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45篇 |
免费 | 814篇 |
国内免费 | 75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82篇 |
大气科学 | 607篇 |
地球物理 | 1448篇 |
地质学 | 1662篇 |
海洋学 | 655篇 |
天文学 | 89篇 |
综合类 | 519篇 |
自然地理 | 65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73篇 |
2022年 | 147篇 |
2021年 | 193篇 |
2020年 | 239篇 |
2019年 | 275篇 |
2018年 | 202篇 |
2017年 | 241篇 |
2016年 | 306篇 |
2015年 | 267篇 |
2014年 | 329篇 |
2013年 | 403篇 |
2012年 | 305篇 |
2011年 | 343篇 |
2010年 | 272篇 |
2009年 | 293篇 |
2008年 | 297篇 |
2007年 | 300篇 |
2006年 | 265篇 |
2005年 | 232篇 |
2004年 | 217篇 |
2003年 | 177篇 |
2002年 | 146篇 |
2001年 | 155篇 |
2000年 | 149篇 |
1999年 | 121篇 |
1998年 | 134篇 |
1997年 | 114篇 |
1996年 | 98篇 |
1995年 | 64篇 |
1994年 | 66篇 |
1993年 | 73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43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5篇 |
1976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观测数据中含有粗差或异常值扰动的误差分布可视为污染分布。根据M估计理论,导出了Lp估计的影响函数,分析了Lp估计的抗差能力,并用效率来测度估计的优劣、综合抗差能力和效率,指出观测数据中含有粗差的扰动,应用p为[1.2.1.5]的Lp估计来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02.
影响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生态学因子的研究:温度和饵料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研究了在5个温度梯度和4个饵料密度的20个试验组合下,萼化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的种群增长规律。结果表明,该轮虫实验种群的最适温度范围是28—32℃,临界高温是36-40℃;最适饵料密度是45-65×106个/ml。这两个生态因子的最佳组合是温度32℃,饵料密度为65×106个/ml,此时,种群达最大密度3.4×103个/ml。 相似文献
103.
基于高频次GOCI数据的太湖悬浮物浓度短期动态和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悬浮物是水体中重要的光学敏感物质之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柱中光的吸收、散射和衰减,同时吸附营养盐、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对水体物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沉积物埋藏动力和湖泊环境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星地同步实验和静止水色成像仪GOCI(Geostationary Ocean Color Imager)构建了太湖悬浮物浓度估算模型,并分析了典型风浪过程中太湖悬浮物浓度短期动态变化过程.研究表明:对太湖水体悬浮物浓度较为敏感的波段为GOCI的第7波段(745nm)和第8波段(865 nm),悬浮物浓度与对应波段遥感反射率线性相关决定系数分别为0.72和0.55;基于GOCI第7波段的悬浮物浓度单波段遥感估算模型能较为准确地估算太湖的悬浮物浓度,模型相对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分别为28.3%和24.4%.通过研究典型风浪过程前后太湖悬浮物浓度变化发现其短期动态变化显著,风速、风向是悬浮物浓度短期动态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悬浮物浓度与风速呈正比,并随着风向扩散;高频连续GOCI影像结果显示悬浮物浓度短期动态变化对风浪扰动的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滞后时间为数小时到1天,悬浮物沉降与沉积物再悬浮的临界风速约为3.4 m/s. 相似文献
104.
