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9篇
  免费   756篇
  国内免费   1553篇
测绘学   221篇
大气科学   2501篇
地球物理   753篇
地质学   610篇
海洋学   781篇
天文学   238篇
综合类   277篇
自然地理   507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261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302篇
  2011年   261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312篇
  2006年   288篇
  2005年   245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利用Grimm1.108、Thermo RP 1400a、TSP以及CAWS-600等仪器,对2008年4月17日至23日发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1次强沙尘暴过程的颗粒物质量浓度进行连续观测,结合天气资料分析得出:①Grimm1.108颗粒物分析仪监测结果表明,日平均浓度出现两个峰值区,主峰值出现在20日,次峰值出现在18日,而小时平均浓度高值区主要集中4月19日至20日,21日中午存在1个峰值区,其他时段浓度相对较低。②强沙尘暴发生时的分钟观测数据表明,随着风速的逐渐增强,沙尘暴强度逐渐增强,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达到最大值,>0.23 μm颗粒物总浓度为39 496.5 μg·m-3,>20.0 μm颗粒物总浓度为5 390.7 μg·m-3,随后浓度逐渐下降。③PM10和TSP的浓度变化同样反映沙尘天气的过程和强度,沙尘暴前期大气中颗粒物浓度远低于强沙尘暴期间,随沙尘天气减弱,颗粒物浓度明显下降。④沙尘天气过程中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具有以下规律:晴天<浮尘天气<浮尘、扬沙天气<沙尘暴天气。风速大小直接影响大气中颗粒物浓度,风速越大颗粒物浓度越高。气温、相对湿度和气压是影响沙尘暴强度的重要因素,也间接影响大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32.
???????????????????У?????????????????????????????????????????????????????????????????????????????????????GPS??InSAR?????????????е??????÷?????????????????????????????????Ч????????????????????????????  相似文献   
933.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大气气溶胶散射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利用沙漠腹地塔中气象站积分浊度计的2004年观测资料,结合同期PM10质量浓度、能见度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气溶胶散射系数的变化特征,以及气溶胶散射系数与PM10质量浓度、能见度的关系。研究表明,2004年塔中气溶胶散射系数、PM10质量浓度、能见度日平均值分别为124.74±187.30 Mm-1,538.9±841.7 μg·m-3,12 748±7 274 m。塔中气溶胶散射系数小时平均值出现频率最高的区间主要在100 Mm-1以下,中午气溶胶散射系数小,早晚气溶胶散射系数大;冬春两季的凌晨空气中含有较多的粒子,气溶胶散射系数较大;气溶胶散射系数小时平均值与PM10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2004年1—6月的气溶胶质量散射系数平均值为0.37 m2·g-1;散射系数与能见度日平均值非线性相关较好,两者呈负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934.
地面加热对沙尘暴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沙尘数值预报模式并针对2002年3月18—20日典型沙尘暴过程,模拟研究了地面热通量对沙尘暴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沙尘天气数值预报模式较准确地模拟了本次沙尘暴过程。模式对白天地面加热强度和夜间地面冷却强度均有一定程度的高估。地面热通量能够使沙尘暴明显增强,同时也通过导致地面风速、层结稳定度、地面摩擦速度产生明显的日变化,进而导致沙尘暴强度的日变化。地面热通量影响地面风速的方式是导致混合层形成,从而有利于产生高空动量下传。另外,沙尘暴发生时地面热通量主要影响地面和行星边界层中的天气要素,随时间推移地面热通量能够持续影响上升运动强度,且这一影响从边界层逐渐向上扩展到自由大气,并达到500 hPa以上。  相似文献   
935.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泥河水库春季水-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值进行连续24h观测,对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加以分析。结果表明:泥河水库24h均为大气CO2的源,其碳通量均值为26.50mg/(m2·h),全天源的极大值出现在1∶00为32.38mg/(m2·h),源的极小值出现在13∶00为20.15mg/(m2·h)。在春季影响泥河水库水-气界面CO2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叶绿素和风速,相关系数分别为0.671、0.625、0.253。结论:水库水-气界面CO2通量的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春季水库是大气CO2主要碳源之一。  相似文献   
936.
