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31篇 |
免费 | 903篇 |
国内免费 | 37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77篇 |
大气科学 | 319篇 |
地球物理 | 318篇 |
地质学 | 1208篇 |
海洋学 | 548篇 |
天文学 | 64篇 |
综合类 | 319篇 |
自然地理 | 55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91篇 |
2023年 | 100篇 |
2022年 | 154篇 |
2021年 | 181篇 |
2020年 | 228篇 |
2019年 | 204篇 |
2018年 | 144篇 |
2017年 | 194篇 |
2016年 | 189篇 |
2015年 | 184篇 |
2014年 | 161篇 |
2013年 | 265篇 |
2012年 | 193篇 |
2011年 | 200篇 |
2010年 | 148篇 |
2009年 | 207篇 |
2008年 | 208篇 |
2007年 | 221篇 |
2006年 | 185篇 |
2005年 | 139篇 |
2004年 | 134篇 |
2003年 | 122篇 |
2002年 | 102篇 |
2001年 | 79篇 |
2000年 | 91篇 |
1999年 | 77篇 |
1998年 | 71篇 |
1997年 | 62篇 |
1996年 | 51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46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10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4篇 |
1973年 | 7篇 |
197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云南个旧南部地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野外调研和大量样品采集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数学地质中对应分析和因子分析两种方法对样品和变量进行分类划分和成因解释。首先,将样品和元素进行综合计算,按第一、二因子轴作出样品-元素因子平面图,在图上划分四个象限,按象限进行分类,探讨其样品-元素分类规律。其次,按象限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分析各因子轴所代表的元素共生组成规律和成矿期次。根据上述研究认为第一因子轴(F1)所代表的Sn、Cu、Pb、Cu、Zn、Au、Ag等元素为主成矿元素组合和主成矿期次,而其它因子轴所代表的Mo、W、Bi、Be等元素为次成矿元素组合和次成矿期次。成矿作用是在区域构造应力驱动力的作用下,与花岗岩侵入有关。成矿溶液除来自深源以外,还与周围基性岩体(脉)和围岩密切相关,矿液实质是一种混合矿浆,在上升运移过程中,充填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和有利 的地层层位中形成矿体。 相似文献
82.
不透水面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京津唐城市群的不透水面进行深入研究,可以量化城市群扩张过程及其影响,对该区域多城市协调发展及规划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高分辨遥感影像、生长季及落叶季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夜间灯光数据等,采用分类和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Regression Tree, CART)算法,构建了适于京津唐地区不透水面盖度提取的技术方案,获取了京津唐地区1995-2016年共5期地表不透水面盖度专题信息,并分析了地表不透水面的时空演变规律,结论为:① 适于京津唐地区不透水面盖度提取的CART算法的最佳输入变量组合为:生长季和落叶季的Landsat TM图像以及对应的夜间灯光数据;其次为生长季Landsat TM遥感图像和夜间灯光数据组合方案。利用该组合方案,ISP估算输出结果的交叉验证精度R值可以达到约0.85,可以满足地表不透水面纵向对比分析的需要。② 从地表不透水面总面积数量值来看,1995-2016年京津唐主体城市区域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2011-2016年地表不透水面积增加愈加明显;③ 从地表不透水面盖度值的高低来看,1995-2016年京津唐中、高盖度不透水面的占比都是在不断增长的,低盖度不透水面占比存在少量下降现象,且京、津、唐3城市的主体城区各阶段变化差异较大,反映出了各城市扩张具有各自不同的时空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83.
84.
