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9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111篇
地质学   65篇
海洋学   39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2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We examin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are most responsible for the 8-year temporal dynamics of the intertidal seagrass Thalassia hemprichii in southern Taiwan. A dynamic factor analysis (DFA), a dimension-reduction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identify common trends in a multivariate time serie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is series and interacting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he results of dynamic factor models (DFMs) showed that the leaf growth rate of the seagrass was mainly influenced by salinity (Sal), tidal range (TR), turbidity (K), and a common trend representing an unexplained variability in the observed time series. Sal was the primary variable that explained the temporal dynamics of the leaf growth rate compared to TR and K. K and TR had larger influences on the leaf growth rate in low- than in high-elevation beds. In addition to K, TR, and Sal, UV-B radiation (UV-B), sediment depth (SD), and a common trend accounted for long-term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Thus, K, TR, Sal, UV-B, and SD are the predominant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hat described temporal growth variations of the intertidal seagrass T. hemprichii in southern Taiwan. In addition to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human activities may be contributing to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seagrass beds; this human interference may have been responsible for the unexplained common trend in the DFMs. Due to successfully applying the DFA to analyze complicated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ata in this study,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nd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along the coas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managing a coastal environment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intertidal seagrass beds.  相似文献   
992.
The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dynamics of the biomas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 macrophyte meadow were explored in a Mediterranean coastal lagoon (Albufera des Grau, Balearic Islands) from 2002 to 2007. The dynamics in the main physicochemical variables were also analysed to assess the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the submerged macrophytes.  相似文献   
993.
自然生境下盐角草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 L.)是一种典型的盐沼湿生植物,在盐渍重的地方常纯群分布,据报道是最耐盐的高等陆生植物之一。通过观测新疆境内3个区域5个典型种群的盐角草有关生物学参数及土壤水、盐等环境因子,发现:(1)随着土壤水分的减少,盖度减小,伴生种增多;随着盐分的加重,盖度减小,伴生种减少,成为单优势种;(2)不同生境下盐角草种群的密度变异很大,从190株/m2~6578株/m2不等。密度与株高、生物量、冠根比、分枝数及土壤水、盐等呈负相关,而与土壤容重显著正相关;(3)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水溶性盐离子Na 、Cl-有较高的正相关,这两方面都是促进盐角草生长的主要土壤因素;(4)分枝数与土壤含水量及土壤水溶性Cl-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高的土壤水、盐含量促进分枝;(5)盐角草植株的冠根比范围为13.75~85.39,大于一般农作物,是盐角草适应盐沼环境的显著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994.
河南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2003年河南省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建立不同优势树种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河南省森林的碳储量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河南省森林的总碳储量为4673.43万tC;阔叶林碳储量占全省森林总碳储量的89.5%,栎类和杨树2个树种占全省阔叶林总碳储量的72.3%;幼、中龄林的碳储量占全省森林总碳储量的79.5%;全省森林平均碳密度为23.64tC/hm2.  相似文献   
995.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初级生产者,构建海洋食物网、生物泵和元素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和硅循环等)的基石。因此,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元素循环和能量流动均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代谢息息相关。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也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生物地化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浮游植物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直接测定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和碳生物量依旧受到传统技术和方法的限制。本文详细介绍了有关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碳生物量检测的各种技术和方法,列举了其各自的优缺点。目前,测定海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方法有黑白瓶法、遥感估算法、碳同位素测定、快速重复率荧光法;测定海洋浮游植物碳生物量的主要方法有细胞体积转换法、流式细胞术、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分位数回归模型估算法。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碳同位素与快速重复率荧光法相结合可以更高效测定出初级生产力,而最具优势与应用前景的碳生物量检测方法是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估算法。其中,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估算法具有拟合异常值、测定结果准确等优势,能够实现现场浮游植物群落以及各个功能群碳生物量的估算,并能够与卫星遥感技术手段相结合,可以应用于大尺度和长时间序列的海洋浮游植物碳生物量估算。通过本文的综述,一方面为海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碳含量的研究提供一个基本和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为深入研究浮游植物在海洋碳循环以及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刘颖  朱君 《气象科技》2022,50(6):878-884
利用青藏高原拉萨(Lhasa)和珠峰(QOMS_CAS)站点地基CE 318太阳光度计观测数据,研究了2012年4月2日至4月5日一次生物质燃烧输送对青藏高原气溶胶光学和辐射特性的影响;并结合卫星遥感产品以及后向轨迹模式分析了本次生物质燃烧输送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本次气溶胶污染期间Lhasa和QOMS_CAS站点的主要气溶胶类型变为生物质燃烧气溶胶,气溶胶粒子的消光性增大(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增大,Lhasa和QOMS_CAS站点AOD最大值分别为0.4和0.29),尺度减小(消光波长指数(EAE)>1.5),吸收性增大(吸收波长指数(AAE)>1.3),细模态粒子体积浓度增大,而细模态粒子峰值半径减小。气溶胶辐射强迫表明此次输送过程使得Lhasa和QOMS_CAS站点的气溶胶对大气顶和地表的降温作用增强,对大气的增温作用也增强。生物质燃烧输送的可能来源为南亚的印度东北部,尼泊尔与不丹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