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557篇 |
免费 | 5243篇 |
国内免费 | 279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20篇 |
大气科学 | 3572篇 |
地球物理 | 3107篇 |
地质学 | 11260篇 |
海洋学 | 1456篇 |
天文学 | 120篇 |
综合类 | 962篇 |
自然地理 | 409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5篇 |
2024年 | 385篇 |
2023年 | 419篇 |
2022年 | 662篇 |
2021年 | 836篇 |
2020年 | 877篇 |
2019年 | 913篇 |
2018年 | 786篇 |
2017年 | 933篇 |
2016年 | 929篇 |
2015年 | 912篇 |
2014年 | 1119篇 |
2013年 | 1608篇 |
2012年 | 1205篇 |
2011年 | 1216篇 |
2010年 | 976篇 |
2009年 | 1183篇 |
2008年 | 1175篇 |
2007年 | 1162篇 |
2006年 | 1149篇 |
2005年 | 972篇 |
2004年 | 848篇 |
2003年 | 731篇 |
2002年 | 685篇 |
2001年 | 586篇 |
2000年 | 596篇 |
1999年 | 476篇 |
1998年 | 396篇 |
1997年 | 442篇 |
1996年 | 300篇 |
1995年 | 279篇 |
1994年 | 218篇 |
1993年 | 153篇 |
1992年 | 124篇 |
1991年 | 83篇 |
1990年 | 61篇 |
1989年 | 46篇 |
1988年 | 50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二郎坪岩群与秦岭岩群间的构造边界是北秦岭一条重要的地质界线,经历了多期、不同层次复杂的构造变形,经研究可进一步划分为:早期韧性逆冲推覆变形期和晚期脆韧性逆冲推覆与走滑剪切变形期两个变形阶段。早期变形与二郎坪弧后盆地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晚期变形反映了陆内造山阶段的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83.
灾害生态学——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灾害生态学有关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探讨。认为灾害实际上是一种异常的生态学现象与过程,因此需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加以研究,特别是要对灾害系统的发生成因、类型、时空分布、发展、危害、预测、控制和灾后恢复等的全过程生态学现象和规律以及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同时指出,当今,应围绕重大的全球性环境灾害问题,对其发生与发展的生态学机制与生态学后果,以及减轻、防范这些灾害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84.
全球变化条件下的土壤呼吸效应 总被引:52,自引:7,他引:52
土壤呼吸是陆地植物固定CO2尔后又释放CO2返回大气的主要途径,是与全球变化有关的一个重要过程。综述了全球变化下CO2浓度上升、全球增温、耕作方式的改变及氮沉降增加的土壤呼吸效应。大气CO2浓度的上升将增加土壤中CO2的释放通量,同时将促进土壤的碳吸存;在全球增温的情形下,土壤可能向大气中释放更多的CO2,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可能是引发温室气体CO2产生的重要原因,所有这些全球变化对土壤呼吸的作用具有不确定性。认为土壤碳库的碳储量增加并不能减缓21世纪大气CO2浓度的上升。据此讨论了该问题的对策并提出了今后土壤呼吸的一些研究方向。其中强调,尽管森林土壤碳固定能力有限,但植树造林、森林保护是一项缓解大气CO2上升的可行性对策;基于现有田间尺度CO2通量测定在不确定性方面的进展,今后应继续朝大尺度田间和模拟程序方面努力;着重回答全球变化条件下的土壤呼吸过程机理;区分土壤呼吸的不同来源以及弄清土壤呼吸黑箱系统中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动物的功能。当然,土壤呼吸的测定方法尚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85.
86.
柴达木盆地北缘早古生代碰撞造山系统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柴达木盆地北缘在早古生代形成了一条碰撞造山带,该造山带结构保存较完整,可分辨出深俯冲板片、火山岛弧带、蛇绿杂岩带、岛弧深成岩带等组成单元。其中,俯冲板块主要由中元古代鱼卡河岩群和中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构成,在寒武纪末-奥陶纪可能全部或部分俯冲到岩石圈深部,发生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火山岛弧主要由中基性火山岩、细碎屑岩等组成,成岩时代为晚寒武世-奥陶纪。蛇绿杂岩带由超镁铁质岩、辉长岩、玄武岩和少量硅质岩组成,形成于弧后扩张脊构造背景,成岩时代为寒武纪-奥陶纪。岛弧深成岩成分变化较大,由闪长岩变化到花岗岩,成岩时代为奥陶纪。而造山带北侧的欧龙布鲁克微陆块则具有双层结构,由德令哈杂岩和达肯大坂岩群构成基底,盖层为全吉群。 相似文献
87.
