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93篇
  免费   2182篇
  国内免费   2268篇
测绘学   647篇
大气科学   535篇
地球物理   901篇
地质学   6185篇
海洋学   4470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1010篇
自然地理   2976篇
  2024年   120篇
  2023年   349篇
  2022年   638篇
  2021年   668篇
  2020年   622篇
  2019年   649篇
  2018年   526篇
  2017年   530篇
  2016年   605篇
  2015年   532篇
  2014年   721篇
  2013年   707篇
  2012年   666篇
  2011年   753篇
  2010年   627篇
  2009年   705篇
  2008年   621篇
  2007年   727篇
  2006年   767篇
  2005年   683篇
  2004年   666篇
  2003年   577篇
  2002年   511篇
  2001年   431篇
  2000年   415篇
  1999年   344篇
  1998年   285篇
  1997年   226篇
  1996年   228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141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96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大冶铁矿的开发利用在为我国的钢铁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矿区的地表环境、森林资源带来了很大的破坏。矿山公园的规划实施可极大地改善矿山环境,为矿山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较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92.
扬子地区下古生界发育了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两套有效烃源岩,查清其发育环境及其控制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油气勘探意义.晚奥陶世开始,扬子地区进入碎屑岩陆棚演化阶段;五峰期-龙马溪期,扬子地区主体为局限的深水陆棚环境,总体呈现出浅水陆棚、深水陆棚、次深海共存的古地理格局.沉积体系展布和沉积演化主要受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汇聚作用控制.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烃源岩的形成与生烃母质生物的高生产力和高埋藏率、冰期-冰后期之交的气温快速转暖、海平面快速上升以及粘土矿物在有机质富集保存过程中的赋存驻留作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南极半岛东北海域海底表层沉积物的总有机碳、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 Corg)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区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平均值高于现代深海沉积物中的平均含量。δ13 Corg的变化说明该海域有机碳来源呈海洋水生生物来源和陆源混合的特征。正构烷烃的峰型分布、主峰碳、饱和烃轻重比C-21/C+22和(C21+C22)/(C28+C29)、甾烷组合和藿烷组合证实研究区西部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其陆源可能来自于附近的南极半岛和南舍得兰群岛;研究区东部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偏以海源为主,且以低等浮游生物、藻类及细菌生物等海源输入为主。碳优势指数(Carbon preference index,CPI)、奇偶优势指数(Odd-even Predominance,OEP)和甾烷C29ααα20S/(20S+20R)比值显示研究区D1-7站位和D5-9沉积物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D5-2和D2-4站位的有机质演化程度低,其他站位介于中间状态。饱和烃中姥鲛烷、植烷及其比值(Pr/Ph)等组合显示研究区西部以氧化-弱还原的沉积环境为主,其可能是受高温低盐别林斯高晋海水流和附近火山喷发的影响所致;研究区东部以还原—强还原沉积环境为主,可能是受低温高盐的威德尔底层水(WSBW)和威德尔海深层水(WSDW)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94.
Abstract. The oxygen consumption of Eudendrium glomeratum was measured monthly, throughout the period of active presence of the species in the field, to obtain indications on its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in the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cycle. Sets of one hundred polyps were assayed in the laboratory under normothermic (according to field temperature: 14–19°C) and hyperthermic conditions (22–25°C). The different response to identical temperatures at the extremes of the cycle, together with a differential ability to face stressful conditions in the same periods, suggests that other factors, besides temperature, regulate the seasonal cycle of Eudendrium glomeratum.  相似文献   
95.
A re-evaluation of the threat status of New Zealand's marine invertebrates was undertaken in 2009, following earlier review of New Zealand's Threat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subsequent refinement of the national criteria for classifying threat of extinction to New Zealand's flora and fauna. Sufficient information was available to enable 295 marine invertebrate taxa to be fully evaluated and assigned to a national threat category. The 10 taxa at most risk of extinction (‘nationally critical’) were the giant seep clam Calyptogena sp., the primitive acorn barnacle Chionelasmus crosnieri, O'Shea's vent barnacle Volcanolepas osheai, the stalked barnacle Ibla idiotica, the four-blotched umbrella octopus Cirroctopus hochbergi, the roughy umbrella octopus Opisthoteuthis chathamensis, the giant squid Idioteuthis cordiformis, the large-egged polychaete Boccardiella magniovata and two gravel maggots, Smeagol climoi and Smeagol manneringi. The key threatening processes identified for marine invertebrates were fishing and land-use associated impacts such as sedimentation. We identified no taxa that had improved in threat status as a result of past or ongoing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action, nor any taxa that had worsened in threat status because of known changes in their distribution, abundance or rate of population decline. We evaluated a small fraction of New Zealand's marine invertebrate fauna for their threat status. Many taxa remain ‘data deficient’ or unlisted. In addition to the most threatened taxa, we recommend these taxa and their habitats as priorities for further survey and monitoring.  相似文献   
96.
