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0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32篇
测绘学   94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111篇
地质学   65篇
海洋学   39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2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81.
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反映了森林植被固定和转换光合产物的能力,表示了森林碳汇功能强度,也是评价森林植被的演替状况以及陆地生态系统承载力的主要指标。基于遥感、清查资料等方法估算NPP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传统的研究方法受限于观测(调查)年份,难以有效获取长时间尺度的区域森林种群或群落年际NPP。树轮资料较为有效地反映了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逐年生长状况,从而在估算高精度且长时间尺度区域森林种群及群落NPP中具有较大的优势。本文对利用树轮资料重建区域森林NPP的两种主要方法进行了总结,第一种方法主要是依据树轮资料提供的立木逐年生长量进行生物量以及NPP的估算;第二种方法则是利用树轮指数与其他植被指数的相关性间接反演过去时间段区域森林群落NPP的变化。上述两种估算NPP的方法均存在较多的限制性,未来利用树轮资料估算NPP的时空精度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82.
荒漠草原2种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测定和分析了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同层土壤3大类微生物(真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及4类土壤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表现为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群落大于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群落,而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相反;同一植物群落,不同层土壤微生物数量(除骆驼刺群落中的真菌亚表层最高外)、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及土壤酶活性(除骆驼刺群落中脲酶呈现高-低-高-低趋势外)均呈现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的趋势;金川区荒漠草原不同植物群落不同空间层次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和各种酶之间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83.
Fores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have a potential impact on global climatic change.Monitoring forest biomass is of considerable importance in understanding the hydrological cycle.Because of the problem of dense forest cover,no reliable method with which to retrieve soil moisture in forest areas from the microwave emission signature has been established.All of these issues relate to the microwave emissivity and transmissivity characteristics of a forest.The microwave emission contribution received by a sensor above a forest canopy comes from both the soil surface and the vegetation layer.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of forest biomass and forest emission and transmissivity,a high-order emission model,the matrix-doubling model,which consists of both soil and vegetation models,was developed and then validated for a young deciduous forest stand in a field experiment.To simulate the emissivity and transmissivity of a deciduous forest in the L and X bands using the matrix-doubling model,the parameters of components of deciduous trees when the leaf area index varies from 1 to10 were generated by an L-system and a forest growth model.The emissivity and transmissivity of a forest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se parameters to forest biomass are presented and analyzed in this paper.Emissivity in the L band when the leaf area index is less than 6 and at viewing angles less than 40°,and transmissivity in the L band are the most sensitive parameters in deciduous forest biomass estimation.  相似文献   
884.
885.
886.
为了分析荒漠化防治中荒漠植物生长与降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关系,在河西走廊荒漠区建立了荒漠化综合防治试验站进行长期定位监测,取得了降水、土壤水、地下水、植物盖度、生物量等数据,采用特征参数算法、相关和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对植物生长和水分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及相关回归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4年际变化上,土壤水变化最剧烈,降水、生物量、盖度变化剧烈程度极接近,且也较大,地下水位变化最缓和.盖度呈波动性增大趋势较明显,生物量略有增加趋势,降水、土壤水、地下水位变化呈波动性略有降低趋势,但不明显.在植物生长季的3-11月份期间,土壤各层含水率变化步调基本一致,生物量和盖度变化步调基本一致,降水量、地下水埋深变化步调基本一致,年内变化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降水量 > 地下水埋深 > 生物量 > 平均盖度 > 土壤质量含水率.盖度、生物量模型均通过了R拟合检验、F方差检验、t回归系数检验,通过模型可预测变差的58.0%、98.7%,准确率可达52.0%、86.2%.研究成果可为荒漠化防治中的水资源管理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对水资源影响评估等提供科技支撑和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87.
