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08篇 |
免费 | 937篇 |
国内免费 | 5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8篇 |
大气科学 | 415篇 |
地球物理 | 954篇 |
地质学 | 1328篇 |
海洋学 | 806篇 |
天文学 | 35篇 |
综合类 | 326篇 |
自然地理 | 39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88篇 |
2023年 | 80篇 |
2022年 | 134篇 |
2021年 | 141篇 |
2020年 | 146篇 |
2019年 | 176篇 |
2018年 | 147篇 |
2017年 | 167篇 |
2016年 | 154篇 |
2015年 | 162篇 |
2014年 | 204篇 |
2013年 | 203篇 |
2012年 | 205篇 |
2011年 | 188篇 |
2010年 | 160篇 |
2009年 | 177篇 |
2008年 | 186篇 |
2007年 | 169篇 |
2006年 | 174篇 |
2005年 | 177篇 |
2004年 | 116篇 |
2003年 | 120篇 |
2002年 | 92篇 |
2001年 | 94篇 |
2000年 | 113篇 |
1999年 | 94篇 |
1998年 | 73篇 |
1997年 | 78篇 |
1996年 | 79篇 |
1995年 | 74篇 |
1994年 | 56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7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对目前岩石“全曲线”测试的若干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电液伺服岩石压力试验机工作机理的角度,对目前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以下简称“全曲线”)测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的是为了解决“全曲线”测试的2个问题,即如何测出“全曲线”;如何使测出的“全曲线”真实反映岩石的力学特性,并将其用到工程中。 相似文献
53.
本对斜交型扰动不稳定谱点的分布做了理论分析,得到了该谱点分布的半圆定理一该谱点分布在复一面上以原点为圆心以R0为半径的上半平面上,同时还对该不稳定增长率的上界作了估计。发现水平永度越小,模式顶越高则该估计值越大;垂直风切变的增大和纬度的增高对该增长率的增大有正贡献;当层结稳定度减小时,最大增长率随相对最大增长率得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54.
渔业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与其种群大小有关,而且还与作业规模、单位作业的经济成本和贴现率等有关。传统生物经济模型通常忽视了贴现率对渔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本文根据1999年-2009年中、日、韩三国在东黄海捕捞的鲐鱼渔获量以及生产成本数据,结合贴现率和渔获价格等数据,构建基于贴现率的东黄海鲐鱼动态生物经济模型。结果表明,贴现率为10%,30%时,短期利益占长期利益的10%~20%.渔获价格在(2327—4654)元/t时,可保证鲐鱼渔获量低于最大可持续产量,从而有效地控制捕捞强度,确保鲐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5.
乌拉苔草光合速率日变化及日同化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乌拉苔草沼泽是长白山沟谷湿地的重要类型 ,对其光合速率研究的结果表明 ,乌拉苔草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 ,最高峰出现在 1 0时 ,最大值是 1 8.0 7μmol(CO2 ) / (m2 ·s) ;与其该群落伴生的修氏苔草光合速率日变化出现“午休”现象。影响光合速率最大的环境因素是光量子通量密度和叶温 ,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其他因素亦多呈正相关 ,环境因子综合影响了乌拉苔草的光合日进程。乌拉苔草光合作用的日总同化量为 1 896 0 1 .2 μmol(CO2 ) /m2 ,是光合能力较强的一种沼泽植物 相似文献
56.
57.
