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07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白云鄂博超大型REE-Nb-Fe矿床的稀土成矿模式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云鄂博矿床在矿物学、矿床学以及成矿理论等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归纳现有的几种矿床成矿模式及其主要依据,并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对白云鄂博矿床成因的进一步研究起到些许作用。  相似文献   
102.
通过综合研究,提出鄂皖赣相邻的地区处于华南洋构造域扬子反S型构造体系东部,燕山期时与滨太平洋构造域新华夏构造体系郯庐断裂带集群复合,形成一个由巨量金属矿质堆积的巨型内生金属矿集区。钨、铜、金、银、钽、铀、铁多金属在国内均占有重要地位,拟称之为鄂皖赣巨型矿集区。研究论证了晋宁期华南洋的位置及其陆缘弧盆系统。进一步论述了该区中新元古代以来自晋宁期华南洋、扬子-加里东期华南裂谷系到华力西-印支期陆表海的地质发展演化、构造格局及成矿作用。重点讨论了燕山期陆内活化造山与岩浆成矿大爆发的构造活动方式以及构造复合控岩控矿特征。初步构建了鄂皖赣燕山期巨型矿集区的框架及其成矿带、成矿亚带、主要矿集区、重要矿田的空间展布。在此基础上研究指出,晋宁期华南洋及其陆缘弧盆的地质背景是有利的成矿之基;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强烈的相互作用引发的燕山期陆内活化造山,导致多源成矿岩浆与成矿流体大爆发是大规模成矿之源;两大构造域、两大构造体系复合是形成巨型矿集区之因。  相似文献   
103.
河蚬是原产于我国和东南亚地区的一种淡水双壳类底栖动物,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使其在世界越来越多的淡水环境中成为优势动物种类,为研究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提供了一个范例。壳体是河蚬适应外部环境的重要器官,长期以来被认为由文石矿物组成。通过对我国黄河下游、淮河流域、长江和西江流域河蚬壳体显微结构观察和矿物成分X射线衍射分析,我们发现文石仅占壳体矿物质平均组成的95.5%,其余为方解石、蒙脱石、高岭石和伊利石等,平均含量各为1%左右。壳体棱柱层和薄片层中文石矿物的含量也存在系统差异,后者高出前者11%左右。河蚬壳体相同部位棱柱层文石含量表现出显著的区域变化特征,淮河和长江流域文石含量较高,分别达到96.1%和97.8%。而汉水和西江流域壳体中文石矿物含量较低,平均分别为94.5%和94.2%。黄河下游和珠江流域的数据较少,但已有数据显示前者文石含量低至92.7%而后者高达98.4%。壳体文石矿物含量的变化与区域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之间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是河蚬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利用生物的适应特点保护陆地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4.
采用球坐标系下非线性浅水波方程, 研究日本本州M9.0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影响, 并计算了冲绳海槽构造带上3个不同段落可能发生潜在地震引发的海啸, 分析这些海啸与日本大海啸的浪高和走时关系. 结果表明, 日本地震海啸模拟结果与日本当地报道及中国东南沿海7个验潮站的报道结果相符. 冲绳海槽构造带中段可能发生的3次不同震级(M7.0, M7.5, M8.0)潜在地震引发的海啸到达中国东南沿海的时间比日本海啸提前约4个小时, 从震源区传播3个多小时即可到达华东沿海部分验潮站. 冲绳海槽M7.5潜在地震海啸在验潮站上计算的波高与日本海啸相当, 中冲绳海槽M8.0潜在地震海啸在大陈站的波高将超过0.9 m, 在坎门站波高将超过1.8 m. 北冲绳海槽的潜在地震海啸威胁主要集中在江苏盐城、 上海一带, 南冲绳海啸主要对台湾东北部和浙江沿海产生威胁. 本文对冲绳海槽构造带上潜在地震引发海啸的模拟结果, 可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防震减灾、 海啸预警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5.
