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7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124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125篇
地球物理   193篇
地质学   392篇
海洋学   124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93篇
自然地理   79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81.
陈根良 《测绘通报》2022,(3):28-31+82
湿地是全球重要生态系统之一,由于环境污染、过度开荒、非法矮围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当前湿地资源正面临着巨大威胁。本文从自然要素和人为活动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初步探讨了国际重要湿地质量评价的总体思路和技术方法,并以湖南东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质量评价方法切实可行,能够为加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和履约能力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82.
碧玺是一种色彩丰富倍受青睐的宝石,同时也可以作为环境矿物用来治理环境.碧玺具独特的自发极化现象,具有表面电场,可以电解水、吸附带电离子、释放空气负离子.这些独特的性质赋予碧玺治理环境的用途,例如吸附污水中重金属离子、降解有极大分子污染物等.人体佩戴碧玺时,这种自发极化现象也会带来一定的保健功效,具有一定的电磁屏蔽效果,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783.
岩溶城镇区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市南山老龙洞地下河流域为研究单元,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该区域人类活动对岩溶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并探讨污染物的来源。结果表明,受城镇区人类活动影响,老龙洞地下河流域地下水 NO3--N和PO43--P污然最为严重,按 GB5749-2006规定,研究区的地下水已不可作为饮用水源。老龙洞地下河水NO3--N含量逐年在减少,而PO43--P却在增加,赵家院子泉水PO43--P增长也十分迅速,老龙洞地下河流域地下水受城镇化影响越来越明显。老龙洞地下河水受城镇人类活动、工业活动、农业活动的共同影响,污染比泉水严重。老龙洞地下河中NO3-和SO42-含量的减少,说明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地下水的污染是可以得到治理的。  相似文献   
784.
亚热带稻作区表土孢粉研究及其考古学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地点位于广东、湖南和湖北三省的华南双季稻分布区,纬度跨度为 22.84°~32.51°N之间。沿纬度每 30~50km间距取样,一共为26个样点,每个样点包含 3~5个样品(稻田内、稻田外和附近地表或次生林表土样)。本研究采用了孢粉分析方法,在镜下共鉴定77种孢粉类型。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稻田耕土表层的禾本科花粉含量为36%~88%,其中水稻型花粉含量为30%~84%,平均含量为57.41%。而稻田外旱地样品禾本科总量降至26%~77%之间,而水稻型花粉平均值降低至38.52%。稻田内外样品和尘土花粉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在人类强烈干扰的双季稻耕作区,禾本科含量达到36%以上时,很可能表明与稻作农业发展有关。上述表土孢粉结果为地层孢粉分析寻找农业和人类活动的证据提供了新的数据。
番禺万顷沙钻孔孢粉研究表明,禾本科花粉在历史上出现一个快速增加的突变(从约10%增加至50%),反映了珠江三角洲稻作农业的迅速发展开始于秦朝,可能与当地人口快速增加和中原地区农耕技术的引入有关。而香港壕涌西区考古遗址地层的孢粉分析揭示出该地点的土地利用是从明清才开始作为耕地使用,而更早的唐宋时期并非原地种植水稻。  相似文献   
785.
中国北方有大面积的土地被沙漠和黄土覆盖,是现代沉积和侵蚀比较活跃的地区。强烈的地表过程不仅影响着区域的生产生活活动,还通过粉尘传输影响北半球甚至于更大范围的气候和环境。长期以来,由于综合研究不够,对沙漠-黄土体系的沉积和侵蚀规律以及未来趋向的认识有限。结合对沙漠沙地-黄土沉积的高密度光释光年代测试结果,基于地统计法和遥感分析的黄土堆积量估算以及现代降尘、地表侵蚀的观察研究,认为沙漠沙地-黄土堆积区的沉积和侵蚀过程受气候变化控制,这里既是堆积区,又是侵蚀区,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黄土比沙地沉积保存着更完整的过去气候变化信息。黄土高原水蚀和风蚀在地质历史时期就存在,人类活动加强了侵蚀过程,但可能还没有实质性地改变这一趋向。通过对地质记录和古气候模拟结果的分析,在未来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沙地地区可能由于有效湿度减少变干而使风尘活动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粉尘沉积速率也将随之加快。  相似文献   
786.
从GIS数据的模糊可靠性分析、GIS软件模糊可靠性分析、GIS硬件模糊可靠性分析和GIS人员模糊可靠性分析等4方面阐述GIS的模糊可靠性分析中的关键问题,论述各个关键问题所研究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困难,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87.
内蒙古东部位于欧亚草原带东端,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但目前对这里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还缺乏系统的整体性研究.文章根据已有的考古资料、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研究结果与具体的实地考察,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内蒙东部地理环境特征与人类活动遗址时空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1)从气候环境的角度上看,全新世的湿度呈从...  相似文献   
788.
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不仅危及人类健康,而且影响当今人类的生存条件及未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根据近10年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分析研究了气候变暖对非病原性疾病的影响。分析表明,气候变暖助长病原性媒介疾病的传播,可能激活某些新病毒,增加疟疾等疾病,助长SARS、禽流感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89.
The change of annual stream flow in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a typical arid‐inland basin in north‐west China, was investigated using hydrological, meteorological and water‐related human activities' data of the past 50 years. The long‐term trends of the hydrological time series were examined by non‐parametric techniques, including the Pettitt and Mann–Kendall tests. Double cumulative curves and multi‐regress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separate and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s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stream flow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y area has been experiencing a significant upward warming trend since 1986 and precipitation shows a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 but an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plains region. All stream flows in the upper reach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Shiyang river exhibit decreasing tendencies. Since 1970,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irrigation, have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upstream flow, and account for 60% of total flow decreases in the 1970s. However, climate changes ar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observed flow decreases in the 1980s and 1990s, with contributions to total flow decrease of 68% and 63%, respectively. Before 1975, flow decreases in the upper reaches were the main factor causing reduced flow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Shiyang river. After 1975, the effect of human activities became more pronounced, with contributions of 63%, 68% and 56% to total flow decrease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Shiyang river in the periods 1975 to 1980, 1980s and 1990s, respectively. As a result, climate change is responsible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flow decreases in the upstream section of the catchment during the 1980s and 1990s, while human activities have caused flow decreases downstream during the same period.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90.
本文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利用1971—2016年吴江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2004—2016年吴江区自动气象观测数据、2016年吴江区各镇人口和面积数据、2016年ASTER GDEM 高程数据和Landsat 8 OLI_TIRS卫星遥感数据,将湖陆风指数引入人居自然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建立缓冲区后,分别计算气候适宜性指数、地被指数、水文指数、湖陆风指数和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分区分级评价了吴江区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1)吴江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度从西部往东部逐渐递减。(2)一般适宜区主要位于吴江区的东北部和东南局地,中度适宜区分布在中北部和南部,较高适宜区位于中部以西太湖沿岸,高度适宜区位于紧临太湖的西南地区,极高适宜区位于西南角局部地区。(3)引入湖陆风指数后,评价结果能更好地反映临湖平原的湖陆风环流对局地气候所起的关键作用。(4)建立缓冲区后的水文指数分布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吴江区不同尺度水体分布对人居环境自然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