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81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南海北部深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9月在南海北部5个深海站位和1个浅海站位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采样,对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定量研究。本次调查中,共鉴定出10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是线虫、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甲壳类幼体、异足类、寡毛类、涡虫、无板类和等足类。从丰度来看,线虫是绝对的优势类群,占总丰度百分比为94.72%;桡足类次之,占2.70%;多毛类再次,占1.62%;其他类群之和仅占0.96%。从生物量来看,线虫的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53.83%;其次是多毛类,占32.17%;居生物量第三位的是桡足类,占7.14%;其他类群之和占6.85%。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干重生物量分别为566.12±635.61个·(10cm2)-1和398.43±431.98μg·(10cm 2)-1,线虫的丰度和干重生物量分别为536.21±593.48个·(10cm 2)-1和214.48±237.39μg·(10cm 2)-1。研究站位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和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影响线虫丰度、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小型底栖生物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底层水pH值、沉积物粉砂黏土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VOA)结果表明,线虫丰度、桡足类丰度、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在不同站位均有显著差异。与渤海、北黄海、南黄海、长江口、芽庄湾(越南)、大亚湾、北部湾、南海近海等海域相比,本研究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偏低。  相似文献   
52.
西北太平洋深海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分布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型底栖生物是海洋底栖环境中数量最占优势的类群,但对于其在深海中的类群构成及分布特点还所知甚少。本研究对西北太平洋深海平原的小型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组成及其分布特点进行了解析,并与相邻海域的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调查海域的水深为4080—6066m,共检获14个小型底栖生物主要类群,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0.8ind./10cm2和100.3μg dwt/10cm2,其中线虫的平均丰度占93.6%。小型底栖生物总体上呈现沿西北至东南方向数量高,该分布趋势与黑潮延伸体影响区域基本吻合,而在黑潮延伸区两侧数量低。绝大多数小型底栖生物分布于沉积物的0—4cm分层, 4—6cm层的小型底栖生物仅占总数的不到10%。本研究中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均低于相邻深海及冲绳海槽与南海北部深海区的研究结果。小型底栖生物各类群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组成与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和中值粒径显著正相关。生物环境分析(Biota-Environment, BIOENV)结果显示,与小型底栖生物类群结构相关性最高的环境因子组合为水深和沉积物脱镁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53.
54.
Meiofaunal communities of three small, shallow freshwater habitats sampled during the austral summer of 2013 in Greenwich Island, South Shetland Islands, Antarctica, are reported. Communities are domin...  相似文献   
55.
1Introduction As part of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ecosys-tem dynamics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astudy has been made of meiofauna,defined here asmetazoans passing a0.5mm sieve but retained by a0.031mm sieve.Meiofauna is an important energeticgroup in benthic small food web due to their smallsize,high abundance and fast turnover rates.Theproduction of meiofauna is equal to or higher than thatof macrofauna in estuaries,shallow waters and deepseas(Gerlach,1971;Platt and Warw…  相似文献   
56.
2019年夏季在广西北海市金海湾红树林湿地,设置7个断面,分别采集红树林和光滩小型底栖动物沉积物样品,进行海洋线虫群落结构的研究。分析结果共鉴定出7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寡毛类、双壳类、有孔虫以及少许未鉴定类群,其中海洋线虫是优势类群,占总丰度的91.79%。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介于(6.07±1.23)—(200.25±31.75)ind./10cm2之间,海洋线虫的丰度介于(4.16±1.7)—(195.23±30.80)ind./10cm2之间。各个断面,红树林区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都大于相同断面光滩上的。共鉴定出6个海洋线虫优势属,分别为Terschellingia、 Promonhystera、 Paralongicyatholaimus、 Dorylaimopsis、 Halichoanolaimus和Metachromadora,其中Terschellingia为最优势属,优势度为19.35%,在各个断面广泛分布。文中比较分析了该属出现的3个相近种的尾长、化感器直径和化感器距体前端的距离等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57.
于2015年和2016年对三亚大东海砂质潮间带进行了季节性的调查,对小型底栖生物及其所处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生物量和群落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变量的关系。共鉴定小型底栖生物类群11个,优势类群为海洋线虫类与桡足类(二者占总丰度83.13%);小型底栖生物年平均丰度为(595.77±442.72)ind·10cm~(–2),小型底栖生物2015年12月的平均丰度为(768.70±533.22) ind·10cm~(–2), 2016年6月平均丰度为(422.85±236.42) ind·10cm~(–2)。丰度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和潮区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H、偏态系数与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分选系数、中值粒径与之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随季节变化趋势为冬季夏季。食物丰度、溶氧量升高与沉积物粒径的变化是冬季桡足类丰度的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TWO-WAY ANOVA与ANOSIM结果显示,潮带对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在冬季显著。SIMPER分析结果显示,此差异主要来源为桡足类和线虫类。BIOENV分析结果显示,溶氧量和分选系数的组合最能解释这种差异。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高、中潮带的人为干扰与砂滩的清理作用导致。夏季潮带间丰度与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pH、盐度、叶绿素含量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砂质滩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砂质潮间带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8.
于2015年和2016年对大连金沙滩砂质潮间带进行了季节性的调查,对小型底栖生物及其所处的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小型底栖的丰度、生物量和群落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金沙滩砂质潮间带沉积物主要成分为极粗砂和粗砂,年平均叶绿素a (Chl-a)质量比为0.99μg/g±1.44μg/g,年平均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38%±0.56%;共鉴定小型底栖生物类群15个,优势类群为海洋线虫类与底栖桡足类(二者占总丰度72.82%);小型底栖生物年平均丰度为42.52个/cm~2±42.91个/cm~2,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潮区差异,季节变化趋势为3月10月7月12月,潮区变化趋势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年平均生物量为87.00μg/cm2±85.32μg/cm~2,季节变化趋势为10月7月3月12月,潮区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小型底栖生物的类群组成在季节间具有极显著差异。BIOENV分析表明,间隙水盐度、极粗砂质量比和有机碳质量分数的组合能最好地解释金沙滩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可为砂质滩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砂质潮间带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9.
In the sediments of a southwestern German headwater, pumping and two types of unbaited traps were compared with respect to their suitability for the sampling of interstitial meiofauna.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discover whether the type-2 trap, having been developed for universal use, could be utilised in the hyporheic zone, as well as in groundwater. Trap samples demonstrate both greater abundance and taxonomic richness than those samples obtained by pumping, though very few differences could be detected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trap. The taxonomic composition, however, was found to be very similar for all three sampling methods. Other researchers also observed a high similarity of stygofaunal communities between pumped groundwater and the water of the bores, which act as traps. This would imply that not only do trap samples as well or better reflect community structure of the surrounding sediment than does pumping, but also that the type-2 trap is, indeed, suitable for the sampling of meiofauna in both the hyporheic zone and in groundwater.  相似文献   
60.
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国际研究的某些研究热点及最新动态,并对河口、盐沼、红树林、沙滩等不同潮间带生境的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进行了概述,总结了我国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现状,并根据我国目前研究的状况提出了未来主要应对策略与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