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的粗差检验与抗差解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当观测值中含有粗差时,检验表明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结果同样含有粗差,且粗差还可能会发生转移,为有效地抵制粗差和随机模型差的互相影响,指出了发生这一转移的原因,介绍了基于双因子等价权的抗差估计,并针对相关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抗差解求解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法矩阵0值溢出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05.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的江西省森林贮碳功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江西省1999--2003年森林资源二类清查资料,结合大岗山森林生态站的实测数据以及已公布的调查资料,运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对江西省森林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和评价。结果表明,江西省不同类型森林乔木层碳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硬阔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国外松林、杉木林、软阔林、灌木林、马尾松林和经济林,且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增大,随人口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森林碳密度土壤层最大,植被层次之,枯落物层最小。不同森林类型乔木层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杉木林、硬阔林、马尾松林、毛竹林、灌木林、国外松林、经济林、针阔混交林、软阔林。从森林类型分布看,除杉木和国外松林外,其他森林类型天然林乔木层碳储量远大于人工林;从地理分布看,除南昌、萍乡、新余三市外,其余各市均是天然林乔木层碳储量远大于人工林。不同年龄森林乔木层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不同森林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杉木林、马尾松林、硬阔林、灌木林、经济林、毛竹林、针阔混交林、国外松林和软阔林,南部和中西部要高于中东部和北部。江西省森林总碳储量为1.5Gt,占全国森林总碳储量的5.33%。 相似文献
106.
西昆仑山前柯深—柯东地区断裂构造活动剧烈,在浅部地层中存在压力系数高达2.1的极高超压,对于这种超压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的研究和认识对钻井工程和油气运移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储层实测压力、间接估算的泥岩地层压力以及超压地层岩石力学与物性的关系等资料,并结合研究区断裂发育条件和油气运移史,分析了地层压力分布特征和主控机制。结果表明,西昆仑山前柯深和柯东两地区在古近系—白垩系储层中各自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异常压力系统,系统内地层压力向深部以静水压力梯度增加,储层压力大于附近泥岩压力。研究区储层压力分布特征与深部流体沿开启性断裂的向上传递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压力传递量,并探讨了影响压力传递量的地质因素。柯深和柯东地区断裂传递增压量分别为15.0~34.0 MPa和8.1~16.5 MPa,与实测总剩余压力的比值分别为24.2%~67.2%和23.4%~53.7%。两个地区断裂传递增压量的差异主要受断裂发育及其与地层的空间配置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7.
夯扩桩半模夯扩试验及夯扩机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设计了夯扩桩半模夯扩试验,采用读数显微镜直接测读上体质点位移,获得了不同密度的均匀砂土中砂粒的位移,由此确定土体的位移场和密度场。借鉴魏西克(Vesic)球形孔穴膨胀理论和梅耶霍夫(Meyerhof)塑性剪切理论,结合模型试验成果,对夯扩机理作了探讨,并定性地提出了夯扩机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8.
109.
范千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6,36(12):1092-1096
在对基本果蝇优化算法的寻优流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单方向搜索处理的改进果蝇优化算法(IFOA)。该方法可以对极值点为非零非负的非线性函数进行优化处理,将其应用于非线性模型参数估计。实例表明,IFOA方法在参数估计精度上优于线性近似法与非线性迭代方法;与以遗传算法为代表的智能搜索方法相比,其估计精度相当,并具有参数设置少、寻优过程简单、易于程序实现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0.
不同密度采样是否可以获得稳定的和可追索的地球化学模式是检验采样是否具有代表性,分析技术是否成熟的重要依据。笔者选择新疆哈密大南湖地区约6400km^2面积,进行了从超低密度(1个样/100km^2),甚低密度(1个样/25km^2)直到低密度(1个样/4km^2)地球化学采样,对比了3种密度地球化学采样所获得的地球化学数据和异常分布模式。得出如下结论:超低密度、甚低密度、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元素含量平均值和背景值非常接近;超低密度、甚低密度、低密度调查所圈定的地球化学省在形态上和变化趋势上非常相似,浓集中心的位置重合,表明不同调查阶段可获得稳定的和可追索的地球化学模式;采样密度越大数据离散程度越高,即最小值更小,最大值更大,表明元素分布的局部不均匀性,正是这种局部的不均匀性才能通过加密采样刻画出地球化学模式的细节变化,为逐步追踪矿化体奠定了基础;超低密度和甚低密度采样可以有效圈定矿集区所形成的大规模地球化学异常,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不仅可以圈定矿集区异常,同时可以圈定分散矿化的小规模局部异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