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6篇
  免费   196篇
  国内免费   314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290篇
地球物理   216篇
地质学   560篇
海洋学   154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02篇
自然地理   26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91.
The springtime temporal variations of striped weakfish (Cynoscion guatucupa) population structure available to the commercial fisher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evaluated in the Uruguayan coastal zone (35° −33.4°S), from 86 stations sampled in 1994, 98, 99 and 2003. We examined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ge-class structure over four years under different 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1) 1998 (El Niño year) was characterized by elevated water temperature; (2) 1999 (La Niña year) was characterized by decreased water temperature; and (3) 1994 and 2003 were ‘typical years’ with intermediate values in those parameters. To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major shifts in population structure occurred between years we used ANOSIM and SIMPER analysis to determine which age-class typified and discriminated between years. A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was used to define the temporal pattern of age-class structure of C. guatucupa and to estimate its associations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depth, temperature, salinity,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and zonal and meridional component of the wind). The C. guatucupa population structure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1998 and 1999 and 1994–2003. During 1998 and 1999,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was dominated by adults (between 4 and >7 age-class), while that in 1994 and 2003 was dominated by juveniles (between 0 and 3 age-class). CC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zonal wind and salinity has a major influence on the temporal pattern of C. guatucupa population structure. Juvenile population structure was associated with low salinities and occurred when the wind field forced an inflow of freshwater into the marine coastal area from the Rio de la Plata estuary, while the adult structure, associated with high salinities, occurred when the area was dominated by a wind driven inflow of higher salinity shelf water.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short-term environmental synoptic condition has a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C. guatucupa than long-term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对南海夏季风异常年夏季南海及周边地区主要海-气要素场的对比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强、弱季风年夏季南海及周边地区的主要海-气要素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强季风年夏季南海中南部地区低层西风加强、高层东风加强,以南海北部为中心存在气旋性距平环流,上升运动增强。相应地,南海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对流和降水增强,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弱季风年则表现出与强季风年几近相反的分布特征。此外,强季风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季风年位置明显偏东、强度明显偏弱。与对流和降水的分布相对应,强、弱季风年夏季南海及周边地区大气热源状态的分布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差别最显著的区域正是在南海及周边地区。在强季风年,西起孟加拉湾东至菲律宾以东的洋面上为较明显的热源增强区,而弱季风年则为明显的热源减弱区。此外,强、弱季风年,南海海域的海面高度、海洋环流、海表温度等表征海洋状况的要素分布也明显不同,分布形势几近相反。海温作为重要的外源强迫,不仅对季风环流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而且明显受到季风异常的影响,进而对局地的天气气候产生重要的滞后影响。  相似文献   
993.
利用重庆地区能见度及温、压、湿、风等气象资料和大气颗粒物浓度数据,对重庆能见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建立能见度预报模型,分析比较了引入PM2.5浓度因子对预报模型的影响效果。发现:重庆地区能见度分布呈现西低东高以及长江沿线较低的分布特征;雾发生时的平均能见度低于降水时能见度也远低于剔除雨、雾后的能见度,表明低能见度受大气中水汽影响更大;雾在冬季比例明显增加,使得平均能见度在冬季明显降低,而6月和10月降水增多是导致这两个月平均能见度出现明显降低的重要原因;能见度日变化呈现单峰型,雾和降水高发时段与平均能见度低值区重叠,是造成夜间能见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大气湿度、温度及颗粒物浓度都是影响能见度的重要因子,当相对湿度小于70%时能见度随PM2.5增加明显降低,当相对湿度大于70%时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降低;在能见度的客观预报模型中引入PM2.5浓度因子的预报效果好于不引入该因子的效果,特别是秋冬季的预报效果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994.
海面-地面系统变化影响评价模型是建立在对区域性海面-地面升降运动及其相应的海陆关系演变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虚拟试验及动态监测、预测基础之上的一种未来海面上升影响预估模型,它为抵御未来海面上升对沿海低平区域的潜在威胁,提供可供决策参考的定量化的空间和属性信息。与以往的海面上升影响预估方法相比,设计的模型在GIS软件平台上进行开发,采用菜单式用户界面,可以就预估的海面-地面系统变化所导致的综合影响进行快速的动态评价,并且在评价中考虑了不同土地利用状况的差异性以及经济产值的时空分布差异性。用该模型对太湖流域地区进行了模拟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5.
