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9篇
  免费   756篇
  国内免费   1553篇
测绘学   221篇
大气科学   2501篇
地球物理   753篇
地质学   610篇
海洋学   781篇
天文学   238篇
综合类   277篇
自然地理   507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160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261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302篇
  2011年   261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312篇
  2006年   288篇
  2005年   245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193篇
  2002年   153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剖析了TGR-2050自动验潮仪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影响测量精度的各种误差因素,指出该仪器设计上的缺陷,并给出实例,介绍了进行大气压改正的方法,得出了有益结论。  相似文献   
912.
依据2011年3月4日对胶州湾走航连续实测所得pCO2数据,结合水文、化学和生物等要素的同步实测资料,对胶州湾海域pCO2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估算了3月海-气CO2通量。结果表明:3月胶州湾表层海水pCO2实测值在191~332μatm之间,平均值为278μatm,海-气CO2通量在-22.76~-7.13mmol·m-2·d-1,平均值为-14.2mmol·m-2·d-1,这一时期胶州湾从大气吸收约1.59×103t C,表现为大气CO2的强汇。生物活动是影响这一时期表层海水pCO2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13.
岩层倾斜对体应变受气压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站实测资料反映地表倾斜时,体应变气压干扰系数明显变大.通过理论计算,求出了地表倾斜度与体应变气压系数的关系,去除气压干扰后,体应变观测的固体潮汐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14.
2008年“威马逊”台风期间海上大气波导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 MM5数值模拟结果、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系统分析了2008年“威马逊”台风引起的大气波导特征.本次台风过程中发生的大都为悬空大气波导,位于台风涡旋之外的西北部,台风越近波导高度、强度、厚度越大;同时数值模拟表明陆地地形对海上本次大气波导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利用大气波导这一特殊大气层结可以很好的评估和预测电磁波传播和海上探测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915.
2011年春季中国北方沙尘天气过程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1年春季,中国共出现了7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沙尘暴4次,强沙尘暴2次,沙尘天气频次总体偏少、强沙尘暴偏多,影响范围较广。通过对2010/2011年冬季及2011年春季天气气候特征的分析表明:①2010/2011年冬季,冷空气偏强,气温偏低,有利于土壤冻结,同时新疆大部、内蒙古西部及东北部分地区降水偏少,使得前期地面植被状况偏差,进入2011年春季,中国北方大部地区降水仍偏少,地面植被状况虽未得到改善,但气温仍偏低,土壤解冻较晚,而2011年春季冷空气较常年偏弱,使得2011年沙尘暴发生时间较常年偏晚,且沙尘天气过程偏少;②中国北方沙尘天气常发区域土壤湿度较常年偏高,土壤状况良好,土质不够疏松,是2011年春季沙尘天气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③2011年春季蒙古国及内蒙古大部地区纬向风为偏西风的负距平区,不利于起沙及沙尘粒子向东输送。  相似文献   
916.
荒漠区粗糙度长度的确定及在模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世强  吕世华 《中国沙漠》2013,33(1):174-178
利用2005年进行的“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补充观测试验”第3阶段的观测资料计算了金塔试验区内戈壁和沙漠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粗糙度长度,沙漠和戈壁的动力粗糙度长度分别为1.81×10-3m和1.64×10-3 m,与黑河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均为沙漠的动力粗糙度大于戈壁。试验区内沙漠和戈壁的热力粗糙度长度分别是0.28×10-3 m和0.62×10-3 m。将计算得到的粗糙度长度代入Noah陆面模式,模拟的戈壁、沙漠上的地表温度和感热通量同观测值较为一致,优于原粗糙度长度的模拟结果,大大提高了该模式在沙漠、戈壁特殊区域的模拟能力,有利于将耦合了Noah模式的中尺度模式更好地应用到绿洲系统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917.
