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6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423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23篇
地质学   1119篇
海洋学   216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87篇
自然地理   17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01.
根据海道测量精密测量的需求,对姿态与定位数据融合的同步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GPS大地高数据和升沉数据,建立了一种基于相关逼近原理的定位与姿态数据同步模型。该模型能够确定定位与姿态数据的相对延时,实现两类数据在同一时间基准下的同步。实例计算表明,定位与姿态数据的相对延迟时间已成为两类数据融合应用中必须考虑的因素。由同步模型解算后,GPS大地高数据与总升沉数据体现了更好的一致性,由此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2.
变质作用、板块构造及超级大陆旋回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麻粒岩相超高温变质作用(GUHTM)主要发育于新太古代至寒武纪岩石中;推测在深部较年轻的,特别是新生代造山带岩石中也会有GUHTM存在。岩石中最初出现GUHTM记录意味着产生瞬时极高热流处的地球动力学发生了改变。许多GUHTM带可能发育于类似现代大陆弧后的构造背景中。在较热的地球上,超大陆及其裂解形成的循环组合,尤其是经岩石圈减薄的洋盆卷入到其外翻过程中可能产生比现代太平洋边缘更热的大陆弧后。中温榴辉岩 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EHPGM)也是最先发现于新太古代岩石记录中,并发育于从元古宙至古生代岩石中。EHPGM带是对GUHTM带的补充,并经常认为是记录了从俯冲至碰撞造山作用的过程。在元古宙岩石记录中的蓝片岩明显记录了与现代俯冲作用相关的低热流梯度。以发育柯石英(±硬柱石)或金刚石为特征的硬柱石蓝片岩和榴辉岩(高压变质作用,HPM)及超高压变质岩(UHPM)主要是在显生宙形成。HPMUHPM记录了显生宙俯冲碰撞造山带早期碰撞过程中的低热流梯度及陆壳的深俯冲作用。尽管与直觉不同,在超级大陆聚敛期(Wilson旋回洋盆打开和关闭)的大陆地块增生过程,许多HPMUHPM带看来确实是通过小洋盆关闭而发育起来的,反映双重热体制的双重变质带仅发育于新太古代以来的岩石记录中。双重热体制是现代板块构造的特点,而双重变质作用则是板块构造在岩石记录中的特征性标志。尽管构造样式很可能不同,新太古代以来GUHTM和EHPGM带的发育证明“元古宙板块构造体制”的开始。以冷俯冲和大陆地壳深俯冲至地幔,以及其中的部分又从深达300 km处发生折返为标志,“元古宙板块构造体制”在新元古代进化为“现代板块构造体制”,这个转变可由岩石中的HPMUHPM证明。记录这种极端条件的变质带年龄是不一致的,而变质作用发生时间与各大陆岩石圈聚合到超级克拉通(如Superia/Sclavia)或超级大陆(如Nuna (Columbia), Rodinia, Gondwana, 和Pangea)的时间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3.
黄铁矿是重要的金属硫化物矿物,在多种矿床中均有产出,其标型特征对矿床成因、矿体空间分布等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以扬子板块西缘攀西地区白草矿区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利用矿相学、电子探针等分析方法来对比研究浸染状、致密块状、斑杂状、网脉状矿石中黄铁矿的标型元素特征.结果表明:白草矿区黄铁矿Fe、S平均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分别为...  相似文献   
104.
New in situ data based on hydraulic fracturing and overcoring have been compiled for eastern Australia, increasing from 23 to 110 the number of in situ stress analyses available for the area between and including the Bowen and Sydney Basins. The Bowen Basin displays a consistent north‐northeast maximum horizontal stress (σH) orientation over some 500 km. Stress orientations in the Sydney Basin are more variable than in the Bowen Basin, with areas of the Sydney Basin exhibiting north‐northeast, northeast, east‐west and bimodal σH orientations. Most new data indicate that the overburden stress (σV) is the minimum principal stress in both the Bowen and Sydney Basins. The Sydney Basin is relatively seismically active, whereas the Bowen Basin is relatively aseismic. Despite the fact that in situ stress measurements sample the stress field at shallower depth than the seismogenic zone,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ress measurements and seismicity in the two areas. Mohr‐Coulomb analysis of the propensity for failure in the Sydney Basin suggests 41% of the new in situ stress data are indicative of failure, as opposed to 13% in the Bowen Basin. The multiple pre‐existing structural grains in the Sydney Basin further emphasis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ropensity for failure in the two areas. Previous modelling of intraplate stresses due to plate boundary forces has been less successful at predicting stress orientations in eastern than in western and central Australia. Nonetheless, stress orientation in the Bowen Basin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predicted by modelling of stresses due to plate boundary forces. Variable stress orientations in the Sydney Basin suggest that more local sources of stress, such as those associated with the continental margin and with local structu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stress orientation. The effect of local sources of stress may be relatively pronounced because stresses due to plate boundary forces result in low horizontal stress anisotropy in the Sydney Basin.  相似文献   
105.
辽宁省金矿集中区及其与构造样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辽宁省金矿划分四种类型,十个主要金矿集中区。这些集中区均受华北地台东西向基底构造活动带及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所产生的北西向构造挤压带和北东向构造—岩浆岩带的复合作用控制。它们分别处于太不洋成矿带的内带(辽东)和外带(辽西)。并以郯庐断裂为轴线,构成了两大“U”字形,类似共轭曲线展布的构造样式。根据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了控制金矿集中区构造样式的形成机制。区内脉状金矿大都分布在深断裂(深度大于五公里断裂)带附近。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109.
本文在对天山构造地貌形成、演化及构造地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天山作为陆内古板缘山的构造、边界及动力条件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活动性陆内古板缘山地的造山旋回模式。  相似文献   
110.
A simple model of plate generation from mantle flow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