黑龙江多宝山-呼玛地区金矿分类及成矿地质背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多宝山-呼玛地区发育大小型金矿(点)16处,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形成的菱环形构造带内.元古宇和下古生界地层单元为金成矿提供物质来源,古生代以来3阶段强烈岩浆热事件为金矿成矿提供了热源、流体和就位空间.根据金矿床赋矿岩石类型、成矿流体等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将本地区金矿划分为3个类型:①与火山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赋矿围岩为早白垩世火山岩,成矿流体源于大气降水;②受压扭性构造控制的低温热液金矿,对围岩无选择,成矿流体具有变质流体和大气降水混合特征,低盐度,少CO2;③夕卡岩型、斑岩型伴生金矿床,具有成矿温度高、盐度高、流体包裹体富含CO2的特点.第一类与第二类为同期异相,形成环境为造山后陆内裂谷-伸展环境;第三类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的斜向俯冲作用和北部鄂霍次克洋闭合有关的挤压造山环境. 相似文献
85.
Classifications of urban settlements have traditionally used total employment data in place of basic (export-oriented) employment data. While urban analysis agree upon the superiority of basic employment data for these classifications, usually only total employment data are available. This paper uses the Arizona Community Data Set, a unique survey-generated body of information that describes the major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numerous Southwestern communities and includes both basic and total employment data,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misclassification results when using total employment data. 相似文献
86.
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河口、近岸海域三维斜压水流数值模式研究的进展,着重讨论了不同垂向坐标下三维水流模式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地形拟合坐标(σ坐标)模式可以很好地拟合床面地形和自由面,已在物理海洋学中被广泛使用。但在地形变化剧烈,尤其在密度层结效应明显的海域,σ坐标模式中的水平压强梯度力误差会引起伪密度流。寻求高精度的数值模式以及更加有效的拟合坐标变换将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7.
Three-dimensional urban cartography is needed for city changes’ assessment. The variety of studies using 3D calculations of urban elements grows each year. Building and vegetation volumes are necessary to assess and understand spatio-temporal urban changeable environments. However, there are technical questions as to which method can improve 3D urban cartographic accuracy. The innovative part of this current study is the creation of a six-band hybrid obtained from LIDAR and WorldView2 synergy. Two different enhancement algorithms demonstrated the most important spectral features for the urban development and vegetation classes. Results indicated an improvement in accuracy by up to 21.3%, according to the Kappa coefficient. Both infra-red band and intensity band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The synergy delimited classes and polygons, as well as the direct display of information regarding heights of elements and improving the extraction of roads, buildings and vegetation classes. 相似文献
88.
We performed an in-depth literature survey to identify the most popular data mining approaches that have been applied for raster mapping of ecological parameters through the us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nd remotely sensed data. Popular data mining approaches included decision trees or “data mining” trees which consist of regression and classification trees, random forests, neural networks, and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The advantages of each data mining approach as well as approaches to avoid overfitting are subsequently discussed. We also provide suggestions and examples for the mapping of problematic variables or classes, future or historical projections, and avoidance of model bias. Finally, we address the separate issues of parallel processing, error mapping, and incorporation of “no data” values into modeling processes. Given the improved availability of digital spatial products and remote sensing products, data mining approaches combined with parallel processing potentials should greatl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xtent of ecological datasets. 相似文献
89.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最艰巨的挑战之一,通过先进的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可以提高碳排放与碳汇能力的研究水平,对于控制区域气候变化具有推动作用。本文利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以广西百色市右江区为研究区域,选取Landsat 8 OLI和Google Earth影像数据提取区域地物信息,并针对研究区地势复杂的特点,采用设置多种尺度参数的方法,选取最优尺度进行影像分割。同时,引入隶属度函数法、最邻近分类法和CART决策树分类器3种方法,基于影像光谱差异、几何形状、对象纹理等特征,逐层逐级地实施面向对象分类,随后加以针对性的精度评价分析并检验分类结果。通过总结分析前人的地物碳系数转换关系并结合高精度面向对象分类结果,构建了基于土地覆被类型的碳收支能力估算模型,并根据已有的基于CASA模型的碳收支能力估算方法加以精度校验,最终估算出右江区碳收支能力为-399.64万t。此外,本文结合右江区行政区划、人口分布、DEM等相关数据对区域碳收支能力进行了专题性剖析。结果表明,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是研究小区域碳收支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区域碳循环评估中具有更好的准确性和预见性,有效促进碳收支平衡研究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