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2篇
  免费   469篇
  国内免费   650篇
测绘学   81篇
大气科学   178篇
地球物理   764篇
地质学   1728篇
海洋学   462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53篇
自然地理   49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168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87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65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41.
Seismic bearing capacity of shallow strip footing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eismic bearing capacity of shallow strip footings in soil has been obtained in the form of pseudo-static seismic bearing capacity factors Ncd, Nqd and Nd, denoting the cohesion, surcharge and unit weight components, respectively, by an extensive numerical iteration technique. Limit equilibrium method of analysis with composite failure surface is assumed. The validity of the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is examined. Effects of both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eismic acceleration coefficients have been found to always reduce the ultimate bearing capacity significantly.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present method of analysis are compared with the available results and are found to be the least in the seismic case.  相似文献   
342.
刘昌明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0):991-998
黄河是中国第二条大河,流域面积80万km2,它曾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当前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战略地位。但是黄河流域地处中国的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带,流域的水资源量先天不足,流域内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少,相当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由于气候的暖干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过去30年来,黄河下游与其主要支流频繁地发生了断流,这种发展的征兆不仅加剧了脆弱的水资源供应与需求的平衡,而且给流域上、中、下游原有生态系统与环境带来更大的冲击。黄河的治理终归是涉及国家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大事。因此,1999年科技部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中立项,启动了5年研究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作者作为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根据项目各课题已发表的近900篇论文与几十部专著等大量成果,简要概括了黄河水资源的基础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研究等三大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343.
将泥沙输移能力公式与USLE公式相结合,建立了一个简化的分布式小流域产沙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川中丘陵区小流域的土壤侵蚀与泥沙输移的空间分布模拟。得到的主要结论:1.该模型适用于川中丘陵区小流域产沙的模拟;2.魏城河流域1980—1987年8 a平均土壤侵蚀量为16.8×104t,侵蚀模数为675.8 t/(km2.a),模拟得到的输沙模数为238.6 t/(km2.a),泥沙输移比为0.35;3.魏城河流域主要以微度侵蚀为主,占到全流域总面积的68%,强度侵蚀占流域面积的1%,主要分布在坡度较陡的流域边缘地带;4.相对其他因子,降雨与坡度对该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344.
黄芳倩 《西部资源》2012,(5):98-101
生态足迹模型是用于计算人类生态消费、衡量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种定量方法。本文运用此方法对广西南宁市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并将之与其他区域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南宁市当前社会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存在严峻的矛盾,进而提出了减轻生态赤字、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建议,试为该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45.
湿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土壤依靠孔隙而发挥水源涵养功能,广义的湿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是指湿地土壤内多个水文过程及其水文效应的综合表现,而狭义的湿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仅指湿地土壤蓄水。主要从土壤水源涵养的机制、计算方法、土壤蓄水量及其对径流调节、影响土壤蓄水的因素等几个方面对当前湿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土壤涵养水源是由于水分能在土壤孔隙中的存储、持留和运转。从力学的角度看,水分主要依赖于吸附力、毛管力和重力作用而持留。湿地土壤蓄水能力的3种计算方法各有优缺点,计算时应结合湿地水文波动的实际情况而选择。不同类型湿地的土壤蓄水能力因土壤本身性质而异。湿地土壤蓄水能力受土壤粒径组成、结构、孔隙、有机质和含水量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调控。针对当前湿地土壤蓄水能力研究的不足,指出应加强对湿地蓄水能力的定量研究及计算方法的探讨;同时,土地利用对湿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影响的研究也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46.
生态足迹是定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对辽宁省2010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2010年辽宁省人均生态足迹为2.54968hm^2,而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面积仅0.79477hm^2,人均生态赤字1.75492hm^2。在现有发展和消费水平下,辽宁省发展超出了其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其发展的生态压力相对较大。为促使辽宁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政府部门更好地制定发展战略及其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据此,提出减少生态足迹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47.
基于锡尔系数的广东省城市创新能力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锡尔系数的方法,以专利授权数为变量,通过GDP和人口数2种不同的比重加权方法对比,对广东省各城市间的城市创新能力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差异。研究表明:以GDP比重加权的城市创新能力差异呈减小趋势,而以人口数比重加权的创新能力差异呈增大趋势;城市越来越重视城市创新的建设,以创新带动城市发展;人口增长速度与城市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关联,是造成城市创新能力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48.
分析了乌苏站1998~2001年(4~10月)E-601B型与小型蒸发器4年蒸发量对比观测资料,运用统计方法进行了相关性研究,并应用比值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出了两种蒸发量之间的折算系数,计算出了乌苏站1971~1997年4~10月逐月E-601B型蒸发量估算值,为当地的气候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49.
Governance failures are at the origin of many resource management problems. In particular climate change and the concomitant increase of extreme weather events has exposed the inability of current governance regimes to deal with present and future challenges. Still our knowledge about resource governance regimes and how they change is quite limited. This paper develop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ddressing the dynamics and adaptive capacity of resource governance regimes as multi-level learning processes. The influence of 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 the role of state and non-state actors, the nature of multi-level interactions an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bureaucratic hierarchies, markets and networks are identified as major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governance regimes. Change is conceptualized as social and societal learning that proceeds in a stepwise fashion moving from single to double to triple loop learning. Informal networks are considered t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such learning processes. The framework supports flexible and context sensitive analysis without being case study specific.Firs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water governance supports the assumptions made on the dynamics of governance regimes and the usefulness of the chosen approach. More complex and diverse governance regimes have a higher adaptive capacity. However, it is still an open question how to overcome the state of single-loop learning that seem to characterize many attempts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Only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hared conceptual framework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al complexity of governance regimes can generate the knowledge base needed to advance current understanding to a state that allows giving meaningful policy advice.  相似文献   
350.
采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和林格尔县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7年间,和林格尔县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偏低,导致人均生态赤字越来越大,和林格尔县发展需要所占用的生态服务已经超出了其本身可承载的能力;和林格尔县每万元GDP所消耗的生态足迹呈逐年下降趋势;从历年生态足迹构成来看,耕地和化石能源用地占整个生态足迹的比重很大,是影响和林格尔县生态足迹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