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82篇
海洋学   16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21.
长江中游湖泊沿岸带的底栖藻类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裴国凤  刘国祥 《湖泊科学》2011,23(2):239-245
测定和分析湖北省21个浅水湖泊沿岸带底柄藻类的现存量,底柄硅藻的种类组成、细胞密度、多样性指数及其群落结构特征,并结合理化指标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期间,不同湖泊底柄藻类的现存量和底柄硅藻细胞密度分别介于1.01-40.82μg/cm2和0.09×106-14.20×106cells/cm2之间,它们在所研...  相似文献   
322.
湖北太白湖400多年来沉积硅藻记录及湖水总磷的定量重建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依据沉积物钻孔的高分辨率硅藻研究,利用长江中下游现代湖泊硅藻与总磷转换函数结果,定量重建了太白湖400余年来占湖水总磷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约1630 AD前和1 800-1924 AD期间,湖水总磷浓度较低,在50-68μg/L之间;1630-1800 AD,总磷浓度偏高,总体上在50-160μg/L之间变化,变幅较大.1800-1924AD,总磷浓度明显下降为谷值段,且变化相对稳定(50μg/L左右);1924-1953AD,总磷浓度仍较低,但有增加趋势(50-63μg/L);20世纪50年代开始,总磷浓度出现快速增加;至1970年后,总磷浓度超过120μg/L左右.利用样品相似对比的方法发现约80%的样品具有较好的重建效果.古湖水总磷浓度值的变化揭示了该湖两次明显的富营养化过程,初步探讨了其驱动机制.根据重建结果提出:太白湖自然营养本底总磷值约为50μg/L左右,可作为该湖治理时的参考目标.  相似文献   
323.
硅藻细胞壁硅化过程中有机质-矿物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成因二氧化硅,更为确切地说是无定形水合二氧化硅,是第二大类生物成因矿物,在丰度和分布上仅次于生物 成因碳酸盐矿物。硅藻是海洋生物成因二氧化硅的主要贡献者,其复杂和多级结构的硅质细胞壁已经引起多学科研究的兴趣。 生物化学研究表明,硅藻生物成因的二氧化硅是一种复合材料,除了无机的非晶质二氧化硅以外,还含有生物矿化过程中 普遍存在的有机组分,例如多糖、蛋白质和长链聚胺等。对这些组分的功能研究显示,它们在诱导二氧化硅沉淀以及形成 物种特异性纳米图案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硅藻和硅藻细胞壁组成和结构,同时着重介绍了硅化过程中 的有机和生物分子的生物功能、提取于生物二氧化硅中矿化相关的有机分子参与的体外(in vitro)实验以及模型有机添加 剂存在下的仿生矿化等研究的最新进展。对硅藻调控的生物成因二氧化硅形成机制的深入了解,将可能从机理上把全球硅 循环和碳循环联系起来;而对硅藻体内成分的鉴定和分类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石油的物质来源和硅藻的进化历程。  相似文献   
324.
福建漳浦前湖湾硅藻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漳浦前湖湾QHP剖面和QHZ钻孔1共取28个硅藻样品,依据硅藻种类的含量变化和硅藻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硅藻带,其中B带划分出4个亚带,B4亚带进一步划分为2个小亚带.结合14C测年和沉积地层岩性资料,探讨了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得出其环境变迁过程由老到新依次为:河流环境-海湾环境-河流环境-海湾河口环境-河流环境-陆相淡水环境-湖泊-风沙环境-滨岸小海湾环境.  相似文献   
325.
以云龙天池湖泊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析不同深度表层硅藻样品的生物多样性以及100年来硅藻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 探讨硅藻生物多样性与水深变化之间的关系。虽然硅藻组合随水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浅水区底栖硅藻占优势, 深水区浮游硅藻占优势, 但是不同深度表层样品中硅藻的属种数(简单分异度)基本相同, 硅藻种群的生物多样性也没有发生显著的趋势性变化。这主要是由于硅藻各属种在不同深度的权重互补, 导致云龙天池硅藻的多样性在湖泊的不同深度变化不大。近百年来的湖泊沉积速率显示, 自1960年前后, 湖泊水位在波动中逐步升高, 但是硅藻种群的生物多样性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以上研究结果说明, 云龙天池硅藻种群的生物多样性, 不管是在时间上, 还是空间上, 与水深变化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26.
为解决松科二井白垩系沉积地层因泥质含量高、易水化分散,在水基钻井液环境中易导致钻头泥包从而影响钻头机械钻速、引起井下黏附卡钻等问题,结合松科二井取心钻进工艺,系统分析了钻头在泥岩和水基钻井液环境下产生泥包的原因,为钻头的防泥包设计和防泥包钻井液的配制提供了依据,并提出了具有较优异防泥包性能的钻井液配方。结果表明:松科二井钻遇的泥页岩地层具有泥质含量高、易水化产生黏性的特点,极易诱发钻头在岩屑的黏附作用和由岩屑的机械“镶嵌”共同作用下引起的钻头泥包现象。钻头的机械黏附与钻头结构尺寸、井底水力条件、钻头材料与表面状态、钻进规程参数以及钻井液性能指标均有着密切关系,调整钻井液性能是钻井现场解决泥包问题的有效途径。根据松科二井四开高温高压井段的工艺特点,经复配获得了抗高温、抗黏附性能优异的钻井液配方。高温抑制性、热稳定性及润滑性测试结果表明,该钻井液具有高温态(230℃)的强抑制性、低滤失量和润滑性好的特点,可解决松科二井取心钻头的泥包问题,有效避免机械钻速的不稳定和黏附卡钻的发生,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27.
