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8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175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91.
92.
本文调查了在中国对虾养成过程中,放苗数,饵料系数和产量不同的七个虾池水体内叶绿素a的含量变化及五个虾池水体内脱镁叶绿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七个虾池中叶绿素a的含量从5月份到9月份由4mg/m3左右增加到37~46mg/m3,8月份个别虾池达到65mg/m3。五个虾池中的脱镁叶绿素含量从5月份到8月份由<10mg/m3增加到48~66mg/m3,和叶绿素a的变化是一致的,但9月份又下降到30mg/m3以下。  相似文献   
93.
94.
土霉素在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残留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研究土霉素在凡纳滨对虾生物体内的代谢规律。在24—30℃水温中,将土霉素添加到饲料中,以每天喂养土霉素100mg.kg-1的剂量,连续喂养10d,停药后每隔一定时间抽样检测土霉素残留量,同时作不加药喂养对比试验,测定并分析凡纳滨对虾组织中土霉素的残留量。实验结果表明,停止喂养土霉素10d后,虾肉中土霉素残留量只有66.78μg.kg-1,低于我国现行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安全限量要求,可供人安全食用。  相似文献   
95.
利用老化虾塘进行斑节对虾与锯缘青蟹混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化虾塘中进行斑节对虾(Penaeus monadom Fabricus)与锯缘青蟹(Scyll serrata)混养试验,结果如下:斑节对虾的产量为1225kg/hm2,养成存活率为65.3%:锯缘青蟹的产量为422.5kg/hm2,存活率为40.2%;纯收入42105元/hm2,投入产出比达到1: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6.
厦门潘涂对虾养殖垦区水质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6年5月-1997年2月对厦门对同安湾潘涂垦区两口虾池及进水渠道的Chl a,COD和DIN,DIP等生态因子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虾池内DIN,DIP含量低于邻近内湾,Chl a和COD高于邻近内湾,池内各生态因子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而邻近内湾则呈现较严重的富营养化现象,本文讨论对虾病害与横向感染的相互关系以及台风期间虾池水质管理的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97.
利用2003年7月台风发生期问对虾工厂化养成后期3个用日的实测数据,分析研究了该时期水环境中无机氮(DIN)、无机磷(DIP)的含量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该养殖生态系统中,台风气候对DIN,DIP的含量变化影响较大,尢以养成密度较大的养殖池最为明显,物理、生物、化学过程在不同周日均得到了良好体现;但无论养成密度大小,水环境中的N/P比值及浮游植物量均较高,说明该生态系中浮游植物对营养盐含量变化有较宽的适应范围。  相似文献   
98.
中国对虾早期性别分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虾的工厂化育苗获得成功,使对虾养殖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为此,科学家们围绕对虾人工养殖,在对虾的性腺发育、性腺成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洪水根等,1988;李怀梅等,1994)。由于养殖水域的过度开发,养殖环境的恶化,养殖种类的病害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显然,要维持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必须通过一些遗传改良技术对现有养殖品种进行遗传改良,从而获得性状优良的养殖品种。目前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对对虾的性别进行控制,获得对虾雌性比例高的种群,才能有效地提高养殖产量,因而对对虾性别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脊椎动物激素可引起鱼类发生性别反转,但是,对对虾的性别反转不起作用。利用激素饲喂或浸泡幼小动物可以引起性反转,已完成性分化的鱼苗不能进行性反转,只能抑制或促进性别特征的发育。促雄腺对对虾的外部性征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李富花等,1996),对对虾早期性别分化进行研究是成功进行人工性别控制的基础。目前有关对虾早期性别分化的研究报道很少(尹左芬等,1986;Nakamura,1992)。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学切片观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对虾的早期性别分化情况,为中国对虾性别控制硏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
100.
敌百虫对虾池生物的毒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敌百虫对青岛大扁藻、三角褐指藻、球等鞭金藻和海洋原甲藻等4种海洋微藻及天津厚蟹、脊尾白虾和克氏纺锤水蚤等3种野生甲壳类 ,以及中国对虾、缢蛏和台湾红罗非鱼等3种养殖生物的毒性。研究结果表明 :敌百虫在低浓度下对海洋微藻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甚至有促进作用 ,但超过一定浓度范围能完全抑制海洋微藻的生长。各种海洋微藻对敌百虫的敏感性不同。对3种野生甲壳类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天津厚蟹LTD50(96h)为1.25×10-6;脊尾白虾LTD50(12h)为0.05×10-6;克氏纺锤水蚤LTD50 (48h)为0.063×10-6。敌百虫对3种养殖生物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中国对虾LTD50(48h)为0.060×10-6;缢蛏LTD50(72h)为18.79×10-6;台湾红罗非鱼LTD50(72h)为36.35×10-6。文中还对敌百虫作为对虾病毒病预防药物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