Contributions of terrestrial and GRACE data to the study of the secular geoid changes in North Americ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tests and discusses different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modelling secular rates of change of the geoid in North America. In particular, we use the method of principal component/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s (PC/EOF) analysis to model the geoid rates from 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GRACE) satellite data. As demonstrated, the PC/EOF analysis is useful for studying the contributions from different signals (mainly residual hydrology signals and leakage effects) to the GRACE-derived geoid rates. The PC/EOF analysis leads to smaller geoid rates compared to the conventional least-squares fitting of a trend and annual and semi-annual cycles to the time series of the spherical harmonic coefficients. This is because we filter out particular spatiotemporal modes of the regional geoid changes.We apply the method of least-squares collocation with parameters to combine terrestrial data (GPS vertical velocities from the Canadian Base Network and terrestrial gravity rates from the Canadian Gravity Standardization Net) with the GRACE-derived vertical motion to obtain again the geoid rates. The combined model has a peak geoid rate of 1.4 mm/year in the southeastern area of Hudson Bay contrary to the GRACE-derived geoid rates that show a large peak of 1.6–1.7 mm/year west of Hudson Bay.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terrestrial data, which have a longer time span than the GRACE data, are important for constraining the GRACE-derived secular signal in the areas that are well sampled by the data. 相似文献
88.
华北地区700年来地壳应力场演化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前地震断层相互作用问题已引起地震学家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表明一条断层的破裂可以影响附近其他断层趋于破裂的进程,两条断层间的确切作用取决于它们的相对位置、破裂机制、错动量和介质力学性质。本研究给出了华北地区700年来由于长期构造加载及地震断层错动导致的累积库仑破裂应力变化(ACCFS)的演化过程。长期构造加载场由GPS观测得到的地壳平均应变率场给出。关于历史地震断层破裂参数的估算,根据的是华北地区有现代仪器记录的大震资料归算地震烈度与断层破裂长度、震级和地震矩的统计关系;根据地质调查得到的地震断层走向、倾角以及本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估计滑动角。考虑粘弹性成层介质地壳模型,计算长期构造加载和地震形变(同震及震后介质粘弹性驰豫变形)造成的累积应力场变化。将累积应力场变化投影到后续地震断层面和滑动方向上得到△CCFS,并研究其对后续地震发生的触发作用。对1303年以来华北地区发生的49个M≥6.5地震研究结果表明:ACCFS对48个后续地震中的38个有触发作用,触发率达到79.2%。应用当今累积应力场变化于华北地区1303年-2003年发生的M≥5地震,我们发现触发率达到75.5%,于1976年以来发生的M≥5地震触发率达82.1%。未被触发的地震中有些是发生在断层破裂区附近的余震,很可能是由于历史地震破裂参量估计的误差落入影区中,若排除这些影响,触发率会更高。研究表明ACCFS与发生的后续地震有很好的相关性。当前ACCFS显著上升的地区包括渤海及其邻域地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西端和太原盆地,其地震危险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9.
气候变暖对甘肃干旱气象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应用甘肃80个地面气象站1960-2005年的降水量和气温序列资料,分析了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趋势以及降水量和气温的变化对干旱气象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肃全省年平均气温总体呈明显升高趋势,年降水量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甘肃气候变化总体呈暖干趋势.其中,河西呈微弱的暖湿趋势,河东呈显著的暖干旱趋势.3~10月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与干旱受灾面积和粮食减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全省平均气温与干旱受灾面积和粮食减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气候暖干化趋势对农业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干旱受灾面积扩大、粮食减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影响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0.
基于RS和GIS的鸭绿江口滨海湿地分类及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遥感技术是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的有效手段之一。以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结合GIS技术对鸭绿江口滨海湿地进行定量化研究,查明湿地的类型分布、面积,分析其1989-2000年期间土地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虾田、居民地、滩涂面积增加;芦苇沼泽、水田、浅海水域面积减少;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些主要是由城市扩张和经济增长所致。天然湿地的减少,使依赖于湿地生存的动、植物种类大大减少。为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应严禁毁苇开荒,逐步退耕还苇,加强管理,合理开发利用,使本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