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2篇
  免费   376篇
  国内免费   673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295篇
地球物理   669篇
地质学   1045篇
海洋学   1571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181篇
自然地理   50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297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244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1.
82.
83.
青藏高原中部湖泊沉积物中Zr/Rb值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由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构造复杂,湖泊沉积物中的粒级差别很大,单一的测量方法往往难以奏效。Rb、Zr是表生地球化学过程中的稳定元素,但它们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别,Rb一般富集在细颗粒中,Zr则在粗颗粒中含量较高。研究发现,湖泊沉积物中Zr/Rb比值与粘土(<2μm)含量存在显著相关,Zr/Rb值反映了湖泊沉积物的粒度大小。Zr/Rb比值所揭示的青藏高原中部280万年来经历的3次大的环境演化过程与岩性变化、孢粉指标反映的环境特征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4.
85.
86.
龙小志  王珍岩 《海洋与湖沼》2022,53(6):1322-1337
台风作为事件性的强动力因素,其对河口海域沉积环境的影响目前研究较少,开展典型台风事件对长江口外海域悬浮体分布的影响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长江径流挟带陆源物质向东海陆架扩散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5年09号台风"灿鸿"过境前后长江口外海域现场调查数据,分析台风前后长江口外水体结构和悬浮体粒度分布变化,结合同期环境观测数据与开源数据,阐明台风对河口外海域悬浮体分布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长江口外海域悬浮体中细颗粒组分(≤ 128μm)主要为无机矿物颗粒,而粗颗粒组分(>128μm)主要是生源有机颗粒。生源有机粗颗粒主要分布于中上层水体,而无机细颗粒主要分布于底层水体,使得长江口外海域悬浮体平均粒径分布呈双层结构。台风前后悬浮体粒度分布变化反映了台风对长江口外海域物理和生物过程的双重影响,其中物理过程主要影响无机细颗粒分布变化,生物过程主要影响有机粗颗粒。台风期间强烈的偏北风使得长江冲淡水在口门外海域由东北输运转为往东输运,与长江冲淡水输运方向一致的表层无机细颗粒在台风后输运方向同样往东。另外,台风作用在河口区产生的下降流将12250-4站位底部再悬浮的泥质沉积物向东搬运至12300-4站,导致12300-4站底层悬浮体浓度增加、粒度变细。台风过境还造成长江口外海域初级生产力提高,而浮游植物生长对悬浮体中有机粗颗粒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使得口门外海域上层水体中有机粗颗粒体积浓度升高。长江口外海域由于台风过境导致悬浮体中无机细颗粒和生源有机颗粒含量均增加,使得其平均粒径整体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87.
88.
厦门港湾和闽南-台湾浅滩海域鱼类感染吸虫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80~1986年厦门港湾和闽南-台湾浅滩海域的调查资料,报道了该海区鱼类感染复殖吸虫的概况。在我们检查的106种鱼类中,从其中54种的消化道和1种的体腔中发现复殖吸虫标本1269个,感染率为28.24%。本海区鱼类生态习性虽有差异,其感染率和阳性鱼的感染度可能有明显差异,但从总体上看,不同生态类群鱼类的吸虫密度分布甚为均匀。  相似文献   
89.
90.
介绍三种通过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有机物污染监测和评价的方法,并分别对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Nubeena鳟鱼养殖场内由高密度网箱养鱼诱发的有机物污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距网箱垂线0m处为严重污染区域,10m处为中度污染区域,30m为过渡类型,其有机物对该处底栖生物仍具有害影响,60m处为轻度有机物富集区,但该处有机物对底栖生物的总效应是有益的,60m以外为正常区域。本文还对三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