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波浪作用下大块石稳定性条件的研究,不仅是泥沙运动力学急待发展的内容之一,也是抛石工程合理化设计的重要问题。在收集大量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波浪作用下大块石的受力状况,得出当大块石处于失稳临界状态时,其所受失稳应力与其自身有效容重和其当量直径乘积的比值是雷诺数、斯特鲁哈尔数及块石水下休止角的函数。为排除块石形状和块石间相互支撑形式不规则等干扰因素的影响,采用固定钢圈支撑孤立水泥砂球,在波浪槽中进行试验研究。根据试验资料,在斯特鲁哈尔数大于10的条件下,验证了当沙粒雷诺数达到105以后Shields曲线出现跳跃的事实。  相似文献   
32.
陕北浅埋煤层开采引起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保水采煤成为陕北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煤炭资源科学开采的关键。以神南矿区为例,研究了黄土、红土隔水层的隔水性及采煤对其隔水性的影响。神南矿区砂土基型煤层的保水开采的关键隔水层为上覆粘土层,室内、外试验显示:粘土层失稳后流量猛增形成裂隙流,不利于保水采煤;黄土受地面张裂隙发育的剪切作用处于破碎状态,采动后渗透系数表现为数个数量级的变化;红土处于整体下沉带,受附加应力影响表现出较大的塑性变形,采动后渗透性减小,有利于保水采煤。为实现保水采煤,保证粘土层整体不失稳,宜采用回填采空区技术对地面沉降以及土体围压进行控制,当地面沉降量减小时黄土层可保持不失稳,当侧限应力存在时粘土层的稳定性亦可以保持。  相似文献   
33.
营毛沱水源地位于河西走廊北部干旱缺水的马鬃山区西段。根据前人资料利用水文地质测绘与地球物探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在本区寻求到了可供开发利用的构造带裂隙水,运用映射法在隔水边界(构造带)附近,根据拟开采量的不同对水源地在开采过程中的水位降深进行了预报,为水源地的运营提供了依据;成功建立了不小于45万m3/a的集中供水水源地,为河西走廊北部山区少部分锰铁矿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水资源保障。对以后在河西走廊北部干旱区寻找水资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4.
高密市南部低缓丘陵区是山东省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通过遥感解译、水文地质调查、物探、钻探等手段,在小于家庄村南成功施工1眼深100 m水井,并通过多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求取了部分水文地质参数,确定了可开采量。此次工作对下一步该区农业抗旱、居民生活用水打井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35.
地下水的补排主要包括垂向的地面入渗补给、蒸发排泄(蒸发可视为入渗的负值)及侧向的地表水补给、排泄。水文地质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地下水可持续开釆量的评价准则,涉及补给的增量与排泄的减量,因此地下水开采的预测模型必须包含上述两类的补给、排泄因素,否则不能满足要求。然而,经典的Theis不稳定井流模型,即使在傍河抽水,也只有侧边界的补给、排泄作用,而不涉及上边界的地面入渗补给。这样一来,这个解析模型基本上不能够用于预测,而只能在旱季用于井流试验求取含水系统的参数。为此,文章的目标是发展具地面入渗补给的Theis不稳定潜水井流模型。对于潜水流问题,不能再用承压水流的以水头为应变量的方程来建立,应采用第二类线性化方法的势函数来建立潜水流问题。对于既有降雨入渗补给,又有抽水井作用的复杂的水文地质问题所概化数学模型的求解,采取的方法是把它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子模型问题求解,然后将其合成为原来复杂数学模型的解。基于质量守恒原理,假定渗流服从Darcy定律并满足Dupuit徦定建立了水流基本微分方程。然后对于两平行河流及一河流平行一隔水边界形成的两类条形区域,具地面均匀稳定入渗补给的井流问题,获得通用水位方程和几类常见的特定条件水位方程及其流量方程。此外,提出并采用“边界对边界的反映法”用以求解一河流平行一隔水边界条形区域的同一问题,减少了许多推导过程。最后,作为上述理论成果的初步应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应用,即在河水水质不能满足要求的河流附近,设有一口抽水井,计算该抽水井在不汲取河水的前提下的临界流量方程,获得具重要意义的结构简洁的关系式。该方程也可以用于滨海区的抽水井,在不发生海水入侵前提下的临界抽水流量计算。给出了上述条件不稳定井流过程某时刻的地下水流网图,其流网与文献中常见的傍河井流的流网相比,具显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36.
