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226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528篇
海洋学   7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anchor concepts and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 deepwater moorings, anchor behaviors in the seabed are becoming more complicated and pose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analytical methods. In the present work, a large deformation finite element (FE) analysis employing the coupled Eulerian–Lagrangian technique is performed to simulate the installation/mooring line, and then is applied to analyzing comprehensive anchor behaviors in the seabed. By connecting cylindrical units with each other using connector elements, the installation/mooring line is constructed. With the constructed installation/mooring line, FE sim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comprehensive anchor behaviors in the seabed, including long-distance penetration of drag anchors, keying of suction embedded plate anchors and non-catastrophic behavior of gravity-installed anchors.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ies, the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well examined. A parametric study is also undertaken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the frictional coefficient, initial embedment depth, and soil weight on the profile of the embedded anchor line and the shackle load. The present work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oposed FE model, which incorporates the installation/mooring line and the anchor, is effective in analyzing the comprehensive anchor behaviors in the seabed.  相似文献   
22.
随着预应力锚索在湿陷性黄土边坡加固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其耐久性问题就变得日益突出,湿陷性黄土边坡预应力锚索出现了较多因预应力损失而引起的失效事故。基于湿陷性黄土边坡预应力锚索运行现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黄土腐蚀性对边坡预应力锚索耐久性影响微弱,黄土湿陷性和地质条件变化对边坡预应力锚索耐久性影响显著;通过采用加强排水措施、提升浅部注浆工艺和注重运行维护等措施可以改善湿陷性黄土边坡预应力锚索耐久性;改善后的预应力锚索在监测期内处于平稳波动的服役状态,运行效果良好。本研究以期为湿陷性黄土边坡预应力锚索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3.
目前没有规范给出串锚的水平承载力计算公式,为了利用有限元法研究串锚水平承载力特性,采用相关理论计算以及室内试验的方法来验证有限元法模拟计算的可靠性。实践证明,有限元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串锚-土体模型,模拟串锚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破坏过程,研究了串锚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破坏机理,从而得到了串锚水平承载力特性。在相同的工况条件下,串锚的水平承载力与其锚链长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锚链的长度可以提高串锚的水平承载力;串锚的水平承载力不是相应的单个锚的水平承载力相加,其水平承载力小于相应的单个锚水平承载力之和,在进行串锚水平承载力设计计算时应给与相应的考虑。  相似文献   
24.
法向承力锚是一种新型的拖曳嵌入式系泊基础.这种锚的工程应用仅有10 a时间.国内在此项技术上尚属空白.通过实验系统的设计,介绍了针对这种新型拖曳锚展开模型实验研究的实验平台.利用一些新型传感器和巧妙的机件设计,不仅实现了实验量测方法的创新,而且达到了经济实用的目的.实验结果也验证了整个系统设计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5.
船舶抛锚撞击水下管汇会影响到管汇的正常作业,基于ANSYS/LS-DYNA动力学分析软件,建立锚-水下管汇-海床土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抛锚碰撞水下管汇的过程进行数值仿真。通过求解水下管汇受碰撞后的等效应力、应变的时间历程及受撞击部位的凹陷损伤深度,发现最大等效应力点出现在管汇与锚接触位置处,管汇的碰撞部位最终发生凹痕变形。同时讨论锚与管汇接触面的形状以及海床土体对水下管汇损伤程度的影响,当冲击能量相同时,锚与水下管汇的碰撞接触面积越小,水下管汇的损伤深度就越大;当锚与管汇接触的接触面积相同时,冲击能量越大,水下管汇的损伤变形越大。海床土体的剪切弹性模量对管汇的凹陷损伤深度以及最大等效应力影响与冲击能量有关,海床土体的内摩擦角对管汇的碰撞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6.
滑坡治理方法及其应用实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目前国内外滑坡治理方法进行总结综述,例举了滑坡治理的几个实例,指出了滑坡治理的优先考虑方法。  相似文献   
27.
滑坡钢筋砼格构防治"倒梁法"内力计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格构锚固技术能有效地控制滑坡深部和浅表破坏,提高锚固体系的整体刚度。目前在格构 锚杆体系的设计中,大多采用经验设计钢筋砼格构,常导致配筋不合理,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可能埋下工程隐患。本文采用“倒梁法”对格构梁的内力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对滑坡防护钢筋格构进行如下简化:(1)锚杆对格构梁的作用以垂向力为主,轴向力可以忽略不计。(2)纵向格构梁的刚度大于横向格构梁的刚度,因而横向格构梁的内力计算可以简化,钢筋砼格构可以作为在锚杆施力下的超静定连续梁。结合三峡工程库区巫山新城秀峰寺滑坡格构防护工程设计,通过“三弯矩方程”进行了格构梁内力实例计算,为格构梁的合理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8.
开挖边坡随机楔体稳定分析与加锚优化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机楔体的破坏是岩石开挖边坡中常见的破坏类型之一,在对组成楔体的结构而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应用随机模拟的方法,生成开挖边坡的三维裂隙网络,进一步运用随机搜索方法与块体理论,搜索出边坡面上的随机楔体,进行楔体的稳定分析,采用风险设计的理论,建立系统锚杆的优化设计方法,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小湾水电站进水口开挖边坡的稳定分析与锚固优化设计中,得到了较为可信的结果。  相似文献   
29.
数字式智能化锚索预应力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预应力传感器是锚固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预应力桥梁工程等领域进行监测,研究与试验必不可少的测量用传感器,在分析预应力传感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详细了介绍了数字式智能化锚索预应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论设计,计量检定结果,主要特点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0.
介绍了国内外用于边坡,滑坡加固的预应力锚索的主要类型及结构,并例举了锚索在滑坡治理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