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15篇
  免费   2604篇
  国内免费   5152篇
测绘学   339篇
大气科学   2916篇
地球物理   2555篇
地质学   7720篇
海洋学   4358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1043篇
自然地理   4212篇
  2024年   116篇
  2023年   322篇
  2022年   772篇
  2021年   694篇
  2020年   800篇
  2019年   890篇
  2018年   755篇
  2017年   743篇
  2016年   781篇
  2015年   787篇
  2014年   1034篇
  2013年   1013篇
  2012年   1063篇
  2011年   1094篇
  2010年   784篇
  2009年   993篇
  2008年   970篇
  2007年   1003篇
  2006年   1045篇
  2005年   919篇
  2004年   879篇
  2003年   796篇
  2002年   711篇
  2001年   591篇
  2000年   577篇
  1999年   543篇
  1998年   424篇
  1997年   403篇
  1996年   321篇
  1995年   285篇
  1994年   278篇
  1993年   197篇
  1992年   173篇
  1991年   120篇
  1990年   76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coastal area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 manifold influences of tourism on coastal areas are analysed from three different angles: (1) The development of seaside tourism including the changes of socio-economic and settlement patterns; (2) its cultural impact on the local population; (3) its environmental aspects. Point 1 is described with the help of a model showing four peripheries in space and time: (I) the North Sea and Baltic coasts since the 18th century; (II) Southern Europe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III) the North African shores around 1950; (IV) the tropical oceans after 1965. Within every periphery, several phases (pioneer, domestic, international) can be distinguished according to the origin of tourists, the investment, the know-how etc. While the beginning of every phase is dominated from abroad, later-on national actors play an increasing role. This applies also to point 2, which refers mainly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As for point 3, mass tourism may result detrimentally on water supply, sensitive coastal landscapes, socio-cultural identity etc. Among the questions to be raised are: How far are industrial societies responsible for any negative impacts of tourism, and what are the chances for, and a general consciousness on, a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62.
如实记述了1995年度中国大陆及边邻MS≥7.0地震活动的时、空演变与华北(φN30°~φN42°,λE105°~λE125°)地震活动等有关的试验预报的实况。对过去的预报办法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63.
中国东部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我国东部不同地层区一些代表性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位开展了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沉积环境差异和成岩蚀变影响,界线层位的δ18O值变化较大,规律性不明显,δ13C值变化虽小,但在界线处均发生不同程度漂移?漂移的层位与寒武纪-奥陶纪主要生物群面貌变化的界线相一致?综合各方面资料分析,笔者认为,碳同位素组成的漂移很可能由晚寒武世到早奥陶世时期内海平面的升降所引起.  相似文献   
64.
华北地台北缘拴马桩煤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泓 《地层学杂志》1997,21(1):20-21,T001
狼山—色尔腾山和大青山的拴马桩煤系曾被认为是分布于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地轴”上的晚古生代纯陆相山间盆地沉积。新的研究证明,上述两地的拴马桩煤系的时代并不完全等同,也不是纯陆相地层,更不是同一盆地的含煤沉积  相似文献   
65.
从综合地层学观点论华南浅海相泥盆系—石炭系的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训练 《地质论评》1997,43(4):394-402
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和层地层学综合研究表明,华南浅海相区与Siphonodellapraesulcata带和S.sulcata带之间的界线相当的泥盆系-石炭系的界线不仅高于Cystophrentis带楔界,而且还应高于引起Cystophrentis绝灭的海退事件层的顶界。  相似文献   
66.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quantitative tectonic indicators and some qualitative indicators of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coast areas of Fujian, Guangdong, Taiwan and Hainan. The main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include uplift amplitude of the Moho, Quaternary and Late Holocene coasts. The paper also give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research method on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surface uplifted zones. Taiwan is a famous neotectonic zone and an area of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world. There is only one large-earthquake area in each of Fujian, Guangdong and Hainan Provinces. Along the coast large earthquake areas there are certainly many remains of crustal activity. Among these remains, coast activity, taking the sea level as the accurate marker horizon, can determine not only the amplitude of coastal elevation and subsidence in a certain period, but also the cycle and rat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movements.  相似文献   
67.
2002年8月21日至10月20日,华北地区发生了一组显著地震活动。通过该组显著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点,分析了华北地区这一轮地震应力场的“聚”“散”过程,讨论了华北块体北缘地震带及与之紧邻的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地震区未来的活动趋势,所得认识对今后该区的震情动态跟踪监视、趋势估计乃至地震短期预测判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8.
为了研究华北地区近年地壳水平运动的状态与演化.利用10a来华北地区网络工程、山西断裂带GPS观测成果.结合该区地质构造背景.分析了华北地区各块体运动的方向、速率变化及其与区内所发生地震的关系.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在区域应力场相对稳定时,表现为区域内GPS观测点整体趋势性运动不明显;而在区域应力场相对变化时.表现为影响区域内GPS观测点出现明显的整体趋势性运动。  相似文献   
69.
通过对中国周边地区强震与中国大陆地区强震活动的关系分析,发现中国大陆周边地区活跃时段期间和其后3年是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主要活动时期,周边地区强震活动增强后,中国大陆内部有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强震活动可能会逐步进入高潮,南北地震带中段未来数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70.
华北地区700年来地壳应力场演化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前地震断层相互作用问题已引起地震学家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表明一条断层的破裂可以影响附近其他断层趋于破裂的进程,两条断层间的确切作用取决于它们的相对位置、破裂机制、错动量和介质力学性质。本研究给出了华北地区700年来由于长期构造加载及地震断层错动导致的累积库仑破裂应力变化(ACCFS)的演化过程。长期构造加载场由GPS观测得到的地壳平均应变率场给出。关于历史地震断层破裂参数的估算,根据的是华北地区有现代仪器记录的大震资料归算地震烈度与断层破裂长度、震级和地震矩的统计关系;根据地质调查得到的地震断层走向、倾角以及本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估计滑动角。考虑粘弹性成层介质地壳模型,计算长期构造加载和地震形变(同震及震后介质粘弹性驰豫变形)造成的累积应力场变化。将累积应力场变化投影到后续地震断层面和滑动方向上得到△CCFS,并研究其对后续地震发生的触发作用。对1303年以来华北地区发生的49个M≥6.5地震研究结果表明:ACCFS对48个后续地震中的38个有触发作用,触发率达到79.2%。应用当今累积应力场变化于华北地区1303年-2003年发生的M≥5地震,我们发现触发率达到75.5%,于1976年以来发生的M≥5地震触发率达82.1%。未被触发的地震中有些是发生在断层破裂区附近的余震,很可能是由于历史地震破裂参量估计的误差落入影区中,若排除这些影响,触发率会更高。研究表明ACCFS与发生的后续地震有很好的相关性。当前ACCFS显著上升的地区包括渤海及其邻域地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西端和太原盆地,其地震危险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