对渤海湾北岸孔深600m的Bg10孔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古地磁研究,划分了39个沉积单元;基于516个样品(60个交变样品,456个热退样品)分离出的特征剩磁,建立了钻孔的磁性地层,并与标准极性年表相对比,确定正极性N1、N2、N3、N4、N5、N6和N7分别对应C1n、C1r.1n、C2n、C2r.1n、C2An.1n、C2An.2n和C2An.3n,R1、R2、R3、R4、R5和R6分别对应C1r.1r、C1r.2r+C1r.3r、C2r.1r、C2r.2r、C2An.1r和C2An.2r。钻孔B/M界限埋深162.3m,M/G界限埋深为475.8m,钻孔底部位于C2An.3n内,其年龄应小于3.596Ma。Bg10孔包括3个沉积阶段:Ⅰ阶段为3.3~3.6Ma,沉积速率略大于130m/Ma,为构造活动期,唐县期夷平面结束后,盆地沉降和山体隆升的差异增大,并与西部地区的青藏运动A幕相对应;Ⅱ阶段为1.9~3.3Ma,沉积速率为112m/Ma,为盆地的填充过程,气候变化控制沉积过程,但沧县隆起和黄骅坳陷之间沉降仍有差异。Ⅲ阶段为0~1.9Ma,沉积速率为202m/Ma,约在1.0~1.2Ma发生一期构造活动,与西部地区的昆黄运动时代大体相当。1.0Ma以来,沉积过程受构造和气候变化双重影响,沧县隆起和黄骅坳陷之间仍有差异沉降。唐山-邢台断裂带可能在1.9Ma之后活动性增强,并和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在沧县隆起上的交汇区域形成一个次级凹陷。 相似文献
58.
泡沫混凝土隧道减震层减震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泡沫混凝土隧道减震材料,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围压、应变率条件下泡沫混凝土材料的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试样的单轴破坏形态由骨架坍塌破坏逐渐转化为劈裂剪切破坏,峰后应变软化与材料脆性增强;随着围压的增加,材料强度增加且延性增强,峰后由应变软化逐渐转换为应变硬化。在中等应变率范围内(10?5/s ~10?3/s),随着应变率的增加,泡沫混凝土材料的强度近似呈指数增长,同时峰后残余应力增长明显,且塑性应变越大,应变率对峰后应力的影响越大。基于上述试验结果初步建立了泡沫混凝土材料的本构模型。依托嘎隆拉隧道,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减震层剪切模量、厚度及减震层-衬砌界面特性3个因素对减震效果的影响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可为高烈度区隧道工程减震层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9.
We have modeled the distribution of nine toxic metal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from 163 stations in the Venice lagoon using published data. Three entrances from the Adriatic Sea control the circulation in the lagoon and divide it into three basins. We assume, for purposes of modeling, that Porto Marghera at the head of the Industrial Zone area is the single source of toxic metals in the Venice lagoon. In a standing body of lagoon water, concentration of pollutants at distancex from the source (C
0) may be given byC=C
0e–kx wherek is the rate constant of dispersal. We calculatedk empirically using concentrations at the source, and those farthest from it, that is the end points of the lagoon. Averagek values (ppm/km) in the lagoon are: Zn 0.165, Cd 0.116, Hg 0.110, Cu 0.105, Co 0.072, Pb 0.058, Ni 0.008, Cr (0.011) and Fe (0.018 percent/km), and they have complex distributions. Given thek values, concentration at source (C
0), and the distancex of any point in the lagoon from the source, we have calculated the model concentrations of the nine metals at each sampling station. Tides, currents, floor morphology, additional sources, and continued dumping perturb model distributions causing anomalies (observed minus model concentrations). Positive anomalies are found near the source, where continued dumping perturbs initial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in areas of sluggish circulation. Negative anomalies are found in areas with strong currents that may flush sediments out of the lagoon. We have thus identified areas in the lagoon where higher rate of sediment removal and exchange may lessen pollution. 相似文献
60.
稻田CH4排放和土壤,大气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杭州地区利用静态箱法对稻田CH_4排放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证明CH_4排放率有较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CH_4排放率的日变化较复杂,除了和温度变化一致的峰型外,还有夜间峰、双峰型、多峰等。CH_4排放率的季节波动较大,在分蘖期和长穗前期分别有一较大峰值,早稻和晚稻的变化规律略有不同。稻田CH_4排放规律可用稻田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和空气、土壤温度的变化等作一定性解释。 早稻和晚稻的CH_4排放总量有较大的差别,平均来看,早稻的排放量为0.46g·m~(-2)·d~(-1),晚稻为0.80g·m~(-2)·d~(-1)。稻田CH_4排放也有较大的年际变化,1988年全年CH_4排放量为0.23g·m~(-2)·d~(-1),1989年为0.95g·m~(-2)·d~(-1),施肥对CH_4排放有一定的影响,施有机肥的稻田CH_4排放量最高,施化肥的稻田次之,不施肥的稻田CH_4排放量最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