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8篇
  免费   875篇
  国内免费   1255篇
测绘学   189篇
大气科学   1698篇
地球物理   1219篇
地质学   958篇
海洋学   998篇
天文学   56篇
综合类   318篇
自然地理   862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219篇
  2019年   242篇
  2018年   208篇
  2017年   230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298篇
  2013年   282篇
  2012年   307篇
  2011年   274篇
  2010年   219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241篇
  2007年   296篇
  2006年   314篇
  2005年   274篇
  2004年   233篇
  2003年   199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117篇
  1998年   136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黄海夏季典型站位的底边界层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8月25~26日,在黄海夏季冷水团区域内的抛锚站位(35°22′N,121°59′E),使用柱状界面采样器进行了昼夜连续取样,对底边界层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昼夜丰度变化进行了研究,以获得对黄海底边界层动物的初步认识。共记录底边界层动物21种,隶属18科、19属。超底栖动物和中型浮游动物是黄海夏季底边界层动物的2个重要类群,主要种类有尖额真猛水蚤(Euterpina acutifrons)、挪威小毛猛水蚤(Microsetella norvegica)、异厚盖钩虾(Synchelidium miraculum)、双刺纺缍水蚤(Acartia bifilosa)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其丰度皆有明显的昼夜波动现象。以桡足类无节幼体为代表的小型浮游动物也是底边界层动物中不容忽视的类群之一。采集到5个黄海区的新记录物种:美丽猛水蚤(Nitocrasp.)、跛足猛水蚤(Mesochrasp.)、咸水剑水蚤(Halicyclopssp.)、掌刺梭剑水蚤(Lubbockia squillimana)和异厚盖钩虾(Synchelidi-um miraculum),显示出底边界层动物种类组成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2.
左涛  王俊  王秀霞 《海洋学报》2016,38(10):94-104
拟哲水蚤是莱州湾桡足类中周年出现的优势种;是上层鱼类幼鱼早期开口饵料的重要贡献者;掌握其种群动态分布特点;有利于了解湾内生物环境状况、次级生产力生产水平。基于2011年5月至20 12年4月采集的浮游生物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莱州湾拟哲水蚤的发育期丰度组成和个体大小均表现了明显的季节变化。调查季节中;4-6月以成体居多;其他季节以桡足幼体CⅢ-CⅤ较多;其中10-11月和3月主要由后期桡足幼体CⅣ和CⅤ期构成。成体中以雌体为主导;雌/雄比介于1.46~9.62;该比值在3-4月最低;10-11月最高。拟哲水蚤各期桡足幼体和成体个体大小以4-5月最大、8月最小;并与水温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拟哲水蚤桡足幼体和成体的总生物量月变化与丰度变化相同;即以8月值最高;3-5月值最低;月均值为2.69 mg/m3(以碳计);日生产力估算值为0.74 mg/(m3·d)(以碳计)。由上述结果;推测莱州湾拟哲水蚤的种群结构周年变化主要可分3个阶段;4-6月是莱州湾拟哲水蚤开始繁殖期;7-8月为种群数量快速增长期;9月之后为种群增长相对停滞期。  相似文献   
83.
84.
利用建立起的浅海水层生态动力学箱式模型,模拟了胶州湾北部1995年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无机氮、无机磷、溶解氧以及DOC和POC年变化特征。结果是合理的。通过模型参数敏感性实验分析,揭示了该模型系统的一些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85.