血细胞是甲壳动物的免疫细胞,可通过吞噬、包囊、结节、黑化,以及分泌免疫活性分子等方式杀死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活跃的造血机能对更新和补充损耗的循环血细胞、维持一个稳定有效的免疫系统是至关重要的。相对脊椎动物而言,人们对包括甲壳动物在内的无脊椎动物的造血机制了解比较有限。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在甲壳动物造血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血细胞的类型和功能、造血组织的结构和细胞组成、血细胞的分化途径、造血的调控机制,以及相关的细胞模型和体外实验技术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已有研究存在的缺陷,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7.
城市湖泊普遍面临富营养化问题,许多湖泊甚至处于超富营养状态。鉴于其在供水、气候调节、景观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水质提升为目标的生态修复对于恢复湖泊生态功能、提升城市景观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超富营养城市湖泊——武汉南湖为例,尝试通过围隔构建、鱼类清除、水生植被重建等生态措施改善示范区水质,探究超富营养湖泊生态修复技术。于2019年8月至12月在示范区进行实验。结果表明:(1)示范区修复措施实施后,挺水植物植株高度显著增加(P<0.01),芦苇平均株高由0.7 m增加至1.2 m,香蒲的新生叶片在种植后50 d高达1.4 m,二者在种植后90 d,覆盖率均由种植时的10%上升至70%;(2)示范区内透明度由修复前的0.26 m上升至0.77 m,显著高于外湖区(0.26 m)(P<0.01);(3)示范区内浮游藻类叶绿素a(chl a)由修复前38.90 μg/L降低至3.41 μg/L,显著低于外湖区(101.91μg/L)(P<0.01);(4)示范区总氮(TN)由4.78 mg/L降低至2.60 mg/L,总磷(TP)由0.76 mg/L降低至0.08 mg/L,二者均略低于外湖区,但均不显著(P>0.05)。总体来看,经过一系列修复措施后,示范区内水生植被得到很好的恢复,水质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透明度提升较多,chl a下降明显。氮、磷等营养水平虽然也有所降低,但与外湖区差异不大,可能是沉积物内源营养释放导致。研究表明,围隔构建、鱼类清除、水生植被重建等生态修复措施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富营养湖泊水质状况,但未能有效控制内源负荷,仍需采取底质改良措施以达到降低水体营养含量的目的。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城市超富营养湖泊生态修复及水质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8.
海洋磁力仪的原理与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现今世界市场上海洋磁力仪产品型号较多、技术指标复杂、应用范围不尽相同,产品的选用存在一定困难等问题,分别介绍了3种不同类型的磁力仪的工作原理,具体对比分析了各种磁力仪的技术指标,并简单介绍了磁力仪的应用及梯度仪组合方式。结果表明标准质子旋进式海洋磁力仪灵敏度较低,存在进向误差,但无死区,价格最为低廉,适合于对灵敏度要求不高的工程和科研地球物理调查。0verhauser海洋磁力仪的灵敏度高,无进向误差,无死区,价格便宜,适合于大多数工程和科研地球物理调查。光泵式海洋磁力仪灵敏度和采样率最高,梯度容忍度最大,但存在死区和进向误差问题,适用于高精度的海洋磁力梯度调查和航空磁力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各种类型的磁力仪各有优势,具体选用应以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99.
阿万达金矿位于西南天山造山带内。此次研究在简要总结其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对与阿万达金矿成矿密切相关的阿克苏群中硅质片岩围岩分别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和LA-ICP-MS碎屑锆石U-Pb定年研究,以期对围岩的沉积环境、物源及形成时代进行讨论。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阿万达金矿赋矿围岩中硅质片岩的原岩可能为一套成熟度较低的泥岩或砂岩,物源主要为石英岩质沉积物,沉积环境可能处于活动大陆弧内的沉积盆地内。U-Pb定年结果显示,其碎屑锆石定年数据主要形成了加权平均年龄值为405 Ma或406 Ma的年龄峰,其谐和年龄最小峰值即405 Ma可以作为其最大沉积年龄。因此笔者认为阿克苏群中硅质片岩的沉积时代并不是前人所定的长城纪,而是不老于早泥盆世。另外,这一地层的物源组成具有多样性,~405 Ma碎屑锆石占主体,可能与哈尔克山北缘火山弧内的早泥盆世岩浆活动有关;~745Ma的碎屑锆石的出现,表明其物源有少部分来自新元古代岩石;极少数~2.50 Ga的碎屑锆石的出现,反映了华北地台对本地层有物源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0.
首先综述了现在对全球油气资源量的估计和对 2 1世纪全球油气资源发展形势的预测。表明2 1世纪全球油气资源不会枯竭。未来 10 0年 ,不是世界上有没有油气可供开采 ,而是环境允不允许和在多大程度上允许以及用多大的成本开采的问题。在所有情况下 ,技术进步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然后从油气勘探角度对技术进步中的一项主要技术———多分量地震的历史、现状和发展作了评述 ,并结合国家 86 3项目关于海上多波地震技术研究的状况提出了进一步实施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