闽江河口是我国东南沿海典型的开放式感潮河口,咸草Cyperus malaccensis var.brevifolius为闽江河口区最大的鳝鱼滩沼泽湿地的主要土著种。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2008年冬季(11月、12月和次年1月)咸草湿地涨潮前、涨落潮过程中和落潮后3个阶段排向大气环境的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通量特征。结果表明,涨落潮过程中咸草湿地排向大气环境的甲烷通量小于涨潮前和落潮后,在时间上表现为冬季3个月甲烷排放通量持续下降;咸草湿地二氧化碳通量同样表现为涨落潮过程中小于涨潮前和落潮后,在时间上也呈递减趋势;氧化还原电位(Eh)以及pH值对咸草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37.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cross-isotherm ocean transport from surface heat flux and ocean temperature data is derived. By computing the volume flux through the isotherm that extend from 19°E, 74°N to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Kola Peninsula, the flow through the western entrance of the Barents Sea south of 74°N is estimated. Using three different surface heat flux datasets, the inflow is found to range from 2.9 to 4.5 Sv in winter (October–March) and from 0.4 to 1.4 Sv in summer (April–September; 1 Sv=106 m3 s−1).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are stronger than indicated by results from direct current measurements, probably because the seasonal cycle of the surface heat fluxes is overestimated along the considered isotherm. The annual mean inflow ranges from 1.9 to 2.2 Sv during a cold period (1986–1988), and from 2.4 to 3.0 Sv during a warm period (1990–1992), close to reported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938.
The concentrations and sea-to-air fluxes of dissolved methane (CH4)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North Yellow Sea during August 2006, January, April and October 2007. Dissolved CH4 concentrations showed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 with maximum values occurring in summer and lowest values occurring in winter. The saturations of dissolved CH4 in surface waters ranged from 78.7% to 1679.7% with an average of 252.4%. The estimated atmospheric CH4 fluxes using the Liss and Merlivat (LM86), and Wanninkhof formulae (W92) were (4.2±4.7), (11.6±10.3), (8.5±12.7) and (0.2±1.0), and (6.9±7.3), (14.6±22.3), (13.8±14.3) and (0.4±1.7) μmol·(m2 d)−1, respectively, for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Based on the average annual atmospheric CH4 flux and the area of the North Yellow Sea, the annual CH4 emission was estimated to be (2.4×10−2–4.2×10−2) Tg a−1,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North Yellow Sea was a net source of atmospheric CH4.  相似文献   
939.
利用常规实测资料、NCEP刷CAR再分析资料、T213分析资料,对绵阳地区2008年9月22—27日出现的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环流形势及物理量场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可分为两个明显的降水时段,其区域不同、强度不一;副高、冷空气、两条水汽通道以及台风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第一降水时段的各物理量水平皆大于第二时段,不稳定能量、水汽和气流的辐合、辐散区分布及上升下沉气流的位置和强度对暴雨的强度和落区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40.
基于大气电场与闪电资料的雷电临近预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气电场仪进行雷电预警误报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多站大气电场仪组网观测地面电场,并结合闪电定位系统的观测进行雷电预警的方法。该方法结合了大气电场仪与闪电定位仪的优点,利用电场强度阈值和闪电发生的距离阈值,得出雷电预警等级的方法。采用此方法可以降低仅用电场强度来预警所造成的误报率,并能估计出雷暴的移动方向。经检验,此方法TS评分为0.73,漏报率为0.21,空报率为0.09。此算法对于由远及近的雷电活动,或者距离很近的雷电活动有较高的预警准确率。算法对10km内的强雷暴预警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