本文分析了东、黄海典型海区3个测站在2000~2003年间4个航次的叶绿素a周日变动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地理环境、水文特征以及季节差异,各海区叶绿素a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变动特点.在东海陆架区,日变化上表层各粒级主要以半日周期为主,受黑潮入侵程度不同而略有变化;长江口由于受到潮汐的影响,各粒级的日变化同潮汐的涨落相对应,主要为半日周期;黄海中部海区叶绿素a尤其是NANO级浮游植物在周日变化上以全日周期为主,受黄海冷水团强弱不同而不同.本文进一步应用渐近回归初步分析了多种环境因子对叶绿素a周日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腾格里沙漠西北缘湖泊沉积记录的全新世中期气候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腾格里沙漠西北缘青土湖沉积物粒度、有机碳、碳酸盐、碳氮比和有机质稳定同位素等多项沉积学气候代用指标及精确定年的综合分析,建立了该区域全新世中期9.0~3.0 cal.kaBP的古气候演化序列。结果表明,9~7.8 cal.kaBP期间,区域的水分条件和温度逐渐上升,植被状况好转,此阶段属于全新世早期向全新世暖湿期转变的过程;而在7.8~7.5 cal.kaBP期间出现了显著的百年尺度的干旱事件,沉积物主要以砂质沉积为主,此时湖泊生产力显著下降;全新世期间最为暖湿的气候适宜期出现在7.5~5.0 cal.kaBP;5.0 cal.kaBP以来,该区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干旱化趋势。  相似文献   
87.
88.
海洋颗粒有机碳(POC)是海洋固碳的一个关键参数。为了研究南海北部陆架及海盆表层POC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趋势,本文利用2009-2011年4个季节的实测数据,对NASA发布的MODIS/AQUA卫星月平均POC遥感产品,进行了验证和校正;并利用校正后的遥感数据分析了2003-2014年POC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发现POC遥感产品与南海北部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72),但存在系统性偏高,需利用实测数据对遥感数据进行区域性校正。分析校正后的遥感数据发现,南海北部陆架POC浓度较高,平均为(33.34±8.02)mg/m3;吕宋海峡西南海域浓度较低,平均为(29.25±6.20)mg/m3;中央海盆区浓度最低,平均为(27.02±4.84)mg/m3。春夏季POC浓度较低,最低值一般出现在5月,冬季(12月至翌年1月)POC浓度达到最高。利用2003-2014年的长时间序列遥感叶绿素(Chl a)和海表温度(SST)、混合层深度(MLD)模式数据,以及实测数据对南海北部POC浓度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POC与Chl a在秋冬呈现较好的相关关系(R2=0.51),但在春夏季较离散,表明秋冬季生物作用对POC影响较大。2003-2014年期间,POC与Chl a、MLD及SST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并没有显著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9.
The warming of the Arctic Intermediate Water (AIW)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hydrographic observations in the Canada Basin of the Arctic Ocean during 1985-2006. It is shown that how the anomalously warm AIW spreads in the Canada Basin during the observation tim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IW temperature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y 2006, the entire Canada Basin has almost been covered by the warming AIW. In order to study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AIW in the Canada Basin, the Canada Basin is divided into five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bottom topography. From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IW temperature in each region, it is shown that a cooling period follows after the warming event in upstream regions. At the Chukchi Abyssal Plain and Chukchi Plateau, upstream of the Arctic Circumpolar Boundary Current (ACBC) in the Canada Basin, the AIW temperature reached maximum and then started to fall respectively in 2000 and 2002. However, the AIW in the Canada Abyssal Plain and Beaufort Sea continues to warm monotonically until the year 2006. Furthermore, it is revealed that there is convergence of the AIW depth in the five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Canada Basin when the AIW warming occurs during observation time. The difference of AIW depth between the five regions of the Canada Basin is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all approaching 410 m in recent yea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epth convergence is related to the variation of AIW potential density in the Canada Basin.  相似文献   
90.
林法玲 《台湾海峡》2012,31(3):301-306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的透明度卫星遥感算法,提出将一个基于固有光学特性的、适用于沿岸海域的算法应用于台湾海峡西岸海域,反演获得1998~2010年SeaWiFS遥感透明度时间序列.根据这组时间序列数据,发现该海域夏季透明度低值(<4 m)年份出现在1998、2001和2006年,高值(最高值达到10 m)年份出现在1999、2004和2010年.控制这一年际变动的因素,以目前有限的数据来看,主要是径流与上升流共同引发的水华强度的变化.此外,该海域透明度在研究时段内没有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甚至在2006年之后,似乎在持续加深,说明海峡西岸活跃的经济活动,在1998~2010的13 a间,暂时没有对沿岸水质产生显著的破坏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