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1篇
  免费   575篇
  国内免费   1113篇
测绘学   122篇
大气科学   223篇
地球物理   1077篇
地质学   2390篇
海洋学   672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84篇
自然地理   55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212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193篇
  2016年   188篇
  2015年   245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275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258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256篇
  2007年   235篇
  2006年   279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199篇
  2003年   157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岩溶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对岩溶地下水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构建了适合岩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体系。该方法基于欧洲模式,实现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污染负荷评价则考虑污染物在覆盖层中的衰减过程,利用折减系数实现污染负荷量化;最后,基于GIS空间叠加分析耦合防污性能与污染负荷评价,实现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文章以地苏地下河系流域为例,开展岩溶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区域整体地下水污染风险偏低,地下水中等及以上污染风险区域面积424.41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9.03%,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地苏乡、东庙乡、六也乡局部等人类活动频繁与地苏地下河干流中下游段。地下水污染风险空间分布特征不仅显示了岩性、坡度、岩溶网络发育等自然条件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势平缓,岩溶发育程度强烈,加之人类活动频繁是导致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较高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52.
条形基础极限承载力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冬冬  贾敏才  刘开富  谢新宇 《岩土力学》2007,28(10):2209-2214
根据塑性力学滑移线理论,推导了条形地基在极限平衡状态下的平衡微分方程,然后利用有限差分法推出地基土在极限状态时的有限差分公式,结合边界条件编制出地基承载力计算程序,该程序求解条形地基极限状态下的滑移线区域及相应的地基极限承载力值时可以考虑基础埋深、地基土重度、土的内摩擦角、基础与地基摩擦等参数。利用程序,得到了土的内摩擦角与地基承载力系数N? 的对应表,并全面讨论了基础埋深、地基土重度、内摩擦角及基础与地基摩擦角等参数对地基承载力和滑移线形状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953.
泥沙运动作为水流和底床相互作用的纽带,是河流、河口及海岸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潮波作用明显的河口、海岸地区,周期性的动力作用下的泥沙运动具有往复和可逆的特征,因此研究这类水域的泥沙的净输运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基于泥沙输运和流速呈指数关系假设,建立潮流环境下的泥沙全沙净输运的解析解公式,并对该公式的计算结果和数值计算以及数学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检验和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公式能较好地反应潮流环境下的泥沙净输运。由此,基于本公式采用潮流分潮调和常数可计算得到全沙净输运,并可以分析各分潮流及其相互作用与泥沙净输运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受径流影响较大的半日潮河口,S2、MS4、M2三潮相互作用对全沙净输运的贡献显著高于通常的潮流不对称作用,即M2、M4的相互作用。此外,河口区域径流导致的余流对泥沙净输运的贡献不可忽略,特别是在洪季,大径流量条件下往往导致余流较大,其对泥沙净输运的贡献所占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954.
中国红土的研究与地基承载力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广泛的工作,着重研究了不同成因类型红土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决定红土工程地质性质的主要因素是游离氧化铁、由于不同种类、不同形态游离氧化物的大量存在使红土在高含水率和高孔隙比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强度,因此红土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不能与一般粘性土等同时待,还介绍了如何提高地基承载和和确定标准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955.
宗钟凌  鲁先龙  李青松 《岩土力学》2018,39(Z1):362-368
通过现场桩基承载力试验,对静压钢管注浆微型桩抗压与抗拔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实测Q-s曲线,研究压力注浆工艺及注浆体积比对微型桩抗压极限承载力、抗拔极限承载力以及极限侧阻力的影响,分析注浆微型桩的桩土作用机理,对微型桩抗拔极限状态进行讨论,建议微型桩设计抗拔系数 极限抗拔位移。研究结果表明,软土地基中静压钢管注浆微型桩较未注浆钢管微型桩,桩基极限承载力提高显著,桩基抗拔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956.
以气温、降水格点数据为基础,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中国气候生产潜力(CPP),并从气候的角度估算了耕地上气候资源潜在可承载的人口数,以便增强了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及气候资源最大人口支撑能力。结果表明:1961—2010年中国CPP总体呈突变性增加趋势,1987年为突变点,年最低、最高及平均值分别为689. 18、814. 56和744. 05 g·m-2·a-1。空间上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的带状分布,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华南大部,最高值达2103. 56 g·m-2·a-1;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地区,最低值为39. 28 g·m-2·a-1。2001—2010年中国大部分地区CPP年平均值相对于1961—2010年多年平均值变化幅度不大,变化比例高的地区基本上分布于中国西、北部,其中增加的区域达82%,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新疆西部、西藏北部及青海大部,远大于缩减的区域(17%)。1995—2010年,基于公里网格的耕地气候潜在可承载人口为46—2180人·km-2,全国平均值最低的年份为1130人·km-2,对应的实际人口为0—49729人·km-2,全国平均值均不高于137人·km-2;全国实际总人口为11. 43—13. 04亿,耕地气候潜在可承载总人口为19. 72—20. 22亿,前后比值为58%—65%。这表明,中国耕地生产力未达到气候生产潜力,尚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实际人口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没有超出气候资源潜在可承载的最大人口,然而在少数省市(如生态环境脆弱的青海省以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及沿海地区)已超出。  相似文献   
957.
基于AHP的新疆土地利用综合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文构建了一套适合区域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求出每个地区的土地利用承载力综合得分并将该区土地承载力划分为4种类型区,即:低承载力区(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中等承载力区(博州、伊犁州直属、阿克苏地区、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阿勒泰地区)、较高承载力区(昌吉州、巴州、塔城地区)、高承载力(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宏观上把握每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综合承载力,为当地土地利用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8.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探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文章首先回顾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提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内涵:一方面,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发展社会经济,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化,另一方面,环境承载力是动态的,要依靠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提高,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并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管理等角度探讨了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控,通过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深化资源环境管理,实现区域一体化,以保证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959.
Observations from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s Episodic Response Project (ERP) in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 are used to develop an empirical/mechanistic scheme for prediction of the minimum values of acid neutralizing capacity (ANC) during episodes. An acidification episode is defined as a hydrological event during which ANC decreases. The pre‐episode ANC is used to index the antecedent condition, and the stream flow increase reflects how much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sources of waters change during the episode. As much as 92% of the total variation in the minimum ANC in individual catchments can be explained (with levels of explanation >70% for nine of the 13 streams) by a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that includes pre‐episode ANC and change in discharge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The predictive scheme is demonstrated to be regionally robust, with the regional variance explained ranging from 77 to 83%. The scheme is not successful for each ERP stream, and reasons are suggested for the individual failures. The potential for applying the predictive scheme to other watersheds is demonstrated by testing the model with data from the Panola Mountain Research Watershed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where the variance explained by the model was 74%. The model can also be utilized to assess ‘chemically new’ and ‘chemically old’ water sources during acidification episodes.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60.
孔隙海床在波浪荷载作用下其有效应力减小、孔隙水压力增加,这将影响孔隙海床中隧道的稳定性,因此,研究在波浪荷载作用下孔隙海床与隧道的动力响应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文基于Biot的动力固结理论和弹性动力学理论建立波浪荷载作用下孔隙海床与海底隧道的动力分析模型,并同时考虑海底隧道与海床之间的接触效应、边界效应等对海底隧道内力的影响。最后通过变换海床的变形模量、渗透系数和海底隧道的半径、埋深等,观察其对海床土孔隙水压力和海底隧道内力的影响,为海底隧道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