高寒草甸植被生产量年际变化及水分利用率状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析了海北地区高寒草甸植被2001-2011年11 a耗水量、 生物现存量、 净初级生产量、 水分利用率及其相关性, 结果表明: 植物生长期5-9月耗水量416.30 mm, 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量(ANPP)、 地下净初级生产量(BNPP)以及总的净初级生产量(NPP=ANPP+BNPP)分别为393.07 g·m-2、 945.26 g·m-2、 1 338.33 g·m-2, BNPP与ANPP之比为2.404. 8月底植被现存生物量达3 422.92 g·m-2, 其中地上和地下现存量分别为411.07 g·m-2、 3 011.85 g·m-2, BNPP与ANPP之比高达7.327, 说明植被现存量巨大, 归还土壤碳能力强. NPP与5-9月植被耗水量相关性很差, 但与5-9月平均气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表明高寒草甸地区水分条件可满足植物生长的基本需求, 而同期温度是影响NPP提高的重要因素. 11 a来BNPP、 ANPP和NPP平均水分利用率分别为0.958 g·m-2·mm-1、 2.326 g·m-2·mm-1和3.284 g·m-2·mm-1, 表明高寒草甸植被净初级生产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888.
中亚干旱荒漠区植被碳储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陶冶  张元明 《干旱区地理》2013,36(4):615-622
荒漠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荒漠植被碳储量研究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亚五国及中国准噶尔荒漠是中亚干旱区的主体部分,目前关于该地区荒漠植被碳储量的研究尚属空白。在对准噶尔荒漠不同植被类型活生物量碳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中亚干旱荒漠区植被图,利用平均生物量法初步估算了中亚区域荒漠植被碳储量。结果表明:中亚区域荒漠面积共310.37×104 km2,总生物量碳储量为57.03×107 t,地上、地下生物量碳分别为28.87×107 t和28.16×107 t,各占50.63%和49.37%。各植被型中,温带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的生物量碳储量最大,达到14.17×107 t (占24.84%)。中亚荒漠平均生物量碳密度为1.837 t/hm2,其中温带矮半乔木荒漠碳密度最大(2.367 t/hm2)。可以推测,在未来中亚地区降水持续增加的条件下下,中亚荒漠植被将会有更大的碳汇潜力。  相似文献   
889.
研究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土壤中微生物N量与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微生物N量及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不同月份差异极显著;微生物N量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在3月达到最高值;蔗糖酶在4-9月均保持较高的活性,酶活性在4月份最高;碱性磷酸酶、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其峰值分别出现在3-7月;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在3月和9月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微生物N量与碱性磷酸酶、脲酶之间,蔗糖酶、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与土壤温度之间,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物酶与土壤水分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微生物N量的增加为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提供反应底物或能源物质从而增加酶的活性。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可能是由土壤水分和温度共同影响的。  相似文献   
890.
新疆3种主要森林类型根系生物量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系生物量是准确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汇功能的一个重要数据。采用标准木全收获法研究了新疆3种主要森林树种根系生物量,并分析了其在垂直梯度上的分配规律和随年龄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新疆杨、西伯利亚落叶松和阿勒泰冷杉根系总生物量分别为43.409、42.152 t/hm2和16.19 t/hm2;(2)根系生物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迅速减少,约88.37%以上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分布在0~40 cm土层中,在超过40 cm土层中,根系生物量降至较低水平(约为8.3%);(3)随林分年龄的增长,各林分根系总生物量呈递增趋势,在中龄林根系生物量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各级根系中粗根、中根及细根生物量随年龄的增长所占比例呈现递减规律,而其根桩和毛细根生物量差异较大,所占比例随年龄的增大基本呈增大趋势;(4)在表层土壤中各林分在林木的幼龄及中龄阶段根系生物量都处于较高比例,之后呈下降趋势后维持在一定水平基本不变,而深层土壤中各林分在幼龄阶段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后以一定比例逐渐增长;(5)新疆杨、西伯利亚落叶松和阿勒泰冷杉根系年平均生产力分别为:1.070 8 t·hm-2·a-1、1.014 4 t·hm-2·a-1和0.910 7 t·hm-2·a-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