软土的含盐特征是地基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含盐特征主要受沉积环境控制,往往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以长江河口北翼海陆交互相软土为研究对象,采集多组土样进行室内试验,进行土体含盐特征、参数相关性及沉积环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软土含盐特征为NaCl型,含盐量均值为0.613%,以弱盐渍土为主,占比85.4%。含盐量、Cl−含量、Na+含量、K+含量峰度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但偏度检验值坐落在拒绝域,不属于正态分布。其他离子假设检验偏度和峰度检验均不符合正态分布。软土含盐量与Cl–含量相关性最高,与除了Ca2+含量、${\rm{CO}}_3^{2-} $含量之外的离子相关性好。软土Cl–含量与含盐量、${\rm{SO}}_4^{2-} $含量拟合以乘幂效果最佳;Cl–含量与Na+、Ca2+、Mg2+、K+、${\rm{HCO}}_3^- $含量拟合以多项式拟合效果最佳。软土环境沉积为碱性。软土钠吸附比平均值为54.35,与标准海水的钠吸附比接近,说明软土层含盐特征保留了海水特征。随着深度的增加,软土钠吸附比有减小的趋势,这与软土形成时间有关,软土形成时代越老,渗透淋滤的时间越长。软土中Sr/Ba远大于1,说明土体沉积时受到了海水作用。软土浸出液中的γMg/γCa远高于地表淡水的γMg/γCa背景值,说明土体沉积时受到海水入侵。引入海水混合模型,计算了海水混合比例。海水混合比的低值主要分布于西部远离海岸区,该区土体沉积主要受长江河水控制。海水混合比的高值主要分布在滨海地区,该区土体沉积主要受海侵控制,海相属性更重。  相似文献   
37.
王士涛  郭宪璞 《地质论评》2015,61(6):1205-1210
本文主要报道采自新疆巴楚一间房剖面晚奥陶世恰尔巴克组紫红色瘤状泥质灰岩中具有外骨骼无颌类的头甲标本,其中一件头甲甲胄背部保存了清晰的眶孔、松果体,另外两件头甲腹部甲胄分别保存了口孔及鳃区鳃囊独立开向体外的6对外鳃孔等的外部形态构造,并初步讨论了其与国内外奥陶纪——泥盆纪具有外骨骼无颌类的异同关系。由于此次研究的头甲背部化石不具有志留纪——泥盆纪通常背甲背部前端具有的鼻垂体孔,而另外两件头甲腹部具有鳃区鳃囊独自开向体外的外鳃孔等构造特征,从而揭示了该地区晚奥陶世脊椎动物群具有的特殊性及独立性。这是自寒武纪发现以软体印模为主要特征的脊椎动物之后,首次在国内对前志留纪的具外骨骼的脊椎动物外部形态特征的详细报道。本研究对于了解、研究早期古脊椎动物的发生、演化,具有脊椎动物生物学依据及其分支系统的建立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8.
朱天林 《湖南地质》1996,15(1):47-48
通过矿区补充地质勘探的水文地质工作和现有生产坑道的揭露,对水湖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有新的认识,重新预算了矿坑涌水量。  相似文献   
39.
氨氮在黏土防渗层中渗透和运移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太湖疏浚污染底泥中含有的一种主要污染物--氨氮在底泥堆场黏土防渗层中的渗透和运移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室内通过渗透模拟试验和动态土柱试验,测定了不同固结压力作用下黏土的渗透系数和弥散系数,通过静态吸附试验测定了黏土对氨氮的吸附系数。试验结果表明,底泥堆场下部的黏土防渗层对底泥中的氨氮具有较强的吸附和阻隔能力。  相似文献   
40.
A rough estimate of glacial erosion in the Precambrian basement is related to the total denudation of bedrock since its formation in the Proterozoic. The basis for the calculations is reference to surfaces of different age. Glacial erosion is responsible for merely polishing the northern shields. Major denud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Proterozoic and amounted to tens of kilometres. During long periods the basement was protected by Palaeozoic cover rocks. It was re-exposed successively during the Mesozoic and Tertiary with denudation amounting to 600 m at the most. Glacial erosion can generally be counted in tens of metres though with great variations. © 1997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