季δ15N值,差异显著(P<0.05);不同生长阶段的光背团水虱δ13C值、δ15N值会随着体长的增长而增大,差异显著(P<0.05),表明光背团水虱在生长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食性转变。光背团水虱的δ13C值与浮游生物的δ13C值相近,而与红树植物δ13C值差距较远,说明光背团水虱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物来源。基于R语言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计算结果显示,冬季和夏季各粒径级别浮游生物对不同生长阶段的光背团水虱的贡献率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1.2~25 μm粒级的浮游生物对光背团水虱平均贡献率最高,其次为25~50 μm粒级,粒径大于100 μm的浮游生物对体长小于5.5 mm的光背团水虱贡献率较低,对体长大于5.5 mm的光背团水虱的贡献率随着体长增大而相应增大,说明不同生长阶段的光背团水虱食性有差异。对光背团水虱食性分析的结果可为深入研究团水虱爆发的原因及危害红树林的作用机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4.
海洋木栖真菌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福建厦门海沧、集美及漳州浮宫等地采集到的红树林等海洋潮间带的各种腐木样品中分离得到176株海洋木栖真菌,对其进行抗菌活性检测.其结果表明共有96株海洋木栖真菌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白色假丝酵母中的一种或多种拮抗指示菌具有抑制作用,占供测菌株总数的54.5%.在这些活性菌株中,红树源菌株拮抗比例为30.2%,非红树源菌株拮抗比例为69.8%.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主要分布于15个属中,包括木霉Trichoderma、青霉Penicillium、拟青霉Paecilomyces和一些不产孢的分类群.某些稀有真菌如盘多毛孢Pestalotia、茎点霉Phoma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45.
河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及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主要粮食作物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对中国粮食安全决策意义重大。基于河北省县市近15 a (2001~2015年)的农业数据资料,采用分段线性趋势以及生产指标-产量波动系数来分析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河北省粮食作物进行安全评价。结果表明:从产量与播种面积来看,近15 a河北省主要粮食作物变化趋势经历了由波动减少到稳步增长2个阶段,且变化趋势显著;从空间格局变化来看,大致呈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的规律分布,其中不同农作物分布规律各有差异;从粮食安全方面来看,河北省70%以上年份粮食波动系数均超过中国粮食安全平均水平,粮食波动系数较高,粮食安全风险较大;但从人均粮食产量来看,安全程度相对比较乐观,粮食安全状况渐趋于平稳。研究可为河北省粮食生产时空布局的优化、结构调整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6.
David Pimentel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2003,12(2):127-134
Several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1.4 billion in government subsidies are encouraging the ethanol program without substantial benefits to the U.S. economy. Large ethanol industries and a few U.S. government agencies, such as the USDA, support the production of ethanol. Corn-farmers receive minimal profits. In the U.S. ethanol system, considerably more energy, including high-grade fossil fuel, is required to produce ethanol than is available in the energy-ethanol output. Specifically about 29% more energy is used to produce a gallon of ethanol than the energy in a gallon of ethanol. Fossil energy powers corn production and the fermentation/distillation processes. Increasing subsidized ethanol production will take more feed from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is estimated to currently cost consumers an additional $1 billion per year. Ethanol production increases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Corn production causes more total soil erosion than any other crop. Also, corn production uses more insecticides, herbicides, and nitrogen fertilizers than any other crop. All these factors degrade the agricultural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ontribute to water pollution and air pollution. Increasing the cost of food and diverting human food resources to the costly inefficient production of ethanol fuel raise major ethical questions. These occur at a time when more than half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is malnourished. The ethical priority for corn and other food crops should be for food and feed. Subsidized ethanol produced from U.S. corn is not a renewable energy source. 相似文献
47.
以南京市运粮河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分析了不同水期城市纳污河流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期运粮河沉积物微生物量出现了显著差异,温度是导致微生物量在丰、平、枯三期出现显著差异的主要因素(P<0.05);在相同水期,营养物质含量高的地方对应着高的微生物量;16:0 iso、17:0 anteiso、15:0 iso这几种PLFA所指示的革兰氏阳性菌(G+)是影响运粮河沉积物微生物群落构成的主要菌落,导致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出现显著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水期;单不饱和/支链脂肪酸比值可以作为反映水环境系统整体营养水平的指标,在C/N比值升高时微生物会将单不饱和脂肪酸转变成环丙基或者饱和脂肪酸以适应新的环境;PLFA含量比[c(i15:0)+c(i17:0)]/[c(a15:0)+c(a17:0)]可以作为指示水环境碳素含量的标志。 相似文献
48.
4种酞酸酯在龙须菜-篮子鱼食物链中的积累放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拟受控条件下,利用气相色谱方法研究分析了4种酞酸酯类化合物在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篮子鱼(Siganus oramin)食物链中的积累、分布和放大状况。结果表明,4种酞酸酯在龙须菜组织内的积累表现为: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侧链最长的DEHP在龙须菜藻体内的含量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呈增加的趋势,30 d体内积累量可达2.35 mg/kg(鲜质量);侧链最短的DMP在龙须菜藻体内的质量比随时间变化差异不显著,约为0.05 mg/kg;在30 d的暴露中,4种酞酸酯DMP,DEP,DBP和DEHP在篮子鱼体内总质量比分别为0.08,0.41,1.72,3.11 mg/kg。其中DBP和DEHP在鱼内脏组织中有较高的积累和分布,分别为1.14 mg/kg和1.83 mg/kg,其次为鱼残体组织,肌肉组织中含量最低。DEHP和DBP在龙须菜和篮子鱼体不同组织中均有一定程度的富集(生物富集系数FBC均大于1)。其中DEHP和DBP在内脏组织中的FBC值分别高达9.16和5.68,在龙须菜-篮子鱼这个简单食物链传递中DEHP和DBP在篮子鱼内脏组织中存在放大现象。 相似文献
49.
采用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东海渔山列岛浅海岩礁区生物的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比值,研究了浅海岩礁区14种初级生产者、61种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表明,东海渔山列岛浅海岩礁区消费者的营养级(TL)变化范围为2.000—4.760,推断东海渔山列岛浅海岩礁区生物有4个营养级;初级生产者δ~(15)N值变化范围为2.75‰—6.85‰,消费者δ~(15)N值变化范围为4.57‰—13.39‰;通过对不同生物δ~(15)N值的比较发现,各类别生物间的δ~(15)N值差异高度显著(P0.01),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的δ~(15)N值最低(4.57‰),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m)和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的δ~(15)N值最大,分别为11.87‰和13.39‰;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表明4类食源间δ~(15)N和δ~(13)C值差异高度显著(P0.01);食源分析表明,鱼类的贡献范围(0.00%—7.09%)最小,初级生产者的贡献范围(27.05%—57.99%)最大;比较发现不同海域同一种生物体内富集的15N量也存在差异,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不同海域间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稳定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0.
青藏公路沿线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青藏公路沿线土壤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结果表明: 青藏公路沿线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为0.77×106~2.44×107CFU·g-1dw; 沿青藏公路从南(申格里贡山)到北(西大滩), 土壤可培养细菌与真菌数量表现为先迅速减少, 然后渐趋平缓; 可培养放线菌数量先减少后增加; 土壤总氮、 有机碳和含水量逐渐降低, 而pH值逐渐升高. C/N比率与真菌/细菌比率变化趋势相似, 均为先增加后减少. 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青藏公路沿线土壤微生物数量主要受纬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表现为微生物数量与纬度和pH值显著负相关, 而与总氮、 有机碳和含水量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