藻席钙华对彩池边坝的颜色及钙华的沉积具有调控作用,会影响彩池边壁稳定性,导致独特景观破坏。文章选取黄龙争艳彩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藻席钙华的基本理化特征和微观形貌观察与分析,明确藻席钙华的沉积特性。结果表明:藻席钙华含水率为5.70 %,密度为1.56 g.cm-3,具有较强吸水能力;通过XRD确定其主要矿物相为方解石;利用元素分析仪确定总碳含量为12.06 %,在生物作用下,受次生有机碳影响较大;藻席钙华的微观形貌显示,硅藻与钙华颗粒是构成藻席钙华的基本单元,是一个复合型生物集合体。  相似文献   
328.
廖梦娜  黄汇豪  毛欣 《第四纪研究》2021,41(5):1254-1266
白洋淀是雄安新区实现"以水定城"理念的关键,了解其生态变化轨迹及特征有望为白洋淀的治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文基于取自白洋淀东南部湖区的一根长79 cm的沉积岩芯,分析该岩芯的硅藻记录并结合沉积物地球物理和化学指标、气象监测数据及人类活动指标,重建了该湖区近80年的硅藻属种组合及多样性变化过程和特征并探讨其变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Amphora copulata、Puncticulata praetermissa、Pantocsekiella ocellata和Cyclotella distinguenda是沉积硅藻群落的优势种。本研究分析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包括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β多样性指数(βsor)。其中,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呈总体上升趋势,βsor呈总体下降趋势,说明过去80年硅藻属种数量净获得量增加,但硅藻群落结构变化趋于均匀化。冗余分析(RDA)和变差分解(VPA)显示气候和人类活动因子对硅藻属种组合和多样性变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年均温、湖水位和沉积物P元素含量的贡献较大。年均温对硅藻属种组合变化的独立解释百分比最大,说明未来气候持续变暖的条件下,气温对白洋淀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会增强。湖水位对硅藻多样性变化的贡献最大,说明维持生态需水量对保护白洋淀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残差的累积和(OLS-CUSUM)未检测出硅藻属种组合和多样性存在突变点,说明过去几十年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尚未造成该湖区生态系统稳态的转化。因此,减轻环境压力有望保持该湖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和稳定性。但对于重污染湖区,其硅藻优势种和属种组合变化与本研究湖区存在很大差异,需进一步研究以获得更具针对性的水环境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29.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uthern Caucasus in understanding Pleistocene hominin expansions is well established. However, the palaeoenvironments in which Palaeolithic occupation of the region took place are presently poorly defined. The Hrazdan river valley, Armenian Highlands, contains a rich Palaeolithic record alongside Middle Pleistocene volcanic, fluvial and lacustrine strata, and thus offer exciting potential for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We present the first results of sedimentological, geochemical, tephrostratigraphical and biological (diatoms) study of the sequence of Bird Farm 1,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valley. These data show six phases of landscape development during the interval 440–200 ka. The sequence represents the first quantitative Pleistocene diatom record from the Armenian Highlands and the southern Caucasus, and indicates the persistence of a deep, stratified lacustrine system, with evidence for changing lake productivity that is tentatively linked to climate. Furthermore, major element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visible and crypto-tephra horizons in the sequence enables the first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regional tephrostratigraphy. Together, the evidence from Bird Farm 1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lacustrine archives in the region for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and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for linkages between archives on both a local and regional scale.  相似文献   
330.
为了建立生态、高效的扇贝幼虫附着和变态诱导技术,采用底栖硅藻生物膜附着基对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开展了附着和变态诱导的现场实验。实验围绕底栖硅藻在扇贝幼虫培育池内的数量变动、存活状态、在栉孔扇贝食谱组成中的贡献以及其对两种扇贝附着和变态的诱导效果开展。结果表明,底栖硅藻附着基能极显著提高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幼虫的附苗量和变态率(P<0.01)。在海湾扇贝实验中,底栖硅藻处理组比对照组附苗量提高220.19%(P<0.01),变态率和壳长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栉孔扇贝实验中,底栖硅藻处理组比对照组附苗量提高43.02%(P<0.01),变态率提高87.31%(P<0.01),底栖硅藻处理组壳长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附着基比对照组早3d检查到变态的稚贝。底栖硅藻附着基在进入幼虫培育池的黑暗环境后光合作用受限,对于扇贝幼虫的日常管理导致底栖硅藻脱落,数量有一定的下降,但丰度最终能保持为56.0—183.9个/mm2。使用基于混合模型对栉孔扇贝稚贝食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对稚贝的食物贡献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