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5篇
  免费   503篇
  国内免费   91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687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499篇
海洋学   312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151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1996年8月3—5日发生在河北和山西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并对模拟结果用部分特殊观测资料进行了证实。天气形势的分析表明,“96.8”暴雨过程中登陆减弱的台风低压并未出现“75.8”暴雨中的台风与中纬度西风槽发生相互作用,入侵的弱冷空气是由华北高压南侧的偏东风引导至台风倒槽外围,是属于比较少见的登陆台风北上受高压阻挡停滞类型;台风倒槽内发生发展的2个中尺度对流云团是造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流层低层的偏南风低空急流对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暴雨期间,低空急流不仅强度大,而且伸展高度也相对较高;伴随强对流系统的主要入流和出流气流分别有2支,其中对流层高层的高空中尺度急流中心主要由强出流气流形成。分析还表明太行山对对流系统的阻挡可能是导致强降水长时间维持在石家庄附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2.
陈贵川  沈桐立  何迪 《高原气象》2006,25(2):277-284
运用MM5数值模式对1998年7月22~23日一次由西南涡引发形成湖南大暴雨的个例进行了数值试验。模式中设计了全地形、去掉江南丘陵地形、去掉江南丘陵和云贵高原地形三种方案。对比试验表明:在去掉江南丘陵和云贵高原后,由于地形的狭管作用消失,南北热力差异减弱,低空急流随之减弱;由于低空急流对西南涡和切变线的正涡度平流输送减弱,以及500 hPa高空槽引导切变线向南移与西南涡结合,造成西南涡增强,切变线减弱、消失。同时,本文还对三种模拟试验中地形作阶梯化处理,进一步验证江南丘陵、云贵高原对偏南风存在狭管作用,对低空急流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3.
江西“98.6”连续暴雨形成的特殊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延亭  张瑛 《气象》1999,25(6):8-12
1998年6月江西特大降水过程的环流特征与历年重大连续暴雨过程不同,500hPa形势对连续暴雨的形成并不很有利,但是,强盛的中低层西南急流、稳定的中低层切变、经常存在的地面辐合线为这次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下,降水的热力作用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994.
利用1999—2008年5—8月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每日2次的MICAPS资料及每日4次的NCEP 1°×1°资料,通过定义一个夏季华北冷涡强度指数(NCCVI),研究了夏季华北冷涡异常年西太平洋副高、东亚季风、高空急流及低层垂直运动的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夏季NCCVI异常强年500 hPa上贝加尔湖地区有气旋性环流发展,从贝加尔湖至我国华北地区为一显著的高空槽所控制,冷空气较活跃并随槽后引导气流扩散南下影响华北地区。对流层各层偏暖湿,200 hPa上高空急流偏强,700 hPa上高纬冷涡后部偏北气流加强,低纬偏南气流加强,冷暖空气在华北交汇,华北和东北地区低层上升运动发展。同期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略偏南;东亚夏季风偏强, 加强了水汽输送。夏季NCCVI异常弱年相反。  相似文献   
995.
珠峰地区雨季对流层大气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2007年7月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综合观测站的边界层塔、无线电探空和风温廓线仪观测资料,分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雨季低层大气风温湿等特征.珠峰地区雨季近地层风速、风向、温度等有明显的日变化.近地层风的日变化有两个很明显的阶段,00:00~14:30受谷风的影响而刮偏北风,14:30~24:00受冰川风的影响以偏南风为主.白天的冰川风比夜间的谷风要强些.中午13:30在600m以下存在强水平风速垂直切变,这可能是珠峰地区发生降雨的重要原因之一.低空急流在夏季比较常见.对流层平均降温率为0.685K/100m.低层大气的相对湿度一般有两个峰值高度,最大值在4000m以下,第二峰值高度不固定,到16000m以后相对湿度超不过10%.各层大气的风速风向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996.
傅慎明  孙建华  张敬萍  李崴 《气象》2015,41(5):554-565
采用NCEP CFS 0.5°×0.5°的再分析资料,中国气象局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FY 2E卫星TBB资料对2013年7月上旬的一次引发强降水过程的东北冷涡典型个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诊断,研究表明:(1)本例冷涡的发展期是其降水和对流活动的最活跃时期,其对应的最小TBB在-60℃以下,最强6 h降水可达124 mm,南海、黄海和日本海是冷涡降水的主要水汽源地。(2)本例东北冷涡是一个深厚的斜压涡旋系统,其最强斜压区和动能大值区主要位于涡旋外围;冷涡的冷心结构主要位于对流层中高层和对流层低层。(3)涡度收支表明,与对流活动密切相关的垂直涡度平流是本次冷涡产生的主导因子;涡度垂直输送和辐合作用是冷涡快速发展的主导因子;而辐散作用则最终导致了冷涡的消亡。(4)能量收支表明,旋转风动能制造是冷涡生成过程中动能的主要产生方式,而冷涡发展期,旋转风动能输送是冷涡动能维持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997.
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7月20~24日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发生、发展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MM5模式对此次冷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冷涡发展阶段,对流层顶存在两条急流带,一条为南伸的高纬高空急流带,另一条为副热带西风急流带,两条急流带在东北地区汇合,强副热带西风动量的输送增强...  相似文献   
998.
根据修订后的寒潮标准,对广西近46a的寒潮天气进行统计,并对典型寒潮年进行环流形势分析。结果表明:广西近46a出现了61次寒潮天气过程,其中全区性21次,桂北区域29次,桂南区域22次;广西寒潮最早出现在11月份,最迟出现在3月份,1月是寒潮出现的高峰月;出现寒潮频率的地域分布为东高西低;历年出现寒潮的总站数略呈下降趋势,并具有2年及11年左右的明显周期振荡特征。典型寒潮年环流分析表明当极涡南掉,东亚大槽加深,乌拉尔山脊维持,冬季风的加强及中纬度西风气流是导致冷空气堆积并爆发寒潮的主要环流形势。  相似文献   
999.
利用开封1981-2000年3—5月的大风资料,依据冷空气路径,将大风分为东北型、西北型;选出预报因子,用逐步回归方法,对因子进行筛选,选出效果较好的预报因子建立方程。  相似文献   
1000.
During the XXII Italian expedition in Antarctica, in the summer of 2007, severe weather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deep convective instability and heavy coastal precipitation occurred around the Terra Nova Bay area in the presence of an upper level trough and energetic katabatic winds flowing from the Ross Ice Shelf over the open sea. In this case study we document an example of boundary-layer frontal movement across the Ross Sea and mesocyclone development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frontal movement. A westward fast moving boundary-layer front, generated by the leftward turning katabatic airstream to the east of Ross Island, was observed propagating as a baroclinic wave disturbance in an easterly direction across the Ross Sea, merging later with a mesocyclone approaching Terra Nova Bay from offshore. The observed inertial trajectory and an estimation of the radius of curvature suggest that the vigorous katabatic airstream was sustained by the strengthening of a surface mesocyclonic circulation settled over the north-eastern Ross Ice Shelf, triggered by a sub-synoptic upper level trough passing over the area. We hypothesise that baroclinic instability in the low level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mesoscale vortex and for triggering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