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9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146篇
测绘学   188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511篇
海洋学   80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99篇
自然地理   17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大数据环境下数字填图数据集成服务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丰丹  李超岭  吴亮  李健强  吕霞 《地质通报》2015,34(7):1300-1308
应用数字填图技术形成了大量地质填图图幅数据,这些数据空间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特征并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提供高效的数据服务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填图、数据集成服务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通过对数字填图数据特征的分析,在研究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大数据处理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相结合的有序化组织管理、发布与服务方法,并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与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2.
大数据与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需求、产品、技术、共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质工作需加强成果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范围、转变服务方式,开展地质资料信息大数据服务迫在眉睫。以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为主线,需求、技术、共享为分支,开展新形势下地质调查成果深层分析,研究地质调查成果体系建设方案,对需求转换方式、地质产品理论实践研究、地质成果共享等进行详细论述,充分研究地质大数据思想下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23.
大数据背景下的国家地质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郑啸  李景朝  王翔  梁婉娟 《地质通报》2015,34(7):1316-1322
探讨大数据背景下建设国家地质信息服务系统的相关问题。结合典型的云计算构架给出国家地质信息服务系统的概念模型。从地质信息特点角度讨论了地质数据资源整合的相关问题。结合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地质相关行业、地质相关单位部门现状,讨论系统节点建设与节点对接问题。对比发达国家地质调查局提供信息服务的新特点,提出基于大数据的国家地质信息服务系统如何助推地质信息共享,资料数据服务与信息知识服务并重,服务于国家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4.
通过对大数据时代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实际从测绘保障的方式、职能、方法等方面进行剖析,总结了大数据时代测绘保障的重点,目的是探索大数据时代测绘保障的新方向,为提高测绘保障服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5.
大数据对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促进与局限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大数据技术的诞生不仅快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且也将科学研究不断引向新的高度。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经济地理学与当前大数据建设和发展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大数据的发展对丰富和完善人文—经济地理学势必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思维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梳理和分析了目前大数据在人文—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城市内部空间研究、交通与消费行为、社会空间与社会网络研究中的最近进展,以及大数据对参与式研究和决策平台的作用。着重剖析了大数据对人文—经济地理学数据获取,研究思维与范式,研究内容、研究时空尺度与研究目标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与存在问题,特别是由于大数据自身发展的不完善,在数据收集特别是数据属性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局限,缺乏理论基础将会使得大数据与实际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同时,数据本身也不能替代研究者思维和决策过程。因此,人文—经济地理学者应该科学对待大数据所带来的机遇,弥补和丰富以往发展中的短板,即完善学科数据建设、建立大数据应用较为完善的研究方法体系,促进跨域数据整合和跨域研究,以及推进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6.
The Chatterton Astronomy Department aims to apply interferometers with very high resolving power to optical astronomy. The programme of the stellar intensity interferometer at Narrabri Observatory was completed in 1972 and since then the work has been directed towards building a more sensitive instrument with higher resolving power. As a first step a much larger intensity interferometer was designed but was not built because it was large, expensive and not as sensitive as desired. Efforts are now being made to design a more sensitive and cheaper instrument. A version of Michelson’s stellar interferometer is being built using modern techniques. It is hoped that it will reach stars of magnitude +8 and will work reliably in the presence of atmospheric scintillation. It is expected to cost considerably less than an intensity interferometer of comparable performance. The pilot model of this new instrument is almost complete and should be ready for test in 1984. Text of an Academy Lecture delivered at the Raman Research Institute, Bangalore on January 27, 1984.  相似文献   
127.
吕尚顺  宋文廉 《福建地质》1996,15(2):107-110
本文通过在厦门地区大直径桩孔钻遇“孤石”的施工实践,总结了一套利用钢粒取心钻进“孤石”的技术方法,有效地解决了钻进“孤石”效率低,易偏斜,事故多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28.
针对传统的三维基准转换模型局限于求取小角度的三维基准间转换参数的缺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大角度的三维基准转换参数求解模型。利用实测数据和模拟数据对此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适用于任意角度的三维基准转换,既可利用传统的最小二乘方法估计坐标转换参数,又可利用整体最小二乘方法进行参数求解,可靠性高,解算速度快。  相似文献   
129.
一次高压型海雾中的液态含水量演变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2008年3月16—17日在粤西电白出现了一次在高压天气系统控制下的海雾过程。利用这次海雾的综合观测数据,分析了这一高压型海雾的液态含水量演变特征,讨论了液态含水量与雾滴平均直径和数密度以及气温、风速、湍流交换等的关系。结果显示:(1)海雾有发展-消散-再发展的准周期性变化特征;(2)海雾过程中的雾滴数有显著的变化,而雾滴平均直径的变化较小;雾滴数变化对海雾的发展、消散起主要作用;(3)在海雾生成和发展阶段,空气的冷却机制起主要作用;而在海雾的维持阶段冷却机制的作用并不明显;(4)在雾的生成阶段,弱湍流交换有利于雾的生成;而在雾的发展和维持阶段,湍流交换减弱,液态水增长,反之液态水减少。湍流交换的强、弱与海雾发展-消散-再发展的周期性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0.
In the annular or total eclipses of 3 October 2005, 29 March 2006, 22 September 2006, and 1 August 2008, observational campaigns were organized to record the phenomenon of Baily’s beads. These campaigns were internationally coordinated 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 Occultation Timing Association (IOTA) at both its American and European sections. From the stations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zones of grazing eclipse, the eclipses have been recorded on video. Afterward, as many beads as possible have been identified by analyzing the video data of each observing station. The atla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ncludes 598 data points, obtained by 23 observers operating at 28 different observing stations. The atlas lists the geographic positions of the observing stations and the observed time instants of disappearance or reappearance of beads, identified by an angle measured relative to the Moon’s axis of rotation. The atlas will serve as a basis for determining the solar diameter.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