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8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275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112篇
地球物理   136篇
地质学   300篇
海洋学   57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22篇
自然地理   37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The influence of microorganisms on mineral alteration is not easy to determine 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y to raise for comparison purposes an identical but abiotic system. Another problem in this context is the choice of reliable tracers to evaluate the alteration rate of materials during in vitro experiments. To face such difficulties, we elaborated a defined medium allowing both the growth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a precise measurement of the elements solubilized from the minerals. Thanks to this medium, we were able to quantitatively determine the amounts of major elements solubilized from the materials in the presence of bacterial growth, compared to a sterile system. Moreover, the analysis by ICP-MS of trace elements was possible after a chromatographic treatment, which selectively eliminated 99% of the sodium content of the medium. To cite this article: G. Aouad et al., C. R. Geoscience 337 (2005).  相似文献   
52.
宓泽锋  曾刚 《地理学报》2021,76(4):1006-1018
经济地理学者对于新兴产业的产生区位长期存在争论,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探究其区位规律既是重要的学科问题,又对国家培育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梳理“区域产业分叉”和“区位机会窗口”的观点,辨析出知识流动是影响新兴产业区位的关键点;以燃料电池产业为例,结合“相关多样化”假说的观点,采用面板空间自回归模型对知识基础的具体...  相似文献   
53.
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谷国锋 《地理科学》2008,28(3):320-324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动力,解决动力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等学科长期研究的重点领域。单一动力对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产生一定的功效,但缺乏系统动力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分类与综合分析,提出了"合动力网络"的概念,以自组织结构动力、技术创新动力、制度创新动力和文化动力为子系统,初步构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并分析了动力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4.
两种虾、贝、藻综合养殖模式的初步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孔石莼(Ulva pertusavar)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以2种方式搭配放养,旨在查明其各自的生态特征及养殖效果。实验中对虾设2个放养密度,分别为17尾/m2和34尾/m2;牡蛎、石莼各设1个放养密度,分别为1 700 g/m2,140 g/m2。实验结果表明,经过50 d的实验,2个密度下对虾的生长均是混养明显快于分养模式(高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体重分别为(7.04±0.19)g,(5.20±0.22)g;低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体重分别为(7.89±0.34)g,(5.66±0.30)g)。总产量也是混养模式稍高于分养模式[高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产量分别为(330.92±8.91)g,(189.47±8.05)g;低密度混养与分养对虾产量分别为(264.97±11.46)g,(135.82±7.27)g]。混养模式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的含量高于分室循环水模式中的含量,其它水化学指标间没有明显差异。分养循环水模式下虾室中水体过清、透明度过高,从而导致水中光照强度和光色的变化可能是其中对虾生长较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5.
通过实地调研、观察、访谈及问卷调查,获取大量关于丰都鬼神文化和文化旅游的信息。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划分出丰都鬼神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阐明了当前丰都鬼神文化旅游的困境与趋势。在此基础上得出丰都鬼神文化旅游衰落的原因:一是鬼神文化载体的结构性解体;二是政府组织不力。最后探讨了重振丰都鬼神文化旅游的可能性,提出重新构建鬼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完善其空间结构、处理好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等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56.
本文以表格形式列举了1993年1月至1993年12月经《国际矿物学协会(IMA)新矿物与矿物命名委员会(CNMMN)》批准并在各国矿物学杂志上发表的42个新矿物的中文英文名称、化学式及其他数据。数据依次为:矿物的晶系、空间群、晶胞参数、主要粉晶数据(I、hkl)、物理性质(晶形、颜色、条痕、光泽、解理、发光、硬度、密度等)、光学性质(一、二轴晶,正、负光性,折光率,反射率,双反射,2V,色散,吸收性,多色性等)、产状、共生矿物等。  相似文献   
57.
文章介绍了以含矿网格单元为统计单位、并与找矿信息量法结合的蒙特卡洛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方法的原理和工作步骤,以及用该法进行丹池锡多金属成矿带锡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案例,表明该法可以把评价工作区的矿产空间分布信息、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成矿-找矿空间信息引入蒙特卡洛方法中,无需人类专家估计矿床个数,减少了工作步骤,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减少了因人为主观性而造成的评价误差。  相似文献   
58.
计璐艳  尹丹艳  宫鹏 《遥感学报》2019,23(4):717-729
准确提取湖泊围网区域的时空分布信息对湖泊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阳澄湖为研究区域,收集该地区1984年—2017年所有的Landsat 5和Landsat 8影像(共计396景),提出了结合光谱和纹理特征的围网提取新算法,同时利用时间序列滤波消除年际间因数据不一致造成的偏差。以高清影像人工解译作为参考,阳澄湖围网提取结果的生产者精度在72.57%—88.53%,用户者精度在79.79%—98.10%,围网面积变化与文献记录吻合。结果表明,阳澄湖围网经历了"无围网期"(1984年—1994年)、"快速增长期"(1994年—1998年)、"巅峰期"(1999年—2002年)、"快速下降期"(2003年—2006年)和"稳定期"(2007年—2017年)5个阶段,最高达到100 km2,目前稳定在30 km2;通过研究围网区植被指数发现,2002年之后围网区浮水植物的种植面积增大;通过对比水质数据发现,2002年至今持续15年的围网拆除并未使阳澄湖恢复到80年代无围网养殖时期的II类水,其水质依然处于Ⅲ—Ⅳ类。因此在湖泊养殖开发过程中,政府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在不破坏湖泊水质的基础上发展湖泊经济。  相似文献   
59.
本文对四川攀枝花—西昌(即攀西裂谷)地区各个不同时期、不同产状、不同岩类中的斜长石、碱性长石进行了X射线研究,配合单矿物化学分析、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结合红外光谱、光学测定,精确地计算了42个斜长石,60个碱性长石的晶胞参数,求出其四个四面体的Al含量,确定长石的成分和结构态。为探索攀西地区岩浆活动演化规律,研究攀西裂谷形成、发展及其消亡历史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0.
Employing first-principles methods, the docking sites for H were determined and H, Al, and vacancy defects were modeled with an infinite periodic array of super unit cells each consisting of 27 contiguous symmetry nonequivalent unit cells of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stishovite. A geometry optimization of the super-cell structure reproduces the observed bulk structure within the experimental error when P1 translational symmetry was assumed and an array of infinite extent was generated. A mapping of the valence electrons for the structure displays mushroom-shaped isosurfaces on the O atom, one on each side of the plane of the OSi3 triangle in the nonbonded region. An H atom, placed in a cell near the center of the super cell, was found to dock upon geometry optimization at a distance of 1.69 Å from the O atom with the OH vector oriented nearly perpendicular to the plane of the triangle such that the OH vector makes a angle of 91° with respect to [001]. However, an optimization of a super cell with an Al atom replacing Si and an H atom placed nearby in a centrally located cell resulted in an OH distance of 1.02 Å with the OH vector oriented perpendicular to [001] as observed in infrared studies. The geometry-optimized position of the H atom was found to be in close agreement with that (0.44, 0.12, 0.0) determined in an earlier study of the theoretical electron density distribution. The docking of the H atom at this site was found to be 330 kJ mol–1 more stable than a docking of the atom just off the shared OO edge of the octahedra as determined for rutile. A geometry optimization of a super cell with a missing Si generated a vacant octahedra that is 20%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SiO6 octahedra. The valence electron density distribution displayed by the two-coordinate O atoms that coordinate the vacant octahedral site is very similar to those displayed by the bent SiOSi angles in coesite. The internal distortions induced by the defect were found to diminish rather rapidly with distance, with the structure annealing to that observed in the bulk crystal to within about three coordination sphe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