地球化学块体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大文 《地球化学》2002,31(6):539-548
地球化学块体是地球上某种或某些元素高含量的巨大岩块,它们是地球从形成与演化至今不均匀性的总显示,为大型至巨型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供应条件。应用勘查地球化学的方法手段。从元素的角度能够将这些地球化学块体勾绘出来,从中到这种巨大的地球化学块体能够为大型巨型矿床的形成提供其所必需的足够的物质供应量的新认识,通过对全国区域化探扫面计划(RGNR)所覆盖的全国600多万km^2的国土面积上获得的高质量海量元素分析数据的综合研究,发现了比传统意义的分散晕分散流更为宽广的地球化学模式;区域异常,地球化学省,地球化学巨省和地球化学域,这种更为宽广的所谓套合着的地球化学模式谱系实际上是地球上富含各种金属的巨大岩块的内部结构特征在地表的表现,而追索某元素地球化学块体的内部结构则可揭示该元素在地球化学块体中逐步浓集成矿的轨迹,依此思路发展了一整套的矿产勘查新战略;迅速掌握全局,逐步缩小靶区,并应用于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项目中,尽管地球化学块体的理论与方法学研究尚在初期阶段,但这一概念改变了建立在点源分散模式上的勘查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也为矿床学,成矿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开拓了眼界,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6.
O-rich SRa and SRb variables have been observed in the12CO(1-0) and (2-1) lines. A total of 40 stars were observed and 19 detections can be reported. The majority of the objects are weak in CO and have envelopes with small expansion velocities between 1.9 to 15.6 km/s. No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period and expansion velocity for the short period objects whereas a trend may be present for the long period ones.Supported by the AustrianFWF, project number P 9638-AST. Based on observations at ESO, Chile and Onsala Space Observatory, Chalmers Tekniska Högskola, Sweden. This research has made use of SIMBAD, CDS, Strasbourg, France.  相似文献   
107.
本文以遥感技术的基础手段——野外光谱测试方法,在我国首次研究了川西山区若干大熊猫主食竹在不同生长发育期和不同季节的野外光谱反射率,从而得出主食竹在不同生长发育状态下的光谱特性及光谱变化规律。主食竹开花前后的光谱变化,可作为预测开花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08.
We investigated by numerical integrations the long-term orbital evolution of four giant comets or comet-like objects. They are Chiron, P/Schwassmann-Wachmann 1 (SW1), Hidalgo, and 1992AD (5145), and their orbits were traced for 100–200 thousand years (kyr) toward both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For each object, 13 orbits were calculated, one for the nominal orbital elements and other 12 with slightly modified elements based on the rms residual of the orbit determination and on the number of observations. As past studies indicate, their orbital evolution is found to be very chaotic, and thus can be described only in terms of probability. Plots of the semi-major axis (a) and perihelion distance (q) of the objects treated here seem to cross each other frequently, suggesting a possibility of their common evolutionary paths. About a half of all the calculated orbits showedq- ora-decreasing evolution. This indicates that, at least on the time scale in question, the giant comet-like objects are possibly on a dynamical track that can lead to capture from the outer solar system. We could hardly find the orbits with perihelia far outside the orbit of Saturn (q>15 AU). This is perhaps because the evolution of the orbits beyond Saturn is so slow that substantial orbital changes do not take place within 100–200 kyr.  相似文献   
109.
地球动力学演化与巨型矿集区的形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地球动力学演化与大型、巨型矿床之间的联系是近年来国际地学界所关注的前沿问题之一。通过编图发现,巨型矿集区是全球矿床分布最显著的特征,它同地球动力学的演化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从全球构造的演化历史角度划分了五个地球动力学成矿阶段,并指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微板块运动和中、新生代环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对全球主要巨型矿集区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所发现的环太平洋带上巨型矿集区的分段性分布特征,可能跟太平洋板块俯冲的非均一性和大陆边缘地体增生前的组成差异有关。文章在分析国外研究地球动力学与大型、巨型矿床之间关系的主要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中国开展巨型、大型矿集区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套设想。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