利用1980—2010年中国气象局576个气象站的能见度和日平均风速资料,分别分析了中国区域低能见度下风速的空间分布、能见度与风速之间的相关关系、风速变化对能见度变化的影响,讨论了城市化效应和近海地理位置对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低能见度(小于10 km)状况下,从内蒙古到新疆东部的沙漠及干旱地区对应的是高风速,在广大东部、南部地区,特别是四川盆地地区对应的是低风速(2 m·s-1以下);类似地理学的胡焕庸线,中国大陆存在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界线,以此界线划分,能见度与风速关系呈现“东正西负”型分布。界线以西地区包括中国沙漠及相邻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一年四季中能见度和风速均呈负相关关系,尤其春季最为明显,这表明这些地区能见度的恶化主要取决于大风驱动的沙尘气溶胶排放及传输。在界线以东地区,能见度和风速呈正相关,并且其正相关以秋冬季最强;夏季,盛行的西南季风使能见度与风速关系的“东正西负”分界线北移且其正负相关均为最弱,说明夏季影响能见度的因素相对其他季节更为复杂;东部地区能见度的变化对风速变化响应较小;在四川盆地、贵州至广西和巴丹吉林沙漠地区能见度对风速响应更为敏感,在这些地区风速在对能见度影响中起到重要作用;大城市的能见度对风速响应的敏感程度略微高于中小城市及乡村,说明城市化影响存在但效果有限;近海岸地区因受海陆风影响,响应的敏感度较内陆小且季节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918.
基于OMI卫星数据的城市对流层NO2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OMNO2全球产品卫星遥感资料研究科技城市北京、交通城市黄骅港、旅游城市三亚、特区城市深圳和工业城市抚顺的NO2月平均变化情况。通过Beat软件和IDL联合编程对该产品进行处理,得到各城市对流层NO2垂直柱密度的月平均值;对各城市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的NO2月平均变化进行线性正弦模型模拟,得到月平均变化趋势和月增长率,并评价变化趋势的精度。结果显示,各城市在冬季NO2对流层垂直柱密度较大,夏季较小,季节性循环明显。北京、黄骅港、三亚、抚顺在这段时间NO2总体呈增加趋势,从大到小依次是:抚顺、北京、黄骅港和三亚,深圳呈减少趋势。根据趋势显著性判别准则,各城市的NO2月平均变化均显著。另外相对于2004年10月,月相对增长率从大到小依次是抚顺、三亚、黄骅港、北京、深圳,其中深圳的NO2呈现负增长。  相似文献   
919.
A new and simple method is developed to efficiently quantify erosion and deposition rates based on stock unearthing measurements. This is applicable to spatial scales ranging from plot to hillslopes, and to time scales ranging from single hydrologic events to centennial scales. The method is applied to a plot area on vineyard hillslopes in Burgundy (Monthélie, France), with measurement of 4328 vine plants. A sediment budget established at the plot scale shows a mean soil lowering of 3.44 ± 1 cm over 20 years, involving a minimal erosion rate of 1.7 ± 0.5 mm yr− 1. Locally, erosion rates can reach up to 8.2 ± 0.5 mm yr− 1.This approach allows the sediment redistribution to be mapped and analyzed at 1-m resolution. It provides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rosion patterns on pluri-decennial scales and into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rosion processes on cultivated hillslopes.  相似文献   
920.
Z.S. Li  D.J. Feng  S.L. Wu  A.G.L. Borthwick  J.R. Ni   《Geomorphology》2008,100(3-4):484-493
Siz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sediment particles in a wind tunnel containing a bed of non-uniform sand are investigated by re-interpreting existing experimental data using particle-size analysis. Each particle sample is classified into one of eight groups according to its size grading.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modal shape of the particle-siz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the saltating sand at different elevations or longitudinal distances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mixed sand in the bed once the boundary layer is fully developed.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grain-siz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 above the bed then stays constant, whereas its skewness decreases. The mean grain size decays exponentially with elevation. The aeolian sand mass flux is determined for each size grading at different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measurement locations. The vertical profile of aeolian horizontal mass flux depends on the size grad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and transport rate according to the mean grain size in each grading fits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A parameter wi is defined to reflect the likelihood of saltation for sand particles of the i-th size grading, and the mean sand size corresponding to the maximum value of wi is found to be 0.2 mm. In addition, wind velocity strongly influences the magnitudes of the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sand mass flux distribution in both vertical and longitudinal dire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