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4篇
  免费   1149篇
  国内免费   1849篇
测绘学   598篇
大气科学   2215篇
地球物理   1969篇
地质学   2055篇
海洋学   414篇
天文学   72篇
综合类   293篇
自然地理   316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248篇
  2020年   238篇
  2019年   319篇
  2018年   226篇
  2017年   229篇
  2016年   254篇
  2015年   328篇
  2014年   392篇
  2013年   373篇
  2012年   395篇
  2011年   355篇
  2010年   357篇
  2009年   423篇
  2008年   359篇
  2007年   435篇
  2006年   415篇
  2005年   328篇
  2004年   352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196篇
  2001年   181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泾阳4.8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1月5日烃阳Ms 4.8地震是陕西省近40年来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研究了此次地震的构构背景和地球物理场特征。  相似文献   
82.
通过对金风口片区地表的调查,分析了地面降沉、塌陷的原因;研究了塌陷对水源的影响;总结了水源干枯的规律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防治的办法及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3.
山东省集雨增补地下水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克森 《水文》2003,23(1):28-31
分析了山东省水资源特点、开发利用状况以及水资源持续利用所面临的形势,在阐述山东省降雨、地理等自然特点的基础上,认为集雨增补地下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提出了集雨增补地下水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4.
南京市玄武湖水下交通隧道环境地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玄武湖地下交通隧道既在城市,又在水下,环境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是一种脆弱环境下的典型的地质工程。本文对玄武湖地下交通隧道的环境地质条件特别是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评价,预测了可能出现的如水污染、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巷道突水等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5.
探地雷达检测道路厚度结构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对探地雷达检测道路厚度结构的应用现状进行介绍,分析雷达检测道路厚度结构的物理前提.将探地雷达的道路厚度检测技术与常规的钻孔取芯方法进行对比,并根据笔者在工作中应用的实际情况,说明探地雷达在公路厚度结构检测方面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6.
探地雷达检测中如何计算速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袁明德 《物探与化探》2003,27(3):220-222,236
雷达波的传播速度随介质而变,这给准确定位探测目标带来了一些困难,因为目标深度取决于速度与讯号反射时间的乘积.但另一方面,利用速度变化与介质的关系,反过来可以推断介质的物质架构.作者结合实用例举了7种求速度的方法,以供使用探地雷达的同行们选用.  相似文献   
87.
现代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介绍了现代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的提出背景、发展情况及研究内容;详细介绍了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的抗震设防方法;指出了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与传统抗震设计理论的主要区别及特点。  相似文献   
88.
医院住院部大楼抗震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医院住院部大楼为例进行结构抗震性能评价,首先分析了场址的地震环境,开展了地震危险性分析工作,合成了不同地震危险水平下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进而,通过对结构的模型简化,应用时程分析方法分析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出了一些对其改造加固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89.
最不利地震动在网壳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文献提供的最不利地震动,对网壳结构等大跨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分别考察了仅水平输入和三向地震波输入的两种情况,对最不利地震动在网壳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并在一实际工程设计中进行了应用。大跨度空间结构在水平地震动输入时,宜按照的最不利地震动进行设计;在三向地震动同时输入时,应同时分别按所推荐最不利设计地震动和按常规选用的地震动,对大跨度空间结构进行抗震分析。  相似文献   
90.
The five MTMD models, with natural frequencies being uniformly distributed around their mean frequency, have been recently presented by the first author. They are shown to have the near‐zero optimum average damping ratio (more precisely, for a given mass ratio there is an upper limit on the total number, beyond which the near‐zero optimum average damping ratio occurs). In this paper, the eight new MTMD models (i.e. the UM‐MTMD1~UM‐MTMD3, US‐MTMD1~US‐MTMD3, UD‐MTMD1 and UD‐MTMD2), with the system parameters (mass, stiffness and damping coefficient) being, respectively, uniformly distributed around their average values, have been, for the first time here, proposed to seek for the MTMD models without the near‐zero optimum average damping ratio. The structure is represented by the mode‐generalized system corresponding to the specific vibration mode that needs to be controlled. Through minimization of the minimum values of the maximum dynamic magnification factors (DMF) of the structure with the eight MTMD models (i.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Min.Min.Max.DMF), the optimum parameters and values of Min.Min.Max.DMF for these eight MTMD models are investigated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ir control performance. The optimum parameters include the optimum mass spacing, stiffness spacing, damping coefficient spacing, frequency spacing, average damping ratio and tuning frequency ratio. The six MTMD models without the near‐zero optimum average damping ratio (i.e. the UM‐MTMD1~UM‐MTMD3, US‐MTMD1, US‐MTMD2 and UD‐MTMD2) are found through extensive numerical analyses. Likewise, the optimum UM‐MTMD3 offers the higher effectiveness and robustness and requires the smaller damping with respect to the rest of the MTMD models in reducing the responses of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earthquakes. Additionally, 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by comparing the optimum UM‐MTMD3 with the optimum MTMD‐1 recently investigated by the first author, that the effectiveness and robustness for the optimum UM‐MTMD3 is almost identical to that for the optimum MTMD‐1 (without inclusion of the optimum MTMD‐1 with the near‐zero optimum average damping ratio). Recognizing these performance benefits, it is preferable to employ the optimum UM‐MTMD3 or the optimum MTMD‐1 without the near‐zero optimum average damping ratio, when installing the MTMD for the suppression of undesirable oscillations of structures under earthquakes.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