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16篇
  免费   1063篇
  国内免费   1042篇
测绘学   2473篇
大气科学   997篇
地球物理   1337篇
地质学   2589篇
海洋学   873篇
天文学   136篇
综合类   596篇
自然地理   52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238篇
  2020年   251篇
  2019年   321篇
  2018年   208篇
  2017年   305篇
  2016年   307篇
  2015年   329篇
  2014年   469篇
  2013年   476篇
  2012年   540篇
  2011年   543篇
  2010年   459篇
  2009年   440篇
  2008年   424篇
  2007年   563篇
  2006年   495篇
  2005年   404篇
  2004年   353篇
  2003年   342篇
  2002年   254篇
  2001年   239篇
  2000年   207篇
  1999年   186篇
  1998年   208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125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83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In this paper, we formulate a finite-element procedure for approximating the coupled fluid and mechanics in Biot’s consolidation model of poroelasticity. We approximate the flow variables by a mixed finite-element space and the displacement by a family of 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s. Theoretical convergence error estimates are derived and, in particular, are shown to be independent of the constrained specific storage coefficient, c o . This suggests that our proposed algorithm is a potentially effective way to combat locking, or the nonphysical pressure oscillations, which sometimes arise in numerical algorithms for poroelasticity.  相似文献   
92.
张荷生  尹政  崔振卿 《地质通报》2008,27(3):404-413
根据对地下水的均衡状况、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同位素、气象水文条件、地下水流场、区域地质构造变化的研究结果,确定张掖市甘州城区及其外围地下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地震错断了上部第四系松散层内的隔水层,使中心地带的基底与祁连山区相连的北西向深大断裂带变为导水通道,增大了越流补给量,盆地地下水补给量增加,地下水位大面积上升。关于地下水位上升诱发的地质灾害治理方案的总体思路是,为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在城区范围内实施水平排水工程措施,在急需解决城区地下建筑物降水的地段和城区东北部的重灾区实施垂直管井排水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93.
北武夷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武夷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分布广泛,而广泛发育的推覆构造深刻影响着矿床的成生与保存。区域性推覆构造是成矿前、成矿期还是成矿后的构造,其精细结构特征如何,是否具有控岩控矿作用,如果是破矿作用,是否造成矿体重复增大或者隐伏、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地质找矿的效果。建议开展面积性、追索性的路线地质调查,查明逆冲推覆构造的区域分布、不同单元的产状、构造样式,分别采用40Ar-39Ar和Re-Os定年技术测定推覆构造和矿体的形成时代,结合定量化分析及精细构造解析,研究构造与矿床的成生联系,预测隐伏矿体可能的位置,进而为北武夷地区寻找隐伏矿床和扩大矿床远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顾及DEM误差自相关的坡度计算模型精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基于DEM的坡度计算,其误差来源于DEM误差、DEM结构和坡度计算模型。在顾及DEM误差自相关的前提下,对四种DEM坡度计算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表明,三阶不带权差分能给出较高的坡度计算精度;在局部窗口中,格网点数量越多,坡度计算越准确;等权比不等权的坡度计算模型更准确;DEM误差自相关结构形式对坡度计算无影响。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试验分析还表明:DEM误差自相关性的存在,不仅能够改善地形分析的精度,也能改善DEM自身精度。  相似文献   
95.
张涛  张爱民 《现代测绘》2008,31(2):16-18
本文首先介绍了南京市首级高程控制网的概况,接着重点讨论了跨江水准测量方法的选择,并全面分析了测距三角高程法影响精度的三个因素,结合南京市首级高程控制网全面介绍了数据处理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6.
主要从大比例尺航测成图质量评定角度出发,提出了既要满足相应规范和用户要求,又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航测成图的优势,对产品质量做出公正、客观、正确的质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7.
通过对胶东牟平—乳山热液脉状金,铅锌矿床成矿动力学控制规律的研究,说明了建立热液成矿反应体系的方法,并得出以下认识:(1)区域断裂构造活动,通过影响成矿反应体系的热力学性质和条件,控制元素的富集和分散。(2)热液成矿过程中容矿断裂活动可划分为两种作用方式:脆性破裂和韧—脆性张开,构成热液成矿的两种构造动力学环境。(3)热液成矿反应体系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热力学体系。断裂的脆性破裂阶段,使体系处于强烈的过饱和状态,矿质在远离平衡状态下快速结晶,加剧物质分异;在脆—韧性张开阶段,矿质在接近平衡态体系中缓慢晶出。(4)热液演化晚期,金在残余溶液中富集;当断裂再次发生构造脉动震颤时,早期形成的块状黄铁矿矿石碎裂,富金溶液充填其中,形成含裂隙金和晶隙金的富矿石。成矿体系热力学演化与构造动力学条件有利的匹配控制着富矿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98.
地下连续墙治理地下水污染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介绍一种治理已被严重污染的地下水的方法。即修建一道底部深入到不透水岩层的地下墙,把污染物封闭在由底部不透水岩层和周围地下防渗墙组成的“地下盆”中,降低周围地下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然后再治理封闭圈内的污染物,以达到彻底根治地下水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
近50 a渭河流域洪水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琼华  赵景波 《中国沙漠》2006,26(1):117-121
 通过对近50 a渭河流域洪水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和潼关高程变化的综合分析得出,造成该流域洪水灾害的原因有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和年际变化大,滩面淤积加重,支流河口淤塞以及河势、流态的恶化等。针对这些原因,根据渭河流域洪水灾害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即降低下游高程,减少河道的淤积,增大河道泄洪能力;利用水库进行调水调沙,引进客水冲刷渭河下游;防洪工程要除险加固,提高防洪标准与抗洪能力;恢复林草植被,遏止水土流失,从源头上控制泥沙入河等。  相似文献   
100.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algebraic strain estimation algorithm of Shimamoto and Ikeda [Shimamoto, T., Ikeda, Y., 1976. A simple algebraic method for strain estimation from deformed eillipsoidal objects: 1. Basic theory. Tectonophysics 36, 315–337]. It is argued that the error in their strain estimation procedure can be quantified using an expected discrepancy measure. An analysis of this measure demonstrates that the error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number of clasts used. The paper also examines the role of measurement error, in particular that incurred under (i) a moment based and (ii) manual data acquisition methods.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se two acquisition methods shows that in both cases, the effect of measurement error on the expected discrepancy is small relative to the effect of the sample size (number of objects). Given their relative speed advantage, this result favours the use of automated measurement methods even if they incur more measurement error on individual objects. Validation of these results is carried out by means of a simulation study, as well as by reference to studies appearing in previous literature. The results are also applied to obtain an upper bound on the error of strain estimation for various studies published in the literature on strain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