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7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312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131篇
地质学   345篇
海洋学   376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51.
本文依据道路密度和道路面积率提出了基于街区的道路密度与道路面积率计算方法,并利用缓冲和叠置分析,计算并分析了基于街区内部道路公共化前后的道路密度和道路面积率变化情况,通过该方法能有针对性地选取街区中的内部道路,能促进道路的微循环,缓解交通问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内部道路公共化的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2.
针对管道内部缺陷定位中,里程轮累积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一致性检验算法。在原有一致性检验的基础上,新定义了一种置信距离测度,消除了不同测量精度里程轮之间存在两种置信距离的情况,再利用阈值分辨出有效数据和较大误差定位数据,消除较大误差对定位结果的干扰。综合运用一致性检验和极大似然估计,进行管道内部缺陷检测定位分析,通过试验对比分析可知,新的一致性检验算法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其平均相对定位误差为0.212%,有效减少了里程轮定位的累积误差,实现了管道内部缺陷检测的高精度定位,满足管道内检测的实际工程需求。  相似文献   
953.
传统的航测外业调绘基本上是基于纸质调绘片的作业模式,这种外业调绘模式容易造成工作的重复、调绘信息的遗漏以及内外业衔接矛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航测数据的生产效率。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建立一种全新的外业调绘模式,本文对基于移动终端的地理信息核查技术进行研究,实现了外业调绘成果的快速、高效采集以及内业和外业的一体化衔接,提高了的航测生产效率,实现了"内外一体"的信息化测绘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954.
冯飞  程耀  焦旭明  程浩  王德利 《世界地质》2016,35(4):1109-1118
由于OBC(ocean bottom cable)数据的采集方式为接收电缆铺设在海底,炮点在海面,常规的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不再适用,这给实际数据的处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本文利用地震波场干涉重建方法,对采集到的OBC数据进行波场重建,得到炮点和检波点都位于海底的虚拟炮集记录,与常规的在地表激发、地表接收的炮集一样,把OBC数据的层间多次波转化成常规的表面相关多次波和层间多次波,再进行预测。将其结果与共聚焦点(CFP)边界算法去除层间多次波的结果进行了对比,体现干涉重建技术在OBC数据层间多次波预测方面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55.
内孤立波波致流场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KdV、mKdV理论,利用Fluent计算软件,采用"平板拍击"造波方法,进行内孤立波数值模拟,并与物理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利用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内孤立波波致流场变化,结果表明:上下层流体中波致水平流速方向相反,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波谷经过时刻流速最大;在波谷经过断面处,波致水平流速在上层流体中沿垂向分布无明显变化,在波面以下的下层流体中有衰减趋势,但衰减很小;两层流体界面与波谷之间存在过渡水深范围,水平流速在该水深范围内沿垂向衰减明显,且随内孤立波振幅的增大,过渡水深范围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956.
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进行核酸扩增,凭借横向流动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LFD)完成扩增产物检测,建立了可快速检测孔石莼(Ulva pertusa)的LAMP-LFD方法。该方法首先在孔石莼的内转录间隔区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8个种内保守区域设计6条特异性引物(上游内引物由生物素标记),进行由生物素标记的LAMP反应;同时,在两条外引物的有效扩增区段内设计1条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标记的探针,生物素标记的LAMP产物与FITC标记的探针特异性杂交后,在LFD上完成结果显示。优化后LAMP的反应条件为63°C反应50min,加上探针杂交与LFD检测共需60min。结果表明,利用该LAMP-LFD方法可特异性地检出孔石莼,对浒苔(Ulva prolifera)等9种常见藻类的检测均呈阴性。利用该方法最低可检测到3.04×10~(–2) pg/μL的孔石莼基因组DNA,是以LAMP外引物进行的常规PCR方法的1000倍。针对一定数量的实际样本的检测结果表明,LAMP-LFD方法与传统的形态学观察的结果一致。因此,本研究建立的孔石莼LAMP-LFD快速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有望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孔石莼快速检测和定期监测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57.
一个典型南海北部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模态内孤立波在海洋中极少被观测到。本文基于潜标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数据,对南海北部陆架区的一个典型第二模态内孤立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的流核出现在135 m深度处,其最大水平流速为0.66 m/s,传播方向为西偏北58°。沿传播方向的内孤立波流速分布在80~170 m的深度范围内,而与传播方向相反的逆流出现在海表和海底附近。垂向模态分析表明,该第二模态内孤立波水平流速的垂向结构与理论结果吻合良好。能量计算结果显示其动能密度的垂向积分可达14 kJ/m2,而波峰线方向单位长度上的动能估算值为5.98 MJ/m。尽管该第二模态内孤立波的动能比陆架区第一模态内孤立波小1个量级,但其高达0.045 s-1的流速垂向剪切约为典型第一模态内孤立波的2倍,表明其导致的混合可能更强。  相似文献   
958.
以攀枝花教师街滑坡为背景,考虑土体抗拉强度的影响,结合抗剪强度,采用“拉剪强度同等折减法”来研究滑坡的稳定性。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含水率对教师街滑坡不同岩土层的影响规律,发现滑带层土体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受水的作用更加显著。通过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和拉剪同等折减法,得到了教师街滑坡的拉剪临界折减系数、临界内摩擦角、临界粘聚力;同时,还发现教师街滑坡对土体的内摩擦角敏感度最高,但是抗拉强度的影响和粘聚力很接近,不容忽视;滑坡坡肩位移大于坡脚位移,应注意坡肩位移的变化。  相似文献   
959.
鲁博  严耿升  李瑞琴 《地下水》2018,(5):112-114
通过对砂土的抗剪强度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砂土内摩擦角和粘聚力随不同颗粒粒组含量、密实度的变化趋势及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砂粒组含量的增大,内摩擦角呈线性增大趋势;当粉粒和粘粒含量增加时,粘聚力亦呈线性增大趋势。同时,试样干密度的增大使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呈线性增大。砂土中的粗粒和细粒含量变化存在一个对应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变化的区间。通过回归分析砂土抗剪强度与所含颗粒不同粒径、密实度关系,在特殊条件下,可以有效快速判定砂土剪切指标。  相似文献   
960.
In this study, a three‐dimensional (3D) non‐hydrostatic circulation model was applied to study the thermal structure, its evolution and water circulation of Yachiyo Lake in Hiroshima, Japan. The simulations were conducted for 1 month during July 2006. The meteorological forcing variables such as wind stress, surface atmospheric pressure and heat flux transfer through the lake surface were provided by an atmospheric mesoscale model run. The vertical mixing process of the lake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Mellor‐Yamada turbulence model. The 1‐month numerical simulation revealed the wind‐induced currents of the lake, two gyres in the mid‐layer, and depth‐averaged monthly mean currents. Further numerical experiments study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two gyres in the lake show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topography in gyre formation. The 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lake and its evolution both in space and in time as predicted by the model showed very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ed valu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Yachiyo Lake. The internal gravity waves, which are crucial for mixing in the stratified lake, are depicted by the vertical fluctuation of isotherms. Using the non‐dimensional gradient Richardson number, Yachiyo Lake was determined to be stable under strong stratification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nd therefore very sensitive to wind stress.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