三峡水库塌岸影响因素的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库蓄水后库岸边坡失稳破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塌岸模式及塌岸规模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章在对三峡库区典型塌岸段地质条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物理模拟手段,系统地研究了水库岸坡土体材料、岸坡坡角、库水位、降雨强度对岸坡流失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存在冲磨蚀型及滑移型两种主要的塌岸模式。岸坡土体流失量与岸坡坡角、岸坡物质组成、降雨强度等成正相关关系,且各因素对流失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岸坡物质组成及岸坡坡角是主要影响因素。各因素对岸坡流失量的影响还存在临界值,超过此临界值时,该因素对塌岸的影响将变得非常明显。由于物理模拟经历的时间较短,试验所得规律仅适用于水库蓄水后一定时期内塌岸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6.
浙闽丘陵区土壤侵蚀影响因素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浙-闽丘陵区土壤侵蚀现状调查、分析研究,揭示了浙-闽丘陵区土壤侵蚀的严重性,提出了浙-闽丘陵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降雨条件;地形;地表松散的堆积物;植被的覆盖程度。降雨丰富且集中,山高坡陡,地表易流失的土壤,植被的严重破坏等,为该地区的土壤侵蚀提供了条件。最后,本文提出了浙-闽丘陵区土壤侵蚀防治对策应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工程、耕作密切结合。生物措施主要为植树种草;工程措施是改变小地形,以达到蓄水、保土的目的;耕作措施主要是改变乱开荒的做法,摒弃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禁止陡坡开垦。不同地区应根据实地情况合理防治,采用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要根据影响因素来制定防治对策,也应该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997.
腾冲地震台数字化水温记录多次出现数据突跳,影响观测资料质量。引入1套相同型号的水温仪进行对比观测,对可能引起原水温仪数据突跳的因素(静电干扰、供电电压、仪器探头故障等)进行一一排查,结果表明,水温仪主机数据转换模块工作不正常是引起水温数据突跳、阶变的主要原因,仪器供电电压不稳、雷电因素对数据突跳的产生有促进作用。消除水温数据突跳干扰的有效解决办法是更换1套水温观测仪器。  相似文献   
998.
2021年8月9日,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报告第三章“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定量评估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程度以及气候模式对观测到的平均气候、气候变化和气候变率的模拟性能。报告基于气候系统的多个圈层变量的综合评估明确指出,毋庸置疑的是,自工业化以来人为影响已经使大气、海洋和陆地升温;支撑本次评估的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气候模式模拟的大多数大尺度气候指标的近期平均气候,相比前一次评估报告(AR5)中的CMIP5模式结果有所改进。报告在更广泛的领域和区域提供了更多证据表明气候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影响,但受制于观测、模式与过程认知的不足,在大气、海洋、冰冻圈、生物圈及气候变率模态的多个指标变化中人为影响的贡献方面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甚至缺少研究。  相似文献   
999.
大气环流系统组合性异常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的持续严重雨雪冰冻灾害、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和2009/2010年冬季云南的极端干旱灾害的分析结果,再次强调指出,对于一些小概率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大气环流系统的组合性异常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2008年的严重雨雪冰冻灾害的发生,多个大气环流系统的组合性异常包括: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的横槽,这为不断有冷空气从西路向南爆发提供了条件;东亚和日本地区的高度正异常使得北方冷空气的势力不是很强,适于锋面在我国南岭及其以北地区较长时间停留,为持续降水确立了背景;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和偏西也对冷空气的向南推进起了阻挡作用;印-缅槽的持续偏强和西太平洋副高的偏强共同使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华南地区,有利持续降水的发生,为冰冻造成了条件。对于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的发生,多个环流系统的异常包括:夏季西南季风涌的活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北方冷空气活动和青藏高原对流系统东传的共同作用。对于2009/2010年冬季云南的极端干旱灾害的发生,多个环流系统的异常包括:对流层高层中东地区副热带西风急流减弱,影响Rossby波的活动,不利于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槽的建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略为偏南,对低层水汽输入云南起到抑制作用;NAO的负异常所导致的遥相关波列异常,使得东亚北方冷空气活动偏东,不易到达云南地区,还使得南支槽偏弱,暖湿气流也不易到达云南地区。ENSO虽然对中国天气气候变化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但并非每次异常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都是它的直接影响。对于ENSO影响必须具体分析,才能决定它在异常事件、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中的确切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MODIS产品的中国陆地冰云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1年11月-2016年10月Terra卫星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3级大气产品数据(MOD08_M3)对中国陆地区域冰云发生概率、有效粒子半径、光学厚度和冰水路径的水平分布与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云特性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与东亚季风和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存在一定联系。近5年冰云发生概率呈上升趋势,季节性变化规律明显,高值区出现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冰云有效粒子水平分布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的趋势,总体季节性变化特点不明显,但在纬度较高地区出现随季节变化特征;冰云光学厚度与冰水路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呈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总体季节性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